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偉大公司的基因,電子消費也是受大眾認同的黃金賽道之一。今年,蘋果公司成為美股歷史上第一個突破2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自1982 年上市至今市值增長超1000倍。近10年市值增長23倍。
總的來說,蘋果的成功我覺得一是蘋果以觸控螢幕為突破點的智慧型手機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整個移動通訊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生態,二是蘋果的創新能力超越對手,三是產業集中度非常的高,其四國內的製造能力助推作用不可忽視。
蘋果的發展也帶動了下遊代工產業發展,從產業鏈的國內化來看,現在蘋果的70-80%零部件在國內完成生產、封裝或組裝,不僅給蘋果提供了最好的產業鏈管理便利和高效率,也讓蘋果建立了最大的成本優勢。
印度工廠事件
根據印度媒體12月12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11日晚間,臺灣科技公司、蘋果公司供應商緯創在印度開設的一家iPhone工廠發生了打砸事件。
近2000員工在上完晚班後大肆打砸廠內辦公、生產等設施,現場一片狼藉。據悉在此事件中,有2萬多部iPhone被毀,還有近80億元的機器設備受損,但該說法未得任何方面的證實,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前段時間剛發生一次,也算是老毛病了。
其實,這兩年不少蘋果相關產業鏈都開始遷往印度,主要是因為印度的人工費用相對比較便宜,比如本次事件中的緯創印度工廠給大學畢業生開的工資也就2000元左右(折合人民幣),非大學生的工資就更低了。
所以看起來將工廠放在印度要比在中國省錢的多,但這些企業並沒有意識到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除了人口紅利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普及的義務教育。在這些方面印度等東南亞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旦遇到矛盾,很容發展成極端事件。
代工廠轉移,只能是夢一場
近年來,隨著國內製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勞動成本不斷增加。加上現在蘋果的競爭對手相當多,銷量遠不如以前獨大的時候,為了削減生產成本、保證利潤最大化,蘋果開始將代工廠由中國轉移至印度,庫克甚至直言不會再花冤枉錢。
今年年中的時候,印度有媒體曾稱,蘋果已有8個代工廠順利從中國轉入印度。在11月份,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部長普拉薩德指出,蘋果11家代工廠已經有9家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至印度,可見庫克還在不斷加速轉移。
但其實印度跟中國有著本質的不同,印度工人沒有中國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印度的礦產和原材料嚴重短缺,這是印度不能取代中國製造的根本原因,對於一向效率至上的蘋果而言,這點無疑將是最大的阻礙。
去年,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就把工廠搬去了印度,但是由於印度工人懶惰,最終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資以失敗告終,蘋果如果真的全部都轉移到了印度,能保證不步富士康的後塵?
在蘋果200家大供應商當中,有41家來自中國大陸市場,印度則屈指可數。製造業想要轉移取代,首先需要完整的供應鏈,以印度目前的工業水平,製造業水平和工人素質,想要快速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可能性為零。
此外,印度放棄加入RCEP(亞洲貿易群)協議的決定。拒絕加入RCEP就意味著從印度製造的蘋果手機想要出口RCEP成員國國家時,會繳納更高的稅率。相反,如果從中國製造的蘋果手機,在出口RCEP成員國時,稅率註定會降低不少,更利於蘋果打開市場。
國內上市公司或迎替代機會
暴力事件、工作效率低下,疊加印度現在疫情仍然嚴重,預計蘋果在印度代工廠的產能將嚴重受阻,在此背景下,國內蘋果產業鏈的企業或許將迎來一波替代潮。而且A股市場方面,蘋果產業鏈概念已調整已久,11月9日至今,代工龍頭歌爾股份股價下跌超過21%,立訊精密股價下跌超過14%,客觀上存在反彈需求。
目前A股中涉及蘋果產業鏈有50家上市公司,不過整體來看,今年蘋果12的發布並未給相關的蘋果概念股帶來多大的上漲動能,這其中有28隻股的股價已經較年內高點跌去超30%。
從業績角度來看,三季報業績增長疊加年報業績有現盈利預期且同比增長幅度超20%的有27家。立訊精密、藍思科技、京東方A和比亞迪的淨利潤預期最被機構所看好。
此外,深南電路、環旭電子、東山精密、大族雷射等7隻股的淨利潤有望超10億元。深南電路製造的矽麥克風微機電系統封裝基板大量應用於蘋果和三星等智慧型手機中,全球市場佔有率超30%。
從業績增長幅度來看,機構一致預測長電科技、長盈精密、安潔科技、科森科技、歐菲光、比亞迪、京東方A、歌爾股份和東山精密這9隻股的業績有望實現同比翻倍增長。
總之,相比其他,國內的蘋果產業鏈依舊有很大空間,畢竟印度或者東南亞這些在經濟結構、國民素質、教育、基礎建設等方面與我們差距很大。沒有幾十年的追趕,談取代基本沒可能性。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碼字不容易,認同文章觀點的朋友可以點讚,點讚支持一下,謝謝!
大家也可以點擊頂部藍色關注我,有問題也可以給我發消息,每個交易日都會給大家分享最新的股市資訊,每天第一時間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