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朋友小佑最近就因為自己的學習方式而無比苦惱。小佑是個特別努力上進的人,除了上班,業餘時間基本用於看書學習。
為了更快地掌握書中知識,小佑每次看書都會重複閱讀十幾遍,甚至用筆記本摘抄書中大段內容。滿以為自己如此用功努力,能換來不錯的成效,誰知道學過的知識,一周後就不記得了。朋友讓他推薦書時,他也表述不清書裡的大概內容。
明明書讀了很多遍,但真正掌握的知識卻少得可憐,這件事讓小佑很挫敗,平時看似努力,實際卻是「假勤奮」。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佑這樣的人很多,喜歡重複閱讀資料和記筆記,以為能加深理解和鞏固記憶,殊不知這不過是一種「填鴨式」學習方式。雖然知識學了很多,但並不能有效內化知識,很容易被大腦遺忘,最終真正掌握的知識並不多。
1、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形成短期記憶
雖然重複、頻繁地閱讀和記筆記,能讓大腦將這些信息暫時存儲,形成短暫性記憶,但這些記憶,對於產生長期記憶及真正掌握某項技能來說並無益處。
《認知天性》這本書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研究人員組織孩子練習投沙包,他們將孩子分為兩組,並設置比賽規則:沙包投到三米遠的筐裡更多的那一組,就是勝利方。
第一組孩子一直站在3米的位置上,進行固定練習,而第二組則從來練習3米的位置,他們是交替練習,2米位置先練習一段時間,再換為4米練一段時間,然後又換回2米……
12周後,研究人員對兩組孩子進行檢測,結果發現,交替練習的孩子,成績要遠高於那些一直固定練習的孩子。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類記憶是有周期性的,短時間重複只是加深短期記憶,而要形成長期記憶,就得根據記憶周期,分階段地重複記憶。交替練習的那組孩子,每隔一段時間練習的內容不一樣,大腦學習起來更靈活,而且這樣能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因此學習就更高效。
2、越是熟悉的知識,越容易被大腦忽略
大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勤勞,偶爾也會偷懶。對一些熟悉度高的信息,大腦會採用相對省力的模式去處理。因為大腦在識別、篩選、判斷外部信息時,會消耗大量能量。
北大教授魏坤琳在《認知尺度》中提到一個腦科學實驗:實驗人員對用核磁共振掃描人腦,發現人及時沒有做任何思考,大腦的能量消耗也非常大。其中,成年的大腦,大概會消耗人體的20%的能量。
所以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大腦會自動優化信息處理模式,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耗。
而反覆閱讀和熟記,容易讓大腦對閱讀知識產生已經熟悉的錯覺,對此,大腦就會開啟省力模式,不再對熟知的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和處理。
隨著大腦的忽視和時間的推移,這些學會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這就是為什麼反覆閱讀,卻總是記不住的原因之一。
1、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編碼,有助於記憶和理解
雖然書籍內容很詳細很具體,但是篇幅太長並不利於記憶和理解。想要更好地內化知識,形成長期記憶,就得先理解和儲存所學的知識。
這裡用到的方法就是「編碼」,指的是用便於自己理解的詞語或短句,來概括重要內容。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提取關鍵詞,簡化內容。
具體操作可分為2個方法:
部分書籍的章節標題,已經概述了整個章節的內容主旨,所以可以直接從目錄或章節標題中提煉關鍵詞。如果章節標題的關鍵詞並不明顯,可以在大致瀏覽一遍內容後,用簡短的詞語或短句概述內容主旨。
做思維導圖的好處在於,不僅提煉出內容主旨的關鍵詞,還能可視化展現所有知識點,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繫,有助於全方位地理解和記憶。
比如《六頂帽思考》是介紹創新思維的一本書,如果單獨提煉某一章節的知識點,有點難理解。而將書中的6大知識點——白色、紅色、黃色、藍色、綠色、黑色思考帽繪製成思維導圖,這樣是不是能更直觀、更全面地理解這本書的主旨內容。
所以,對於一些抽象、複雜的內容,最好先用「編碼」的方式,提煉其中的知識要點,簡化內容結構更便於理解和記憶。
2、通過良性幹擾,鞏固所學知識,形成長期記憶
良性幹擾,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增加適當的阻礙幹擾。良性幹擾有助於查漏補缺,填補學習過程中遺漏或疏忽的知識,達到加深記憶鞏固舊知的作用。
《認知天性》中提到一個測試,將學生分為兩組,並給學生發放不同印刷的書籍。一組學生拿到的是文字模糊、有錯別字、漏字的破書,另一組學生拿到的是文字清晰、無錯漏的完整書籍。
一個學期後,實驗者對兩組學生進行考試測試,結果顯示,拿到破書的學生平均成績更高一點。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文字模糊難以辨認時,學生會更積極地思考,想出合適的文字填補空缺,這樣反而鞏固了記憶。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單一地重複性閱讀或記筆記,學會用以下2種良性幹擾的方法,來鞏固知識:
打亂學習順序,跳躍步驟學習,比如閱讀一本工具書,不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閱讀,先看目錄,挑選自己感興趣或覺得最有用的部分先讀,然後對所讀內容進行發問,帶著疑問去閱讀其他部分內容。
類似學生時代的定期考試,很多人學完內容後就置之不理了,這樣不利於加深鞏固記憶。正確做法是,該每隔一周或一個月的時間,定期檢測所學的成果。檢測的方式有:文章輸出、給身邊人講授等等。
運用良性幹擾,可改變常規的學習模式,雖然幹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這種困難會讓學習者更努力地構建一種合理的解讀,整個過程更利於學習者鞏固知識。
3、學會舉一反三,將新舊知識整合成完備的知識體系
每天學到的碎片知識,如同一小塊零散的拼圖,零碎且不完整,容易被遺失。而如果將所有的小方塊拼成一張大圖,就不容易弄丟了,還能增強人們對完整拼圖的記憶。
建立穩固的知識體系,就是強化知識記憶的最佳方式。而運用「舉一反三」的方式,執行新舊知識連接的操作,有助於將碎片知識整合成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舉一反三是指將一個知識類推,與不同領域的舊知識建立連接而獲得新知,從而達到知識鞏固的過程。
達文西就是一個善於舉一反三的人,他看到鳥在天上飛時,就會琢磨鳥在天上飛,跟魚在水裡遊有什麼共性?明明有水的阻力,為什麼與在水裡的敏捷程度,一點不輸於鳥?正是如此,他研究出了流體力學。
舉一反三有利於梳理知識的邏輯思維,從一個知識點引申到另一個知識點,讓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串聯起來,這樣更有利於提高記憶性,降低遺忘率。
所以,學會一個知識點時,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個知識點還可運用到其他什麼地方,與其他領域的知識有何共通之處,能否結合其他知識同時運用等等,如此,知識才更牢固,不容易被遺忘。
工作追求的是結果效率,而非過程效率,學習也是如此。
在學習過程中反覆閱讀、記筆記,雖然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這並不代表知識內化的效率就高。
真正高效的學習方法,並不是流於表面的「重複」,而是讓知識在大腦裡「重複」。通過以下3個學習法則,可以有效提高知識的內化,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1、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編碼,有助於記憶和理解
2、通過良性幹擾,鞏固所學知識,形成長期記憶
3、學會舉一反三,將新舊知識整合成完備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