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就撮手!
沒有一個義大利人能逃過這標誌性手勢
前幾天塔塔君就介紹過,作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早早的就開啟了封城措施。但有些人還是想方設法找盡理由出門。面對疫情爆發不聽話的、到處亂跑的國人,人們可以說是操碎了心。連市長們都不得不親自上街攆人,還在網上發視頻喊話:求求你們給我好好待在家裡,別出門了。比如代利亞市市長班凱裡的怒懟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平時不見你們跑步,一讓在家待著就愛上健身了。你們跑什麼啊?最近一次跑步應該還是在小學操場上吧?」
點擊播放 GIF 3.6M
比段子更讓人笑裂的是他全程在線加戲的雙手。五個手指頭撮在一起,隨著說話怒氣值的起伏而上上下下。
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了這個撮手的動作,感覺義大利人真的好喜歡這個手勢,沒有一個義大利人能逃過撮手。比如這是義大利國家隊的馬爾基西奧在球場上撮手。
點擊播放 GIF 1.7M
喬伊在《老友記》裡的撮手是他作為一個義大利裔身份的標誌。
點擊播放 GIF 0.4M
作為一種手勢,撮手的動作標準很簡單:手臂上抬,五個手指頭自然併攏。但它卻是少見的帶有民族性的手勢,堪稱義大利的特產。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裡斯在長達3年(1975-1977)涉及40個地區、總共1200個樣本的調查中發現,撮手代表「提問」時,在整個義大利語地區幾乎人所皆知,理解撮手提問含義的人高達93%。而到與義大利接壤的法國、更北的奧地利、東邊兒的南斯拉夫或者南部的突尼西亞,比例則斷崖式下跌到3%和0%。即使和義大利西西里島距離只有58英裡的馬爾他島,對照也是十分明顯,西西里島理解撮手手勢的達到100%,馬爾他島只有3%。也就是說,當表示提問時,撮手除了義大利之外的地區,基本少有人知。
在義大利,幾乎任何一種提問都可以用撮手表示:你要什麼?你在做什麼?怎麼回事?你什麼意思?所以斯蒙德·莫裡斯認為,撮手可以說是一種義大利手勢。一些義大利書籍的封面,也直接用了這個手勢,如《義大利語詞典補編》的封面。
在義大利人的實際使用中,撮手含義多變。除了表示提問,還能代表好、害怕、強調、批評等。甚至成了一種不自覺習慣,說話就撮手。
市長的撮手,既是提問又是憤怒、強調、批評,複雜的言外之意,都在他全程的撮手中了。而義大利,也因為撮手這個代表性手勢在網上被玩壞了。Boredpanda曾經發起了一項meme(可以理解為梗、包袱)活動,讓大家腦洞一些關於義大利的搞笑圖片。撮手手勢當仁不讓,成為義大利meme中最耀眼的存在。
當義大利的貓要說點什麼的時候......
怎麼讓一個義大利人閉嘴。
義大利的樹。
義大利人怎麼在Facebook上點讚。
義大利媒體發布的尼斯湖水怪。
如何說一口流利的義大利語。
高校花500萬自建口罩生產線
日產6萬隻免費發放給師生
太豪橫了!3月30日,遼寧撫順。瀋陽工學院投資500萬元建口罩生產線,日產6萬隻。所生產口罩免費發放給教職工和學生。學生在網絡上看到消息後感慨,我們的學校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學校」啊。
澳洲廁紙貨架被大量便籤紙佔領
另一場大流行開始了!
最近這些天,如果你走在雪梨街頭,走進任意一間超市,當你在一片狼藉的貨架上看到幾張五顏六色的手寫便籤紙,那麼請千萬不要覺得驚訝。這一次,50萬澳洲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一場心照不宣的集體活動...
一張張五顏六色的便籤紙突然被貼在超市空蕩的貨架上,不知何時出現,更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這些悄悄出現在超市裡的神秘便籤紙,顏色五花八門,有紅有黃,有白更有橙。很明顯,這些便籤紙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製作標準。
除此之外,如果你仔細一看,你會發現,跟商品價格標籤差不多大小的便籤紙上,還被寫上了各種各樣的英文句子。它們的筆跡各不相同,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卻十分工整。
但是,認真一讀才會發現,原來每一張便籤紙,都有一個相同的主題,都在表達同樣的情緒,便籤紙上的每一個字母,都在說著「謝謝你」
其實這場活動早已從3月16日開始舉行,從雪梨、墨爾本、坎培拉、阿德萊德到布裡斯班,整個澳洲都被同樣的便籤紙鋪滿了!
這場名為#The Kindness Pandemic#善意大流行的全澳集體活動,由澳洲博士Catherine Barrett舉行並發起,據Catherine接受採訪時表示,她舉辦這場活動的初衷是想讓全體澳洲人善待新冠疫情下的一線工作人員,比如澳洲超市裡的員工。
因為在3月初的澳洲,疫情開始逐漸往社區傳播的方向發展時,處於恐慌中的澳洲人,拼了命地去超市囤貨,把貨架搶空都是小事,更可怕的是,在搶貨的過程中有人與超市工作人員發生衝突,甚至導致一些工作人員受傷。
看到這樣混亂的景象,Catherine仔細一想,其實這樣的情形,並不應該發生在澳洲!澳洲作為一個包容、友好又熱情的國度,一直是世界各國移民的生活烏託邦,現在,澳洲人恐慌之下做出的錯誤舉動,是時候需要被暖心的愛意給撫平了!
於是,這場名為善意大流行的活動,就悄悄地在澳洲各個社區中開始了。結果,讓發起人Catherine也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場活動在短短十幾天之內吸引了超過50萬澳洲人參與!浸入到了全澳的每一座城市!
Facebook內的#The Kind Pandimic小組中,已經有超過5000張照片,超過3000個帖子,更多的是一個個讓人心窩一暖又熱淚盈眶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就發生在雪梨每個角落!
突發奇想推出「衛生紙蛋糕」
沒想到供不應求大受好評
啦啦啦~便籤紙之後再來說衛生紙!由於疫情影響,德國民眾也紛紛開始囤貨衛生紙、糧食和消毒用品。德國衛生紙製造商表示,3月的銷售量和2月比成長了700%。
多特蒙德麵包店的老闆Tim Kortuem也是這波疫情的受害商家,來客量減少導致銷售收入嚴重下滑。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我們應該要製作衛生紙來食用」。對,就是前幾天塔塔君介紹過的英國網紅紋身師本·卡倫玩的那樣,把蛋糕做成衛生紙的模樣。
說幹就幹,Tim立刻製作了白色糖霜外觀的衛生紙蛋糕,沒想到才一推出就大受好評。現在他每天製作200個「衛生紙蛋糕」仍供不應求。
Tim表示,客人完全瘋了,大多數人都很喜歡,因為它為現在這種時候添加了一些樂趣。另外,Tim也在各個人臉造型糕點上都畫上口罩的圖案,讓苦悶的疫情期間也增添一些樂趣。
謝謝你們,與你們同在
谷歌發布短片致敬全球醫護人員
美國大學翻修拆出一封112年前的信
居然裝在牆內一個啤酒瓶裡
據美國CNN報導,新澤西州蒙克萊爾州立大學(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在翻修工作中,發現了一封112年前的信件,寫這封信的是當時在校園內修建禮堂的工人。當時拆遷工人羅伯特·卡納比(Robert Kanaby)在拆除學校禮堂大樓的一堵牆時,從一個啤酒瓶內發現了這封信。「這是一堵非常古老的磚牆,有三層磚厚,大約14英尺(4.2米)高。」卡納比說,「所以我只能用工具一塊一塊地慢慢拆。」卡納比在拆除的時候,突然聽到玻璃碎了的聲音,於是意識到牆裡有什麼東西。接著他在清理碎片時發現了一個啤酒瓶,瓶裡還有一封信。
這封信的日期是1907年7月3日,信中寫道:「這堵牆是由兩名來自新澤西州紐瓦克的瓦工修建的,名字分別是威廉·漢利和詹姆斯·列儂,他們屬於美國磚匠和泥瓦匠國際聯盟第三小組。」卡納比說:「他們以前在這裡邊喝啤酒邊工作,還把這封信藏在了牆裡,以便我們日後找到。」
卡納比把信交給了大學的建築管理主任莎倫·馬奧尼(Sharon Mahoney)。馬奧尼說:「如果卡納比當時是從兩頭開始拆牆,那麼這個瓶子很有可能會繼續留在一整塊牆面裡,而我們就永遠也發現不了這封信了。」。
隨後的時間,學校都在進一步了解這兩個留下字條的人。在1920年人口普查的記錄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名叫威廉·J·漢利的33歲小夥,他住在紐瓦克的中央大街上;還發現了一個名叫詹姆斯列儂的磚匠,出生於1875年左右,也住在紐瓦克。蒙克萊爾州立大學負責資本規劃和項目管理的副校長邁克·贊科(Mike Zanko)說,學校正計劃展出這封信和啤酒瓶,以及在翻修項目中發現的一些其他文物。
許多人因為疫情失去了自由
它們卻因為疫情而獲得了自由
新冠肺炎發展到現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全球陷入到這前所未有的消寂之中。疫情對於人類來說,可以說是一場摧毀一代人的災難,但對於同樣生存在這個星球上的某群生命來說,這場人類災難卻可能成為了讓它們獲得自由和生命的一大幸事...
最近,在泰國,有78頭大象因為疫情的原因意外地重新獲得自由,連它們背上沉重的座位也終於被卸下,這意味著,它們一輩子被人騎的「命運」也終於結束了。眾所周知,泰國的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但在泰國旅遊除了泰式按摩、逛沙灘之外,還有一個歷來吸引海外遊客的項目——騎大象。
而在泰國的大象營地裡,遊客不僅能夠騎在大象上,還能看到大象在模仿人類表演各種項目,如踢足球、畫畫、跳舞等等。雖然近年來由於動物保護主義者的強烈抗議,泰國這類強迫大象進行的表演也相對之前收斂了很多。但實際上依然有人為看這些表演、為了騎一次大象當做人生體驗而買單,因此這些殘忍的項目也為一直「盈利」而存在,直到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到來....
3月25日,為了遏制疫情進一步蔓延,泰國政府宣布從26日開始,除了外交官、國際貨運運輸業以及特許人員外,將禁止外國人從所有海陸空邊境口岸入境。換句話來說,泰國這回幾乎是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
在泰國清邁有約93個大象營地,因為這一次疫情的影響,完全沒有遊客前來光顧,而面臨著要麼轉型,要麼倒閉的分岔口。Maetaeng公園是泰國最大的大象營地之一,目前仍在開門迎客,但是自從疫情爆發至今,遊客已經減少了90%。過去公園每天能夠接待多達1000名遊客,而在上周六遊客只有4個。
點擊播放 GIF 2.8M
這樣的狀況對於其他營地來說滅頂之災,他們索性關門暫停營業了。因此在疫情期間清邁已有85個大象營地宣布關門了。而清邁的媚莎大象營(Measa Elephant Camp)就是被迫關閉的其中一個營地。不過在被關閉之後,媚莎大象營做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決定,也可以說是營地歷史性的一幕——他們卸下大象背上的座位,不再提供騎坐服務,讓它們重獲自由。
每一張座椅都是用木頭和鋼鐵製成的,都非常沉重。從高臺卸下來時,兩人在上面用繩子拉著座椅,兩人在下面抬著。很難想像,被遊客騎的大象背上承受的壓力到底有多大。因為除了這個超重的座椅之外,大象背上還要承受2個遊客加上一位象夫的重量,再加上要繼續行走。
雖然大象個頭非常大,但日積月累的承重讓它們的脊椎也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傷。對於居住在這裡的78頭大象來說,這將是它們第一次不必再為遊客而背上座椅。因為疫情,它們意外收穫了自由。Anchalee說,當將來營地重新開放時,這裡將不再提供騎大象服務,不再強迫大象表演。而是希望遊客來到這裡可以觀察大象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營地也將專注於「教育」而非「娛樂」。
點擊播放 GIF 1.6M
過去為了讓大象能夠乖乖聽話,為遊客表演,給遊客騎,象夫在大象小時候就開始對它們進行非常殘忍的訓象手法。在泰國一種傳統的訓象手法叫做「Pajaan」,意思為「打破分離」,也就是說它們被活生生強迫與自己的母親和同伴分開,然後受到非人的虐待,直到它們能夠不再反抗。
它們從小被關在狹窄的生活空間裡,腳被鐵鏈鎖住,象夫騎在上面,用鉤子不斷刺打在小象身上。大象皮膚很厚,於是象夫還專門發明了一種專門用於訓象的工具——象鉤。這個象鉤能夠把小象的皮膚鉤破,讓它們從小就記住這種難受的刺痛感。大象的智商在動物界裡是數一數二的,一頭大象的智商相當於9、10歲的小朋友,因此日夜不斷的這些折磨對於它們來說簡直是一種精神摧殘。
當它們停止反抗後,象夫就開始讓它們提供騎乘服務,要知道一頭成年大象背上最多可以承擔150公斤的重量,而且不能超過4個小時。但是通常一天大象工作時間就不止4個小時了,它們脆弱的脊椎早已嚴重到變形。
100年前,泰國有大約30萬頭野生大象,10萬頭被人工馴養的大象。但截至2017年,泰國只有不到1500頭野生,和3500頭被人工馴養的大象,真的難以想像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小象在殘忍的馴服過程中被犧牲了?
雖然眼下這場肆虐全球的疫情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令無數家庭破碎,各國陷入危機,但從另一方面看,疫情也讓無數生命得到喘息的機會,得到它們原本應該擁有的自由,這對於它們來說卻是一件幸事...
簡潔利落適宜各種風格
耀眼的「光碟」燈考慮一下哦
今天塔塔君要推介的設計,是在之前結束的斯德哥爾摩家具展Greenhouse項目上,日本新生代工業設計師Shinya Oguchi拿出的自己的新作——Dish的燈具。
Dish看上去像一個餐盤,其實這是一個多功能組合燈具。上方的燈杆可以自由提升,向盤中投射光源。
Dish燈具的白色結構由鋼製成,具有烤漆表面,整個結構簡潔利落,適宜於各種風格的家庭環境。
它可以以各種方式使用,比如檯燈、壁燈、吊燈以及落地燈。
還可以水平、豎立放置,根據家庭中的擺設調整位置。
經典收藏一次盡覽!
Google Arts & Culture又放大招
病毒來襲不想出門怎麼辦?眼看新冠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讓全球無不繃緊神經,而在這個風聲鶴唳,大型展覽、戶外活動紛紛取消的特別時期,待在家無疑為最佳防疫方式,倘若你追劇已經追完一輪,正愁不知還能做什麼之際,不如趁機替自己增進藝術知識,透過虛擬博物館欣賞大師名作!
紐約MoMA、英國泰特美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等享譽盛名的藝術殿堂,皆受本次疫情影響,決定暫時關起大門拒絕民眾參觀,不過博物館大門不敞開,不代表沒有機會欣賞到藝術品,自2011年推出的Google藝術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數位服務,近10年光陰便集結來自70個國家、地區,共超過1200間的博物館、藝廊藏品資料,讓你僅需動動手指就能逛遍各大博物館,享受一趟藝術巡禮。
Google Arts & Culture利用知名的Google街景技術,透過360度環景攝影, 捕捉各大博物館內部實景,並以超高解析像拍攝各館珍藏歷史名畫,無論是早期的古典畫作、印象派大師莫內、梵谷,還是近代西洋作品,皆能免費瀏覽觀看。而若你看見喜愛的藝術家也能線上收藏,創建屬於自己的風格藝廊。
先來看墨西哥傳奇藝術家弗裡達·卡蘿(Frida Kahlo)的線上作品回顧展。一字眉、鮮豔服裝造型,墨西哥傳奇藝術家弗裡達的作品風格如其人,強烈又讓人印象深刻。預計6月底在芝加哥Cleve Carney Museum of Art藝術館開展的《Frida Kahlo 2020》,不僅將成為40年來最大型回顧展外,更是具有紀念價值的重要裡程碑。然而隨著疫情來攪局,展覽屆時是否能如期順利舉辦還不得而知,不如先看看Google Arts & Culture網羅33個博物館,收集800多幅弗裡達創作的繪畫、照片和物品,搶先一覽這位傳奇藝術巨擘充滿戲劇性的創作生涯。
然後再到荷蘭梵谷博物館的虛擬實境觀賞大師名作,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每年皆吸引不少梵谷迷前往,只為一睹印象派大師鉅作。近期博物館也與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進行網上展覽,提供虛擬實境導覽,在家中就能欣賞逾160幅經典作品,包括《向日葵》、《自畫像》、《在亞爾的臥室》及《麥田群鴉》,每幅作品也配有詳細簡介說明,是補齊梵谷藝術知識最佳寶典。
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與Google Arts & Culture聯手製作的世界博物館(The Museum of the World),則根據時間軸從公元前200萬年至2000年,以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及大洋洲五大洲為藏品分類,並搭配圖片、文字和聲音導覽,細細講解歷代的世界各地文物,包括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雕像、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亞洲唐三彩陪葬品、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以及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等。
巴黎羅浮宮(The Louvre Museum)身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則有自己專屬的線上博物館體驗,讓你不必搭飛機出遠門,就可以見識到埃及古物、阿波羅走廊(Galerie d'Apollon)。只不過此款虛擬逛博物館在使用上稍嫌老派,體驗效果不太直觀,是較可惜的地方。
臺灣故宮博物館也祭出數位藝術服務,包含「720。VR走進故宮」、「主題式策展」、「典藏精選」、「故宮Open Data專區」、「故宮教育頻道」以及「Google Arts & Culture」等六大亮點。推動「無牆博物館」逾十年,故宮多年來與國內外教育單位合作,開放文物圖像素材,並將典藏資料和教育系統進行API鏈結,打造博物館與各式教學體系之間的數位學習生態圈。
新冠肺炎與人體免疫
每個中國人都該有的醫學常識
薄世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從2001年開始,已經在ICU工作了近20年。ICU是醫院裡治療病情最嚴重病人的地方,「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救命。我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讓人先活下來』」。每天工作24小時,第二天休一天,之後又是白班24小時,這樣的工作節奏他也保持了近20年。
2003年非典時,他剛畢業不久,被一個電話調到非典前線,管理第一批傳染性最強病人、病情最重的病人,因此被評為「北京大學抗『非典』英雄」稱號。這次冠狀病毒,他又一次衝到前線,在重症病房的工作之餘,還擔任疑似病例的會診。
2019年底,他總結20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寫成了一本書《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梳理人一生必須要知道的醫學知識。他說希望從認知層面改變大眾對健康、對醫學的理解,「醫療的本質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復」。除了本職工作,做醫學科普也是他最熱愛的工作。
關注阿里塔,不止有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