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如何吸引留住高層次人才?

2020-12-13 騰訊網

「如果要選擇一座城市,我的首選是珠海。」即將畢業的澳門大學博士黃世高最近在考慮以後工作生活的地點。參加珠海市香洲區舉辦的人才交流對接會時,黃世高對珠海這座城市愈發心動,他給幾家參會企業遞交了個人簡歷,還加了現場招聘經理的微信。

12月8日,第五屆百名博士碩士走進香洲人才交流對接會在珠海德翰大酒店開幕。此活動為「2020年香洲區人才活動周」系列活動之一,活動為期3天,香洲區邀請了清華大學等59所知名高校的108名博士、碩士參加,與轄區各大企業「親密接觸」。交流對接會結束後,香洲區還舉行了第七屆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進一步做好人才引進工作。

廣發「英雄帖」的背後,是香洲區對人才的渴求以及打造一流創新高地的雄心。「人才不僅要引進來,也要用得好、留得住。」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香洲區以人才政策、產業集群、宜居環境為三大「金字招牌」,吸引人才走進香洲、了解香洲、愛上香洲。

南方日報記者 蔣欣陳

引進來

人才政策解決後顧之憂

在第五屆百名博士碩士走進香洲人才交流對接會上,香洲區人才辦工作人員為108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博士、碩士著重介紹了「珠海英才計劃」以及香洲區出臺的「香山人才計劃」。來自重慶大學的在讀博士牟迪會後評價,「我在其他城市很少見到這麼有層次和誠意的人才政策。」

2018年4月,「珠海英才計劃」正式實施,被譽為珠三角地區最優人才政策。2019年5月,香洲區出臺了「香山人才計劃」,因針對性強、含金量高、覆蓋面廣、評價多元受到了一致好評。

據香洲區人才辦工作人員介紹,在政策制定之初,香洲區進行了深入調研,了解到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住房、融資、醫療等方面。「以人才需求為出發點,香洲區以最優的政策、最強的舉措、最好的服務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

「無論是『珠海英才計劃』還是『香山人才計劃』,都保證了青年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持續引入。」參會企業人才代表之一、珠海格力電器有限公司空調設備及系統運行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傳熱技術研究所所長於博說。

2015年,於博博士畢業後來到香洲,從格力電器的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技術研發團隊帶頭人,「我剛工作時每個月可以領到珠海市和香洲區發放的共2000元的住房補貼。現在博士如果想來香洲工作,則可以申領25萬元的住房補貼,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於博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香洲區配合市有關單位落實「珠海英才計劃」,共發放高層次人才獎勵及住房補貼1493萬元,發放新引進人才補貼6093萬餘元,及時兌現「香山人才計劃」相關獎勵,向2019年度認定的97名區級人才發放獎勵和相關補助共計246萬元。

在落實相關配套措施方面,香洲區推進灣仔濠江麗景苑95套和正方世和苑30套人才公寓投入使用,統籌解決5名符合條件的區級人才子女入讀公辦幼兒園、7名符合條件的區級人才子女入讀公辦中小學。

「近年來香洲區在招才引才、育才用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得益於人才對我們的信賴支持,也得益於一個完善靈活而積極的人才政策作為保障。」香洲區人才辦工作人員說。

用得好

產業集群創造強力磁場

面對不斷加碼的人才補貼額度,有參會企業代表分析,短期來看,人才補貼的確是吸引人才的利器,但從長遠來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會更多考慮發展前景與機遇。

「香洲區是珠海的主城區,經濟總量和人口均佔全市的一半,同時也是唯一與港澳路橋相連的城區,是港珠澳大橋的落腳點之一,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會上,香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香洲區逐步形成了以智能家居、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列印耗材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孕育出一批以格力電器、納斯達為代表的全國知名企業,引進華為、騰訊等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態勢良好。

珠海博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計算機視覺技術團隊負責人肖高博曾走遍大江南北,2019年通過「百名博士碩士走進香洲」人才交流對接會與博傑電子結緣,舉家從上海搬到珠海。

「當時很多人看了我的研究成果,都問我為什麼不去高校發展?」肖高博笑道,「我也有夢想,希望能帶領千軍萬馬攻佔市場上的科技高地。」因為看好博傑電子的發展,肖高博選擇來到香洲區逐夢,如今,博傑電子已經成功在A股上市,業務覆蓋聲光電、測評、視覺、自動化等領域。

與往年相比,香洲區在今年的人才交流對接會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校企精準對接。一方面,香洲區給予重點企業定向邀約名額,以「企業約人,政府買單」的方式,進一步促成有意向的畢業生與企業籤約;另一方面,香洲區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邀約相關專業人才,努力做到校企精準匹配。

「今年,麗珠試劑也邀請了一些同學過來參觀,基本上是在校招過程中對我們有意向的,他們希望近距離地了解公司。」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經理周旋說。在他看來,這種人才對接模式有兩大優點,一是政策講解有政府背書,二是容易形成集聚效應。「通過參加交流對接會,畢業生會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知名高校的優秀學生也想在香洲落腳,如果由企業單獨邀請,他們很難感受到這種氛圍。」周旋說。

牟迪則是由珠海泰坦新動力電子有限公司邀請而來。「從去年起我就在關注這家公司,今年他們主動聯繫上我,邀請我過來實地看一看。」牟迪告訴記者,該企業研究方向與其個人的專業研究十分契合,「相比待遇,我更看重個人成長空間,我覺得這家企業是一個十分有利於我自身成長的平臺。」

留得住

宜居環境仍為引才利器

在活動中,記者觀察到,宜居仍是香洲區乃至珠海市的金字招牌,多名受訪對象都不約而同地對這裡的環境給予好評。

「這些年我聽到過很多對珠海的讚美。」參會企業人才代表之一、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曾敏霞分享了一個故事。曾有一位第一次來珠海交流的外國博士,與曾敏霞見面時對珠海讚不絕口,「原來他特意提前兩天來到,先把珠海轉了一圈」。

珠海大劇院是澳門大學博士黃世高最喜歡的珠海景點之一,「我覺得日月貝的建築造型非常漂亮,整個建築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2018年,黃世高來到澳門大學攻讀生物醫藥博士,並將於明年6月畢業。「我對珠海和澳門都比較有感情,尤其是珠海的環境我特別喜歡。如果要選擇一座城市,我的首選是珠海。」

在香洲,日月貝、情侶路、香山湖公園等景點帶給市民遊客美好的遊覽體驗,城區商業配套服務成熟,沙灘音樂節、北山音樂節等活動豐富了市民的業餘生活。為了讓參會人員切身體會香洲區的歷史文化氛圍,此次交流對接會還組織了碩士、博士參觀港珠澳大橋、容閎紀念館和樂士文化區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然環境外,營商環境也是人才關注的焦點之一。楊琳娜是華南師範大學勞動經濟法博士,上周剛進行完博士答辯,便火速報名參加了交流對接會。「我之前來過一次珠海,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非常好。這次來是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珠海未來的建設規劃,看一下有沒有適合我的企業。」楊麗娜說。

在她看來,營商環境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對於企業、人才尤其是創業型人才來說,營商環境非常重要。」在對香洲區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她評價香洲區在服務效率、法治建設、智慧財產權以及政府對企業的扶持等方面頗具競爭力。「要想留住人才,關鍵在於創造一個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使人才真正融入到地方發展之中。」

在交流對接會上與企業面談之後,楊琳娜還將跟隨主辦方到企業實地走訪,進行深度對接。她在筆記本上將每家企業的特點都認真記錄了下來,並興致勃勃地圈出了合乎心意的企業,對未來自己有可能在香洲工作、生活的前景充滿期待。

相關焦點

  • 吸引留住高層次人才,珠海香洲靠什麼?
    廣發「英雄帖」的背後,是香洲區對人才的渴求以及打造一流創新高地的雄心。「人才不僅要引進來,也要用得好、留得住。」香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香洲區以人才政策、產業集群、宜居環境為三大「金字招牌」,吸引人才走進香洲、了解香洲、愛上香洲。
  • 如何才能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動漫情景小故事 - See it 奧格爾維定律強調優秀人才的重要性,那企業要如何才能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呢? 待遇留人; 職業生涯規劃留人; 情感留人; 事業留人。
  • 【關注】製造名城東莞加速吸引高層次人才
    【關注】製造名城東莞加速吸引高層次人才 2021-01-14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東莞高層次人才交流洽談會吸引230多名人才參加
    12月9日上午,2020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正式開幕。作為系列活動之一,廣東省製造業「千企智造智匯行動」(東莞市專場)暨東莞高層次人才交流洽談會也順利舉辦。據了解,本屆東莞高層次人才交流洽談會依然是以現場洽談的形式進行,邀請到國內高校代表、國內碩士博士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與東莞市企事業單位進行人才需求和項目合作的洽談對接,國際會展大酒店現場吸引了230多名高層次人才參加。人才是企業、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直以來,東莞十分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 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 合肥是這樣留住高層次人才的
    拿著高層次人才證書,走進醫院能享受免費體檢。科研人員有成果,可直接轉化成收益,轉化收益比例由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作為高層次人才,想在合肥做出一番事業,中科大先研院等一大批高起點平臺供你大展身手。「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這些對人才而言最為關鍵的因素,合肥一個都沒落下。
  • 關於優化海南省少數民族和貧困市縣引進和留住高層次人才政策的建議
    案  由: 關於優化海南省少數民族和貧困市縣引進和留住高層次人才政策的建議
  • 如何留住人才?上海副市長:將在教師醫生群體中推廣公租房
    如何留住人才?建議出臺人才公寓「先租後售」政策如何有效解決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新引進中青年科研骨幹人才的安居問題,成為許多單位包括中央在上海單位普遍面臨的難題。為此,不少單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新建了人才公寓。
  • 英美頂級律所是如何留住人才、吸引客戶的?
    運營百年、發展較為完善的英美頂級律所到底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客戶的?本文採訪了兩位來自英美頂級律所的律師,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
  • 校領導與高層次青年人才及學生代表座談交流
    1月4日上午,學校召開高層次青年人才座談會,校長陳杰,副校長呂培明,校長助理童小華、劉潤出席,與來自各學院的12位高層次青年人才代表座談交流,了解他們當前的實際需求,聽取他們對學校相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呂培明主持座談會。
  • 東莞打造先進位造業中心 吸引高層次人才
    除了院士等頂級專家,東莞憑藉科技和產業的優勢,吸引了大批從海外歸來的學科領軍人才。截至2019年底,東莞市人才總量達235.2萬人,高層次人才15.6萬人。10年過去,這座轉型升級中的灣區都市,正在形成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興產業的良性互動格局。
  • 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沒你想像的那麼壞
    7月21日,有網友爆料西安一家醫院貼出了「高層次人才優先」的告示。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告示是根據西安當地相關部門出臺的高層次人才服務中的一項張貼的,目的是為了留住高層次人才在西安工作,是依據衛建系統內的一份通知設置的,暫無病人投訴。
  • 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杭州快遞小哥被評為高層次人才,上海...
    每經編輯:步靜杭州打拼的快遞小哥李慶恆,被評定為高層次人才;網絡主播李佳琦被公示為特殊人才,即將落戶上海。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城市,又該如何吸引和留住他們?《新聞1+1》今日關注:杭州、上海:誰是人才?怎麼定?怎麼留?
  • 汪瑩純主持召開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座談會
    據蚌埠新聞網報導 12月15日上午,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主持召開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編制蚌埠市「十四五」規劃,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新時代美好蚌埠跨越發展新局面。
  • 積分制管理:如何重建團隊信心,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隨著公司的發展和誇張,缺少「人才」所帶來的問題往往成為 公司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另外,高管人才流動率高加劇了這種矛盾,因此如何吸引並留住優秀的人才是許多公司一直頭痛的問題。那麼積分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積分制管理,就是將員工在公司做人和做事兩方面的工作進行量化成為積分,員工做得好會有一個加分,做得不好會有一個扣分。
  • FAFULI助力上海交大首創市場化高層次人才醫療計劃
    2019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學(簡稱「上海交大」)「高層次人才醫療服務計劃」籤約儀式在滬舉行,FAFULI攜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太平洋保險,助力上海交大實現高層次人才醫療服務的創新和突破。
  • 美國為什麼能吸引並留住別國的人才和富人?
    同樣是高等發達國家,瑞士和挪威就與美國有天差地別的差異:瑞士人口約850萬,挪威人口僅有500多萬,這樣的規模和市場容量,怎麼吸納人才來發財呢。這樣的能力,是絕對可以吸引世界各國人才來淘金的。資本主義社會都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買賣沒人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湧現出大量的技術變現、能力變現、物質變現、價值變現的機會時,這個地方就一定能夠大量吸引人。
  • 高層次人才,對線西藏
    晚上,一則關於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培養的新聞突然映入眼帘。題目就叫《強強聯手!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現實果然印證了我之前的分析。即所謂的——人才供給側改革。
  • 解決高層次人才編制問題促進民辦高等教育事業優質發展
    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民辦高校缺少編制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信陽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引進高層次人才難度更大,這已成為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高雲說,一個學校的硬體設施再完善,沒有師資力量這個軟實力是無以為繼的,有了編制,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始終是建設高水平高校的重要保障。
  • 軍校高層次人才,對線西藏
    晚上,一則關於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培養的新聞突然映入眼帘。題目就叫《強強聯手!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現實果然印證了我之前的分析。即所謂的——人才供給側改革。新聞中寫道:「9月14日,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在拉薩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
  • 二線城市如何吸引人才?看看英國的經驗
    自2017年以來,這些二線城市的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吸引畢業生和人才的政策,可以概括為租住補貼政策、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落戶政策,而落戶政策分為直接落戶和向人才傾斜的落戶政策。然而,這些政策成效如何呢?武漢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已有兩年,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僅有三成願意留在湖北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