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體驗感最為獨特的一次試駕。因為全程都想吐~
為了證實途銳大哥經久不衰的越野性,無奈跟著車隊在海拔2000多米的麗江做了一件特別刺激的事——跑山。原本是熱血沸騰的事,但是當遇到途銳和高原的山之後,立馬就讓人沒了興致。
別開途銳去越野
和麗江相比,遠在800公裡之外的成都龍泉或許更適合跑山。因為龍泉山的海拔並不是很高,而且因為是新修的路,即使彎道比較多,但路面還算平整,自然能享受到跑山的樂趣。但是在麗江,卻非也。當地山上的公路並不是城市建的柏油路,這個山路就真的是山路,會凹凸不平,會沙石飛揚,會崎嶇坎坷。整個山路的複雜性其實對於車輛來說還是很有考究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大早就跟著車隊往山上跑,差不多這跑山下來花了也將近三-四個小時。然而不幸的是在這三四個小時裡,都在顛簸中度過。路面不平顛我也忍了,但是這個山路彎彎曲曲的實在太多,不光覺得顛,還覺得暈。這時已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暈車還是高反了。
但是同車的另外兩人卻沒有我這樣的反應,直到後來我們三個輪流換了位置才發現,原來是後排座椅搞的鬼。所以那些想越野的還是趁早打消這個念頭,要是真想開途銳去越野,也千千萬萬不要帶第三個人。因為在公路上倒沒什麼不同,當遇到越野的時候,第三排就不是那麼容易消受的了,就算你放只大金毛,估計都得整吐。
這輛大眾很高級
雖然途銳披著大眾的外殼,但其實還是採用了和奧迪Q8、賓利添越、蘭博基尼Urus等高端車型同出的MLB Evo平臺,所以它骨子裡生來就帶有了高貴的氣質。加之進口的身份,使得和國產大眾相比,造藝的精緻感確實是讓人佩服。這種精緻感在內飾的體現上尤為明顯。比如主副駕配備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座椅,還有方向盤兩側觸摸鍵的設置,以及旋鈕按鍵的阻尼感,讓你觸碰到旋鈕的感覺都是滿滿的精緻感。甚至面前這兩塊液晶顯示屏,看起來以及摸起來的質感都不錯。整個內飾給你的第一感覺就是科技感很爆棚,就很奧迪了。
但其實吧,在這科技感的背後,還是有著華而不實的遺憾。主副駕配備的人體工程學座椅,包圍感很好,但是這種乘坐舒適的感覺也就成為了主副駕的專屬。在面對後排的時候,並沒有做到和主副駕座椅同樣的精緻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剛才說後排坐起來有點小糟心。對我而言,這不再是一輛大五座的豪華SUV,而是一輛雙座大空間的豪華SUV,真好,看來途銳又重新定義何為豪華SUV,那就是製造二人世界。
不難看出的是,它的中控屏幕其實是向主駕駛傾斜的,而在副駕的面前則是設置了空調出風口,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副駕的人什麼也做不了,稍微坐得正點或者靠右點,幾乎看不到中控屏幕,看不到中控屏幕也就算了,自己的臉還會被空調一直對著吹。然後對於主駕來說,雖然輕輕一瞥就能看見中控,但是因為中控的屏幕太大,面向主駕的空調出風口只能放在下方吹著檔把。
不過換種想法,或許人家就是為了增進主副駕的感情,這才設置的偏向主駕,這樣副駕就能靠過來和主駕的距離更近。所以我才說無時無刻都在想辦法培養二人感情。
科技感有了,缺少了人性化
說到這個科技感十足的兩塊大屏,其實也只是看起來科技感罷了,畢竟在追求極致的科技感層面,很多新能源車都足以和它匹敵。看著很像一個大ipad,但其實功能也就那麼多,並不能做到像什麼廣汽新能源埃安系列那麼科幻的高科技用車體驗。雖然屏幕也帶了可以手勢滑動的功能,但是這個手勢滑動的靈敏度還有待提高,翻頁簡直太難了。
為了更好地迎合這種所謂的科技感,途銳的內飾取消了實體按鍵,其實這樣對於老司機們來說是很不方便的,而且對於行車過程中增加了不少的隱患。勸你最好上車的第一件事是把中控屏幕研究透,不然保你路上肯定會分心,想要去摸索它,就好像買了一部新手機研究裡面的功能性一樣。
你們想要的換擋撥片也只有高配車型才會配備,但是說實話,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也很難體會到換擋撥片的樂趣,倒是在山下的公路上可以體驗出途銳在公路性上面的提升。
後排兩個插口是USB-C的,好在它還弄了個插座接口。但悲傷的是我只帶了一根線上車,而且這根線還是USB-A接口的,只能看著它們,什麼都做不了,任由手機沒電。
除了途銳,這次試駕還體驗了一把新出的混動車型——e-Hybrid。乘坐體驗如此揪心,駕駛體驗更是一臉懵逼。當開著燃油版車型的時候,老是有一種斷氣的感覺。油門的反應很快,但是剎車的反應又很慢,這個時候你就會感覺你的腳是及其的難受,要隨時控制剎車,而且要往深了控制~也不知道是不是大眾進口故意的,因為當換到混動車型e-Hybrid的時候,原先的憋屈感都消失不見了,你就感覺到了一種舒暢,尤其在爬坡的時候,前者明顯比後者更費力。同車的人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發動機搞錯了,這完全不像是V6的感覺。
總之,對於途銳,我倒是覺得有兩種開法,要是在城市公路用車,幾人行都不成問題,如果非要越野,兩人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