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象雲遇上數據云——在「雲時代」裡觀雲識天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在氣象日來臨之前,中國氣象局主辦了一場「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活動中,多位專家向公眾介紹了在「雲時代」,當氣象雲遇上數據云,如何用高新技術來觀雲識天,如何用雲計算來計算雲,可謂讓人眼界大開。

  天地互通觀測雲

  「天上魚鱗雲,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有雨山戴帽,無雨雲沒腰」……我們的祖先曾經通過人工進行觀雲識天,並根據經驗總結出許多天氣諺語,那是前人智慧的總結。現在觀測雲、預測天氣狀況更多是運用可見光測雲儀、紅外測雲儀等儀器設備,人工觀測則越來越少了。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曹曉鍾說:「現在除了地面觀測,更多的觀測來自於太空。近幾年衛星與雷達的觀測手段發展很快,地面觀測已經變成了輔助手段。原來我覺得衛星還是有缺陷,結果這次『風雲四號』是真的很給力,我們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許多以往看不到的東西。」

  據曹曉鍾介紹,地面觀測和衛星觀測其實都有一些局限性,地面觀測的範圍比較小,但是精度會相對高一些,在衛星上看,觀測尺度比較大,範圍也比較廣,但精度又差一些,因此兩者結合效果是最佳的。

  海量數據云處理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表示,自從有了氣象衛星,沒有一個颱風能夠逃出我們的視野,這就是因為這個「千裡眼」站得比較高,在颱風還沒有編號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衛星的視野裡面,從開始形成一個氣旋,我們就開始跟蹤觀測了。

  據魏彩英介紹,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可以在更大範圍更精準地進行觀測,不僅觀測頻次大幅提升,解析度也越來越高了。與「風雲二號」衛星相比,剛剛發射的「風雲四號」配備的掃描成像輻射計通道數量增加了2.8倍,達到14個;觀測時間解析度提高一倍,可每15分鐘對東半球掃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最高空間解析度較之前提高了6倍,達到500米。

  隨著衛星能力的提升,現在用科學算法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定量產品,比如不僅可以看到雲,而且還把雲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直觀地告訴預報員,這是什麼樣的雲;同時還可以進行降水估計,能了解不同的雲裡面哪個雲有可能下雨,有可能要下多少雨等等。

  不過隨著觀測精度和數量的提高,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海量的數據處理。魏彩英說,「風雲四號」已開發的定量產品種類和數量是「風雲二號」的3倍,數據量是「風雲二號」的160倍,每天要達到幾十個T的數據量,這種海量的數據就需要通過雲計算來處理,這可真是氣象雲遇到了數據云。

  氣候變化雲響應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雲有什麼特殊變化嗎?這種變化又會有什麼特殊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雲降水物理與強風暴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繼明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長時間研究,他的研究結論是氣候變化實際上對雲已經產生了影響。他舉了一個例子,海洋上的郵輪航行時會排放一些煙霧,通過研究郵輪的行駛軌跡發現,在其行駛路線上,雲量會減少,雲滴會增多。雖然還無法回答氣候變化使得雲增加或減少了多少,但可以肯定這種變化是存在的。

  而雲的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也是目前科學家面臨的難題之一。因為雲的變化非常快,而且地球很多地方被雲覆蓋,比如海洋上三分之一就被雲覆蓋,雲的生消對太陽的輻射有影響,這樣就會影響整個大氣的溫度,只有知道雲的形成機理,它的變化趨勢,它產生的降水,並有一個預測和評估,才能夠對氣候變化有一個更加精確的預測和預報。

  孫繼明認為,這種影響只有通過數學模擬的方法才能夠驗證。他透露,目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正在建設地球模擬器,希望通過對地球本身物理過程和雲模式的模擬,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氣候變化對雲及其他地球物理過程的影響,這樣也許再過若干年我們就會對這一問題有精確的答案了。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象輯科技發布Gavial氣象大數據云平臺
    1月12日,象輯科技Gavial氣象大數據云平臺暨B輪融資發布會在京召開。大會以「大象無形 有輯可循」為主題,正式發布了Gavial氣象大數據云平臺,並宣布獲得共計1.16億元的B輪融資,象輯科技將為眾多在氣象服務領域創新創業的企業賦能。
  • 宿州高新區不斷擦亮 「中國雲都」金字招牌
    宿州高新區,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揚帆起航,「十三五」期間不斷發展壯大,始終堅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力發展雲計算、智能製造2個主導產業,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探索出具有宿州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雲計算、智能製造「雙產業集聚發展、雙鏈齊頭並進」工作格局。目前,園區已成為宿州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擦亮「中國雲都」稱號的重要推動力量。
  • 權在用「雲」在看 這是一朵聰明的「雲」——眺望四川政務「雲時代」
    權在用「雲」在看 這是一朵聰明的「雲」——眺望四川政務「雲時代」   權在用,雲在看。  隨著省級政務雲的啟動,我省政務管理開始全面應用雲技術,行使權力不能打小算盤。雲技術如何確保權力行使依法規範?
  • 海量數據時代,利用鐵威馬NAS搭建私有雲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海量數據時代,當數據越來越多,肯定不會希望換一臺手機或者換一臺電腦就丟掉裡面的數據。也許你換機很快,但總有重要的數據需要保留,面對日益增長的數據量,而公有雲盤又各種限速後,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移到NAS上面,利用NAS搭建自己的私有雲存儲,來滿足數據存儲、備份需求,釋放你的存儲空間!
  • 宿州打造「中國雲都」產業名片!
    18:5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宿州高新區,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揚帆起航
  • 「無中生有」的雲經濟大時代
    幾百年前的封建社會,是一個「家天下」的社會,一個人管理一個國家,一家人統治一個組織;今天的網際網路的時代,是一個「信天下」的社會,層級制的社會管理體系變得更加扁平,信息技術正在重塑原有的經濟單元和社會景觀。「雲經濟」時代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時代「無」是網際網路經濟、是虛擬經濟、是「雲經濟」。「有」則指的是「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
  • 中國電信「天翼雲管+」開啟貼身雲管家時代
    覽潮網 11月18日訊(特約記者  周序)11月18日,「5G+天翼雲+AI 與城市共成長」—— 天翼雲中國行在重慶成功舉行,天翼雲邀請眾多合作夥伴共同探討雲、網、數、智產業新生態建設,為智慧重慶加碼。本次大會上,天翼雲推出「天翼雲管+」服務,開啟全新貼身雲管家時代。
  • 使用西部數碼雲快照,數據從此有備無患
    網際網路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虛擬資產大概就是數據了。雲計算的發展,使人們在感受到雲服務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憂患,大量數據的存儲能否確保安全是每個企業都關心的話題。現在,西部數碼重磅升級的數據備份機制無疑能有效解決這一憂慮。
  • 走向「雲管理」 · 連結 謝 凡:一所小學在大數據時代的「雲管理」變革
    深圳市南山區後海小學的「雲學校」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新視角。【《中小學管理》刊載並推薦】(註:本文刊登於《中小學管理》2013年第9期,為2015年第5期《一所「雲學校」的管理智慧》一文的姊妹篇。)
  • 雲資料庫時代,AWS憑什麼執牛耳?
    進入到雲計算時代,商業資料庫的缺點迅速放大,其複雜的運維、部署、管理工作顯得如此「格格不入」。雲資料庫之所以越來越受到用戶們的青睞,很重要的因素在於雲計算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其使用模式和理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用戶所認同和採用。具體到雲資料庫來看。
  • 再見了,雲時代
    雲時代,即將終結。我知道,這話很大膽,甚至有點瘋狂。但是,且聽我說。一直以來,只要說到運營伺服器應用程式,無論是網頁應用程式還是手機應用終端,我們都會認為,未來是雲服務的天下。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公司,紛紛研發新工具,試圖讓伺服器應用程式的運營更加簡單和便捷。因此,對於用戶來說,AWS、GCP和Azure似乎就是最好的選擇。
  • All in cloud 時代已經到來!阿里雲表態未來「雲智能」!
    技術的革新見證時代的變化,站在這個時代新技術風口的人,毫無疑問是阿里雲。今天,2019阿里雲峰會·北京舉行,已經走過十年旅程的阿里雲扔出了許多重磅消息。其中,就包括"雲智能"。但環境在不停地發生著改變,做雲也絕對不能一成不變。這也許就是阿里雲鄭重地提出"雲智能"的原因。
  • 華為鯤鵬雲手機,或是下一個iPhone,開啟手機雲時代
    有的人認為雲手機非常超前,把它比作蘋果iPhone。我們知道,iPhone引領了智慧型手機時代,影響力巨大。也有人認為,雲手機並不實用,它不能取代我們使用的手機終端(比如華為Mate30)。i奇趣兒的觀點是,何時開啟手機雲時代,要看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而雲手機必然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 華為雲空間:人工智慧時代的生活管家
    在這種趨勢面前,一方面手機廠商亟需解決用戶在數據化時代和智能時代的新需求,更重要的是廠商需要保證用戶數據的絕對安全,因為一旦丟失,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目前,不少手機廠商推出了雲備份的功能,用戶量最大且在智能化以及安全方面運用得最先進的要數華為雲空間。
  • 當金山雲視頻雲遇上5G
    根據IDC預測,到2024年,中國視頻雲市場規模將超過220億美元,前景廣闊。 面對巨大的增量市場,作為整個視頻產業鏈上的重要參與者,金山雲選擇提前布局對技術要求更高的沉浸式視頻雲,吸引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 大數據時代資料庫-雲HBase架構&生態&實踐
    【IT168 評論】摘要:2018第九屆中國資料庫技術大會,阿里雲高級技術專家、架構師封神(曹龍)帶來題為大數據時代資料庫-雲HBase架構&生態&實踐的演講。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首先介紹了業務挑戰帶來的架構演進,其次分析了ApsaraDB HBase及生態,最後分享了大數據資料庫的實際案例。
  • 人民論壇:「雲時代」當有「雲閱讀」
    打開電子書閱讀器,海量圖書一鍵下載;掃一掃二維碼,手機自動朗讀繪本;戴上增強現實眼鏡,書中的古代戰場和將士如在眼前……5G時代的數字閱讀,能助人實現「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不久前,一項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產品數量大幅提升,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數位化閱讀方式日趨普及。 身處移動互聯時代,已經很少有人認為,只有讀紙質書才叫閱讀。
  • 雲時代,手機能否成為超級終端?
    5G網絡有兩個直觀的特點,一是高帶寬,二是短延時,未來數據的交換傳輸將會越來越有效率。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會由此產生更多新的數據密集型服務,正如現在方興未艾的各類雲服務。眼下,雲技術的發展將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終端設備的形態。而作為移動終端的手機也一樣有可能受其影響。
  • 華雲數據桌面雲解決方案
    隨雲計算的火熱發展,各種雲產品在市場不斷湧現。作為雲計算的一個典型應用,雲桌面正在以其靈活訪問、簡化管理、數據安全、綠色節能等優勢應用於教育、能源、運營商、專網、大商業等諸多領域和行業。為了能讓用戶充分了解和用好雲桌面,本期大咖說,邀請到華雲數據售前解決方案部解決方案工程師趙勇為大家帶來「華雲數據桌面雲解決方案」,探討雲桌面的常見問題。觀點總結近年來,在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傳統經濟面臨轉型升級需求的背景下,新技術在反哺傳統產業層面的優勢逐漸凸顯。
  • 百度網盤:布局個人「雲時代」
    根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個人網盤行業研究報告》,截至2019年11月,百度網盤的月活用戶達到8703萬,月活用戶份額達82.9%。伴隨全球手機用戶數量不斷增加,以及5G時代的到來,有分析認為,個人云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1770億美元,2020~2025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