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業禁止糾紛增多審案依據各有不同 判案法官呼籲完善競業禁止立法

2020-12-14 搜狐網

  判案法官呼籲完善競業禁止立法

  本報記者 王鬥鬥

  經濟大發展,人才大流動。「跳槽」、「炒老闆魷魚」如今已成了一些人的家常便飯,這些人在頻繁流動的同時,也帶走了企業的商業秘密,此時競業禁止制度在一些企業「老總」的眼裡就顯得格外珍貴。

  據了解,目前,因員工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而引起的法律糾紛呈增多趨勢。以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為例,該院今年1月至7月已受理競業禁止糾紛案件6件,與2006年全年收案1宗相比大幅上升。

  然而,有關競業禁止的法律規定卻還不夠完善。據南山區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競業禁止僅在公司法、勞動法等部門法中有零散規定,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依據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判決中主要依據合同法、勞動法和其他法律;有的在判決中重點參照地方或部門立法;還有的在判決中重點參照司法實踐中審理競業禁止糾紛的習慣做法。

  同時,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也不夠。作為用人單位,企業尤其是有較大用工自由權的私營、三資等企業,在籤訂勞動合同時通常處於強勢地位。勞動者為避免失去勞動就業機會,往往會違背真實意思,遷就企業籤訂競業禁止合同,協議呈現出經濟補償過少、禁止範圍過廣、適用對象過寬等現象。

  這位負責人介紹,在案件審理中,單位舉證存在一定困難。商業秘密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隱蔽性,實踐中,用人單位發現、舉證、確認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非常困難。此外,部分勞動者雖然與原用人單位已籤訂競業禁止協議,但到新單位工作後比較隱蔽,而且新單位採取迴避措施,不籤合同,不繳納社會保險金,給原用人單位起訴舉證增加了較大難度。

  他呼籲立法機關加強和完善競業禁止制度的立法,進一步細化、完善競業禁止規定,對競業禁止的條件、時間、補償標準等進行明確規定。

  競業禁止主要是指企業的職工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兼職於競爭公司或兼營競爭性業務,在其離職後的特定時期或地區內也不得從業於競爭公司或進行競爭性營業活動。這一制度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僱主或企業的商業秘密不為僱員所侵犯。

相關焦點

  • 競業禁止:表面有助保護智慧財產權 實則不利知識創新
    閃電跳槽的常程也因「競業協議」被推至風口浪尖。不少行業人士紛紛議論,聯想前高管常程是否涉及競業協議。目前,聯想集團和小米集團對是否有競業條款也是各執一詞,尚未有定論。如今,競業協議早已涉及多個領域,不僅是掌握核心技術、資源的從業人員,許多公司已經將競業禁止視為一種人力資源的商戰策略。
  • 競業禁止協議與法律有沒有衝突?
    常程返還股權激勵金額、支付違反競業限制義務違約金525萬元以及競業限制補償金7.29萬元,並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這個結果,讓很多企業長舒了一口氣,如果有重要員工膽敢離職,就可以照此辦理,從而為員工套上了一具枷鎖。這為保護企業利益提供了巨大幫助。不過,要是細究起來,這個仲裁結果還是跟現行法律存在不少衝突的。
  • 聚焦競業限制糾紛案件系列報導——籤了競業限制協議,企業因何敗訴?
    依據該補充協議,競業限制事宜以雙方曾籤訂的保密協議為準,故依據該協議,張先生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義務時,應支付的競業限制違約金為「已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數額的雙倍」;雖然在案證據證明張先生離職後確有競業限制違約行為,但鑑於科技公司向張先生支付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為0元,故雙方約定的違約金經計算為0元。最終,法院判決駁回科技公司要求張先生支付違約金的訴訟請求。
  • 聚焦競業限制糾紛案件系列報導——掌握商業秘密的人跳槽,法院怎麼判?
    廣東高院審查認為,翟某以三目公司在其任職期間未支付競業限制補償為由主張不履行《保密及競業禁止協議》約定的義務缺乏法律依據。二審判令翟某向三目公司支付20萬元競業限制違約金並無不當,據此裁定駁回翟某的再審申請。法官說法員工在職期間有履行競業限制的義務嗎?除工資外,企業需要另行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嗎?
  • 職場中競業禁止如何設定?
    一、什麼是競業禁止?  競業禁止是指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後,不得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係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已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
  • 競業限制不正當競爭糾紛的請求權基礎
    對此,有的學者認為,原企業仍需證明員工違反競業限制協議,披露、使用了原企業的商業秘密,或言競業限制糾紛以不正當競爭的形式出現時,應當涉及商業秘密侵權;如臺灣「最高法院」在一起糾紛中提出的判斷競業限制協議效力「五原則」的第五條是「離職後員工之競業行為是否具有顯著違反誠信原則的情況,亦即離職員工是否有對原僱主之客戶、秘密信息大量篡奪等情事或競業行為有顯著背信性或顯著的違反誠信原則」,這體現了在競業限制不正當競爭糾紛中對商業秘密侵權行為考量的必要
  • 競業禁止協議 non-compete agreement
    競業禁止協議 non-compete agreement[ 2009-09-07 09:15 ]9月4日,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在其博客上刊發了一篇《再見,谷歌》的文章李開復的離職,又使人們想起了幾年前他離開微軟跳槽至谷歌,被訴違反競業禁止協議所掀起的風波。
  • 競業禁止作約定 勞動者離職獲補償金16萬餘元
    本網今日獲悉,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維持一審法院作出的金普斯北京分公司支付何某競業禁止經濟補償金十六萬餘元等訴訟請求。  2001年7月28日,金普斯北京分公司與何某籤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其中雙方對保護商業秘密、競業禁止義務作出約定,在勞動關係結束後的十二個月內,在中國境內何某應不參與任何與金普斯北京分公司的業務及相關業務有直接(間接)競爭關係的僱傭或者其他經營活動,何某有權在不競爭期間每月獲得不低於前十二個月平均月工資50%的補償。
  • 籤了競業限制協議,企業因何敗訴?
    依據該補充協議,競業限制事宜以雙方曾籤訂的保密協議為準,故依據該協議,張先生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義務時,應支付的競業限制違約金為「已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數額的雙倍」;雖然在案證據證明張先生離職後確有競業限制違約行為,但鑑於科技公司向張先生支付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為0元,故雙方約定的違約金經計算為0元。最終,法院判決駁回科技公司要求張先生支付違約金的訴訟請求。
  • 競業限制典型案件分析及建議
    需要說明的是行使解除權應當以勞動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方式,本案中競業禁止條款中明確約定若甲方決定不支付乙方經濟補償,則視為乙方不受離職後兩年同業禁止約束,甲方的不支付經濟補償行為不視為違約。該條款中解除競業禁止協議的方式是明確的,即用人單位不支付經濟補償。田方舟作為勞動者對於涉案協議此條款應是明知的。
  • 手機行業「競業禁止第一案」:司法保全或可致常程離開小米​
    」一事有了新進展。2020年1月2日下午,聯想發言人表示,該公司與所有高管均籤有競業禁止條款,如確有違約,公司將在法律框架內尋求問題的妥善解決,共同營造尊重契約精神的人才流動空間。而小米集團方面則回應稱:「沒有競業條款,競業補償沒拿」。 聯想最終選擇了對簿公堂。
  • 李學峰:達娃之爭中的同業競爭與競業禁止
    首先這個案例,這個信息不完全,所以我只能從資料上做出結論,通過這個案例我主要想分析兩個概念,一個是同業競爭,第二個競業禁止,從同業競爭這個概念上,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競業禁止是上市公司和控股股東所控制的企業業務相近或者是近似,雙方構成或者是直接競爭的關係。我們分析,當時成立的合資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所以從我的角度判斷,達能如果是同業競爭,從法律上應該是不成立的。另一個概念就是競業禁止。
  • 達能敗訴啟示:中國企業應提升「競業禁止」意識
    與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宗慶後「綠卡門」事件相比,達能董事法籍華人秦鵬被判違反「競業禁止」一案要寂靜多了。「綠卡門」一詞,在2008臺灣地方領導人選舉前,因民進黨的競選策略需要,通過媒體熱炒,已經家喻戶曉了。但「競業禁止」卻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在我國,人們通過媒體第一次接觸到「競業禁止」是在2005年。
  • 民辦教育機構訴請勞動者履行競業禁止協議的裁判分析:以東三省為例
    競業限制協議(又稱「保密與不競爭承諾協議」、「競業禁止協議」)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係後,不得從事與用人單位有競爭關係的工作。
  • 【法律貼士】籤了競業限制協議,企業因何敗訴?
    該建議的提出說明企業管理者對於商業秘密保護與勞動法上競業限制制度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然而,實務中,總有部分企業因競業限制協議條款存有瑕疵而無法有效實現競業限制的制度價值。為此,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法官以真實案例為引,對《競業限制協議》中典型的缺陷條款加以說明,希望今後相關企業能引以為戒。
  • 【以案釋法】籤了競業限制協議,企業因何敗訴?
    然而,實務中,總有部分企業因競業限制協議條款存有瑕疵而無法有效實現競業限制的制度價值。為此,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法官以真實案例為引,對《競業限制協議》中典型的缺陷條款加以說明,希望今後相關企業能引以為戒。
  • 忠法微課|競業限制裁判中的規則與裁量
    案件審理中,法官往往面臨對相同法律條款存在不同解讀和不同適用結論的情況,這就需要法官善用規則適用和自由裁量的方法,不僅解決個案的裁判,並且形成可以因循的裁判方法和相對統一的裁判口徑。從現行成文法範圍中尋找裁判案件的法律規則,可能面臨三種結果,其一,有;其二,雖有規定,但屬於不確定概念或一般條款;其三,沒有。針對找法的三種結果,法官都要進一步進行法律解釋:
  • 忠法微課|競業限制裁判中的規則與裁量
    競業限制可分為法定競業限制與約定競業限制。法定競業限制,是指從立法層面對競業限制的範圍、地域、經濟補償金標準、違約金等做出明確規定;約定競業限制則是將上述事項交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自由協定。現行立法的這一謙抑性導致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的情況下,有限的成文法規定難以準確地覆蓋層出不窮的個案情形。案件審理中,法官往往面臨對相同法律條款存在不同解讀和不同適用結論的情況,這就需要法官善用規則適用和自由裁量的方法,不僅解決個案的裁判,並且形成可以因循的裁判方法和相對統一的裁判口徑。
  • 顧慧萍:競業限制協議「6W」審查法 | 微課程
    編者按為傳承審判經驗、提升司法能力、促進適法統一,近期,上海一中院組織院庭長,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優秀法官、法官助理等,以司法實踐中常見法律問題和類案法律適用為主題,製作系列微課程。,又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設立競業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
  • 競業限制協議「6W」審查法 | 微課程
    競業限制協議效力的審查,主要依據為《勞動合同法》第23、24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中部分規定。,又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設立競業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