在這個時期,比降工資更讓人心痛的,可能就是發現自己辦卡的地方竟然都倒閉了。最近一段時間,不斷有消費糾紛的投訴:健身房、美容院倒閉,老闆帶著錢都跑路了。
消費卡變「廢卡」
除了私教班,教育機構也是倒閉的重災區。2月份以來,全國就有數十家教育機構破產停業,這也就意味著其他線下的分店也倒閉了。
北京市的一位家長就向上反映說,自己給孩子報的體能培訓班聯繫不上了,公司在前幾天宣布破產。這家培訓班還是經營好幾年的老牌的那種,這位家長卡裡預交的2.7萬元已經打水漂了。
根據不完全統計,這屆教育機構在北京有十幾家門店,旗下的會員有近3000名,預付的費用達到了上千萬元。隨著機構的倒閉,想來這筆錢也沒辦法返還了。
消費卡這麼「坑」?
購物卡也是消費卡的一種,先前就有機構發布數據表示,86%的消費者辦理購物卡都是衝著打折優惠去的。消費卡中坑最多、水最深的就是美容美髮卡,超過60%的人都表示自己在這上面踩過坑。
美容美髮卡的「坑」主要在於「餘額沒辦法提現」、「過期沒辦法退款和使用」。這些用戶被坑了以後大部分都會自認倒黴,年輕人維權的佔大多數。
此類消費卡其實早已問題纏身
1、消費卡作為單用途卡,在消費者保護權益上是有缺失的有的機構很少會跟消費者籤訂書面合同,消費者維權困難
2、有的店不大但是給消費者辦卡的額度很大,而客戶一味地追求高優惠,忽視了風險。
3、消費卡沒有保障,可能事前約定了必要時候退款,但是有的商家以破產倒閉、轉讓為由,剋扣甚至騙取預付款。
4、現在的消費市場良莠不齊,有的店鋪商家甚至在工商局都沒有備案,或者自己的資歷就有問題的就敢給消費者辦卡。
5、有的消費者甚至反映商家設置霸王條款,比如消費卡裡還有剩餘的幾百塊錢,但是想要繼續用,就必須充錢激活等類似的行為。
如何避免入坑/被坑了怎麼辦?
1、是在想要辦卡,一定要和商家籤訂合同,理清合同條款,尤其是一些細枝末節。不要貪圖方便就口頭承諾,萬一倒閉了都找不到人。
2、辦完之後要保存收據、合同等證據,一旦商家跑路時,要去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維權。
3、消費者和店家之間的經濟糾紛,本質上也是債務關係。如果商家關店跑了,消費者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經營者一旦被確定賴帳的話,就會被列入失信名單,以後做生意也很麻煩。
專家建議部門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疫情期間其實很多商家都是被迫關門,沒有收入每個月還要付高額的租金。所在這種情況下,法學教授歐衛安建議監管部門應該及時的幫扶經營困難的的商家,統計營業困難的店鋪的情況。
他還建議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對消費卡、預付卡的監管力度,及時的更新和公布店鋪的備案情況。完善現有的資金保障制度,確保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受到保護。
參考資料:
經濟參考報:《預付消費竟成不法商家「吸金利器」》
湖南日報:《預付消費有風險 辦卡充值需謹慎》
新華社客戶端:《無法消費的消費卡——疫情之下的預付卡糾紛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