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其中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佔有90%以上。也就是說,臨床上所診斷的糖尿病患者絕大多數是2型糖尿病。
此種類型的糖尿病,發病原因不明確。與肥胖,老齡,睡眠障礙,打鼾,運動減少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也不明顯,基本上不表現「三多一少」的1型糖尿病的臨床特徵。
2型糖尿病的發現多是在健康查體,或者其他的醫學檢查中發現空腹血糖水平增高,並通過進一步的相關檢查來確診的。
糖尿病的發病率已經大幅度的增加,依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官網( http://www.diabetesatlas.org/ ),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圖( IDF Diabetes Atlas ) (第9版)顯示。
2019年全球約4.63億20-79歲成人患糖尿病(11個人中有1個為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會達到5.784億;預計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會達到7.002億。
2019年,65-99歲糖尿病患者數量估計為1.356億(患病率19.3%),按照這個趨勢,2030年和2045年估計數量為1.952億和2.762億。
中國糖尿病的患病人數已高居全球首位。隨著我國中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死亡率的降低,考慮到II型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增長趨勢,綜合總人口數量、≥51歲的中老年人口數量、糖尿病發病率三方面主要因素,預計2028年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將超過1.49億人。
糖尿病的發病形勢如此的嚴峻,使得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的體魄,減少因持續性高血糖所導致的身體器官功能損害(併發症)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控制血糖水平的穩定實際上是一項比較複雜和困難的事情。
許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吃降糖藥物,打胰島素針劑,即可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
但是,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其吃藥、打針的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其中的原因絕大多是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不了解,甚至有許多的認識誤區,從而導致血糖的水平控制不良,並出現併發症,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和健康。
國際糖尿病聯盟對糖尿病的防控提出有五個方面的建議,有人比喻為防控糖尿病的「五架馬車」,即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運動鍛鍊、藥物控制、胰島素的應用。
國人對於吃藥,以及應用胰島素非常熱衷,而對於學習有關糖尿病的基礎知識,防控知識,積極嚴格的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鍊則相對不太重視。
特別在飲食控制方面的誤區較多。有許多患者對於飲食的種類,需要經常使用的食材類別基本不清楚,導致食物構成比例嚴重不平衡,從而影響了血糖的控制,甚至產生營養不良。其後果是加速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影響機體器官功能,影響健康。
如何使得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能達到有效的結果呢?
首先,我們需要先搞清楚每天的飲食提供給我們的能量,或者說能夠用來維持生命的食物構成有哪些。
第一類為碳水化合物、第二類為蛋白質,第三類為脂肪。
此三類物質提供維持我們生命所需要的全部能量。除此之外,我們的飲食當中還需要有一定量的纖維素,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這樣才使得飲食結構正常。
飲食結構其基本比例由於不同的種族,文化,習俗,地域,職業等等因素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國中原地區以漢族居民為主,在飲食結構中,以米麵類的碳水化合物為最重要的成分,其構成比例有的家庭佔約80%以上。
我們知道,人體血液中的糖絕大多數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過腸道內的分解代謝變為葡萄糖後被吸收進入血液。
血糖水平的高與低,一方面取決於進食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總量,另一方面取決於身體中胰島素的釋放量。在正常的身體條件下,進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足夠量的胰島素代謝,從而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
當胰島素由於各種原因出現分泌量不足,或者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出現障礙,產生胰島素抵抗。這時的血糖不能被有效的代謝掉,使得血糖水平持續性增高,形成糖尿病。
由此病理機制,當發現有早期血糖增高時,通過對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總量控制,減少碳水化合物進食,其血糖水平就會維持在正常的水平範圍之內。
而如何配比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就是應用飲食控制血糖水平的關鍵所在。
國際糖尿病聯盟推薦了幾種飲食的配比比例。
糖尿病病人日常飲食的配比基本是以碳水化合物佔比50-60%、蛋白質佔比20-25%、脂肪佔比15-20%。
「地中海飲食」也是推薦的配比之一。
我們國人的飲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較高,蛋白質與脂肪的攝入量相對較少。同時,教育水平的低下,科普教育的普及性差,外加假借某些文化因素痴迷於「偏方」、「祖傳秘方」等不正確的方式,使得血糖增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以至於損傷器官功能。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種類選擇也非常重要。在此,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血糖指數(也稱之為升糖指數,GI)。
所謂的血糖指數(GI)是指一種食物食用後,其碳水化合物被轉化為葡萄糖後吸收進血液的速度快慢;指數高表示轉化吸收的快。
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議選用進食血糖指數或升糖指數(GI)低的食品會更加有利於血糖水平的控制。這類食物有全麥麵、粗米、小米、玉米面、豆面等。
精粉、精米的血糖指數較高,稀粥、稀飯的升糖指數也較高,而有些比較甜的水果如西瓜、哈密瓜、蜜桃、梨等也均有較高的升糖指數。
日常生活中,通過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並多食用全麥麵,粗米、雜糧就會使血糖水平上升減緩,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與此同時,蛋白質與脂肪的攝入量需要大量的增加,否則將會導致營養不良的出現。飲食當中的纖維素與維生素也要有充足的補充,否則也會出現相應物質缺乏所致的機能損傷。
臨床中經常會遇見相當多的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管理存在著許多的誤區。比如:所有甜味的食物都不能食用,因為有「糖」;飲食中的饅頭和米飯都不可以吃,只能喝稀飯;或者只能吃「玉米面窩頭」;不能吃肉類食物,會引起「三高」;日常飲食只能吃豆製品,不能吃脂肪;所有的水果都不能吃,因為升高血糖;已經在吃降糖藥了,主食可以隨便吃等等。
這一些認識上的誤區直接使得血糖升高的水平無法有效的控制。其危害已經無需再複述了。
「飲食幹預和運動是2型糖尿病的首選幹預方式」這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首要推薦的控制血糖水平的方式。在2019年,中國專家又推出應用「生酮飲食」來控制血糖的專家共識。
中國專家共識中建議:生酮飲食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飲食的配比開始時期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宜減少太多,指南中要求的100g/天就是考慮到長期高血糖的患者,突然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後,容易出現低血糖的狀況。
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生酮飲食),適度的運動和重塑健康生活方式,使得患者可以耐受這樣的飲食結構。與此同時,蛋白質的攝入必須要保障。
正常人群為0.8g/kg體重/天。而實施生酮飲食的糖尿病患者的蛋白攝入量應當比正常人的攝入量增加50%以上,既可以達到1-1.2g/kg體重/天。
特別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質攝入更需要有一足量的保障。
飲食與運動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至關重要,也是首要推選的控糖方式。搞清楚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種類與計量,補充好足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避免由於限量碳水化合物而導致的能量攝入不足,避免低血糖的出現,減少由於不當的控糖方法所產生的器官損害是極其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