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肖芳
8月16日,九號機器人發布了三款新品,分別是可自主移動的電動滑板車T60、Segway配送機器人S2和Segway室外配送機器人X1。其中,兩款配送機器人是九號機器人在無人配送領域推出的全新解決方案,也代表著團隊對機器人以及無人駕駛領域的思考。
其中,Segway配送機器人S2是一款智能、靈活,可兼顧室內外運行的配送機器人,會自己上下電梯,是Segway於2018年發布的配送機器人S1的升級版。S1已通過美團、餓了麼等平臺累計完成5000餘公裡的實地運行。與S1相比,S2定位精度更高,盲區更少,可適應更多複雜環境,並可以輕鬆檢測到人腳或臺階,靈活避讓行人,且可防止機器人跌落臺階和水池,減少危險的發生。
Segway室外配送機器人X1為用戶提供園區和校園級、樓到樓之間送達服務的室外自主導航機器人。其採用多線雷射雷達+多視覺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能在各種環境下精確定位,並採用先進的路徑規划算法及動態障礙物規避算法,使機器人在非機動車道與封閉園區流暢行動。此外,X1還能自主識別紅綠燈。
九號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階段,低速自動駕駛的發展空間更大,並不是說低速自動駕駛技術要求低技術簡單,但它對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相對較低,比較靠譜。如果在汽車上做無人駕駛,要讓人完全放手,必須在安全性上足夠靠譜才行,目前技術上根本達不到。
在王野看來,高速自動駕駛在近10年之內不太可能大規模商用。「目前自動駕駛無法處理的情況,一個是前車追尾急停之後它無法停下來,另一種是機械故障。」
王野表示,Segway配送機器人S1在過去一年的測試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但因為是低速,沒有嚴重後果,新一代配送機器人已經解決了遇到的問題,希望能真正實現商用。
以下為界面新聞整理的對話實錄:
界面新聞:過去一年,Segway配送機器人S1在測試中都遇到了哪些問題?
王野:在視覺上,我們發現S1在昏暗的環境下識別會有一些挑戰。S2加入了新的傳感器,相當於多傳感器融合的方案,視覺為主再配合一個成本差不多的雷射雷達,因為視覺只能看到前向的東西,雷達可以看到360度,有人從機器人側面穿過時,它能夠預知到。
在尺寸上,我們發現機器人如果體積很大的話,是擠不上電梯的。我們在S2上權衡的容積以及長寬高等尺寸,儘可能地做小。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發現有的貨梯是墊高的,S1通過的時候會卡住。S2底盤採用懸掛減震方案,擁有更強越障能力,能跨3釐米高的坎,過5釐米高的減速帶。
界面新聞:配送機器人能提升多少效率?
王野:它的作用是幫助外賣員或者快遞員完成最後一公裡,他們把東西送到寫字樓,再由機器人送到相應的樓層,這樣可以把人工的時間節約下來去送別的單。在外賣上,我們測算的結果是機器人能讓一個外賣員送的單量加倍。
界面新聞:配送機器人對本地的計算能力要求高嗎?
王野:機器人對本地計算的要求是很強的,比如有人走過來,信號監測到之後發到雲端,處理完再發回來,可能人已經撞上了。有些東西適合本地處理,跟它時效性有關係。時效性低的東西可以傳到雲端慢慢處理,時效性要求高的只能在本地處理。每天機器人幾百G的數據,全上雲的話成本也是很高的。
界面新聞:5G對我們配送機器人的改變大嗎?
王野:我覺得真正的改變是在道路自動駕駛。車聯網真的是要先傳到雲上再傳回來,告訴我位置在哪。車載自動駕駛上的計算機功率動輒幾十千瓦,老實說這個油耗高得不得了,開手動駕駛的車百公裡10個油,開自動駕駛的車百公裡20個油都難。有了5G之後,大量的資源在雲上計算,可能就沒那麼高了。
界面新聞:道路自動駕駛現在面臨的問題在哪?
王野:現在自動駕駛對於前車追尾急停是無法處理的。還有一種是機械故障,比如斷軸了、輪胎爆了,這些問題自動駕駛搞不定。對低速自動駕駛來說,出個事故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但如果高速自動駕駛,讓人完全放手,必須在安全性上足夠靠譜才行,目前技術上根本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