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說,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正能夠一直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成為父母的人們就更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了。
在教孩子知識、輔導孩子學習時,無數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情難自控,瘋狂爆發,如同火星撞地球,輪船遇冰山。
在小區裡,夜晚時分打開窗,總能聽到不知哪家傳出來的吼叫,「這麼簡單的題你怎麼就是不懂?」「cos45°到底等於多少!」「潭中魚可百許頭,下一句呢?背啊!」
然而,這樣的怒吼真的有效嗎?
一個大家都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是,怒吼對事情本身毫無幫助,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怒火,掩蓋自己的無能為力。
而這種無能為力的怒吼,往往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性格養成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毀掉孩子的一生。
不想孩子以後性格暴躁,怯懦自卑,就別總是朝孩子大吼大叫:
1、暴躁易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在家長的吼叫中長大成人的孩子,往往也會變成一個暴躁易怒的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習慣用吼叫來交流溝通、解決問題,孩子也難免有樣學樣。
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裡和老師同學相處,還是走上社會後和老闆同事接觸,都免不了信奉「暴力至上」,不懂得正常交流,也難以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2、怯懦自卑
父母愛吼叫、性格強勢,就會對孩子產生壓制,導致孩子習慣處於弱勢地位、習慣做一個「聽命者」。
久而久之,孩子做事就會畏縮不前,把犯錯當成是不可原諒之事,只敢中規中矩地聽命行事,不敢稍越雷池半步。
或許這樣的孩子會是個老實人、好人,可卻更會是個無能者、自卑者,做事裹足不前首鼠兩端,與人交往唯唯諾諾低聲下氣,即便條件再好也難成大事。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雖然一時氣急可能會吼孩子,但並不意味著就不愛孩子了。
大多數父母在吼叫、發洩之後,其實自己心裡也充滿悔意和負罪感,覺得自己態度不好,覺得問題沒那麼嚴重,覺得自己應該換一種表達方式,有的家長還會向孩子道歉。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而如果能未雨綢繆那就更好了。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保持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不僅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也會讓孩子有個好性格,使他以後也能耐心對待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種良好的家風。
親愛的家長們,你們輔導孩子時,如果孩子表現不佳,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