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有光112歲生日快樂: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
他是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
【人物詳情】
語言學家周有光迎大壽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
周有光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
早年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如今的他仍筆耕不輟,百歲過後,周有光又先後出版《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數部新作。
「歷史的浪潮把你的計劃幾乎都打破了」
周家祖籍宜興,曾祖父做官兼營實業,在常州開辦棉紡、織布廠等業。道光年間太平軍起,守城將士軍餉全部用於周家,曾祖父誓死守城,後因常州失守,投水自盡,周家的萬貫家產化作烏有。
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1918年,入常州高級中學(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預科,一年後升入中學,與後來同為語言學家的呂叔湘成為同學。1923年,周有光中學畢業,儘管成績優異,但其時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選擇免交學費的師範學校,但無意中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得親友資助,為周有光湊齊了200元學費,遂入學。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周有光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周有光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轉考入京都大學。
周有光年輕時的經歷並不算順利,甚至有一種隱隱的「錯位」。
大學畢業,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去當外交官,他卻選擇了學經濟;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的畢業生,都到美國留學,可他由於經濟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學去向著名經濟學家河上肇學經濟,河上肇卻被捕入獄,周有光只好專攻日語;本來可以在海外享受優裕的生活,他卻毅然選擇了回國;本來研究經濟已經有所成就,他卻被指定研究語言;周有光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卻研究了大半生「現代」的知識。面對這樣的「錯位」人生,他卻很坦然:「人生很難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因為歷史的浪潮把你的計劃幾乎都打破了。」
「我們是『流水式』的戀愛」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在隨後的近70年中,兩人一直相濡以沫。
周有光在其《百歲口述》中,也曾談起兩人長達八年的戀愛過程。他說,與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發展,不是像現在『衝擊式』的戀愛,我們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
周有光將這八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很普通的往來,主要在蘇州;第二個階段,到了上海開始交朋友,但是還不算是戀愛;第三個階段,就是戀愛階段。周有光稱,「當時她(張允和)到杭州的之江大學借讀,我在杭州教書。在杭州的一段時間,就是戀愛階段」。
關於兩人的婚姻,有一個說法頗為流傳,那就是「結婚後從來沒有吵過架」。對此,周有光曾在受訪時坦言,「其實我們也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