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新聞讓很多會計和老闆心裡一跳:國稅稽查局嚴厲打擊發票違法行為,對其中開具一定金額以上、內容為「辦公用品」「會議費」「培訓費」「餐飲費」「材料費」的發票進行重點檢查,逐票比對、逐票核查,對違規使用發票的,依法處理。
1、為什麼此時出手檢查呢?
在2017年5月19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2017年第16號公告,明確提出銷售方開具增值稅發票時,發票內容應按照實際銷售情況如實開具,不得根據購買方要求填開與實際交易不符的內容。
雖然之前一直在強調不能發票違規,但是從來沒有這么正式而且專門針對發票開具問題以公告的形式告知所有納稅人!
當時這個問題就掀起關於:辦公用品發票不能開了,必須買什麼開什麼的大討論。是的,這次明確了,普通發票也成為監管重點!
2、哪些企業會成為重點?
正如新聞裡面所述,交通運輸、房地產、建築安裝、金融保險、餐飲娛樂、商業批發與零售、藥品與醫療器械、中介機構、廣告傳媒等發票違法問題高發行業。
因為這些行業屬於傳統納稅大戶,而且這些公司的辦公用品、會議費等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當然了,這麼高的發生頻次,自然而然的發生虛開普通發票來抵扣所得稅的風險也是非常大的。
我覺得,年底了,所有企業都要自查一下,不然會出現很多尷尬的數據:有的年收入1000萬藥品銷售公司會議費竟然達到700萬!這些數據基本都會被稅務預警的!
3、稅務怎麼會發現企業問題呢?
第一個就是金稅三期之後大數據抓取第三方數據。就比如案例中所述,通過第三方企業用電信息發現,該公司2015年下半年用電異常,能耗增加較快。很明顯,稅務局是通過調取了電力公司數據,這只是一個第三方數據的縮影,稅務還可能取數來自工商局、統計局、社保、證監會、交易所、商務局等,主要你們的數據不一致,那肯定就有一個是錯誤的!
金稅三期之後,企業造假成本增大很多,以後對外提供資料的時候,長點心吧!
再一個就是稅收分類編碼,這個之前也多次文章中提到過,分類編碼相當於稅務在企業安了個底帳,所有的進銷存通過編碼就會看的比較清楚!比如可以從企業調出開具的會議費編碼的發票,一覽無餘!
現場突擊檢查!我是稅務局的,請接受檢查!某地的檢查小組對當地企業進行了實地檢查,在現場發現了與該條生產線相關的收入憑證、記帳憑證、工資表、發票等大量帳外資料。為什麼突擊檢查往往效果非常好呢?因為很多企業喜歡把這些違規資金、表單等藏在公司的保險柜或者柜子裡,一查一個準!
協查筆錄取證。這是稅務的一貫手段,就比如現在最火的嚴查走逃失控增值稅專用發票一樣,我要查你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我先查你上下遊,不打草驚蛇,打你個措手不及!
不入帳不代表沒有留痕!案例很好的說明這一點!購買了二手的定型設備,沒有取得發票,不入帳。估計這個公司會計因為這個問題,肯定苦惱了很久。最終在老闆的指示下,沒有入帳。稅務來一盤點,發現問題了,你們的設備竟然不在帳上。再通過訪談員工,查閱生產記錄,一下子出來了,加工費竟然沒有入帳,發現了企業沒有入帳的問題!
成本和收入嚴重不配比所得稅講究是合理合法的憑證可以稅前扣除,就比如案例中的水電費、汙水處理費用在帳內列支,但是你的收入呢?收入在哪裡?這種情況下,是最容易被稅務系統預警的,100噸產能的用水、用電,10噸的收入,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實務上都沒有這樣的生意的,肯定是存在問題的!
稅務稽查非常精準。經常有會計朋友問我,現在稅務並不是稽查是搖號制嗎,那是不是一般不去企業稽查了啊?
這裡明確一下,這絕對是誤區。現在的稽查是更加精準,更加公平合理。
4、檢查力度非常大!
逐票比對、逐票核查。看明白了嗎?大額的這些發票都將每張發票都將接受檢查,力度可想而知!
稅務將總量指標分別細化到各月,每月有任務。所以以後嚴查辦公用品發票可能成為稅務局的常規工作,所以以後企業的辦公用品發票違規,隨時被查!
5、開具一定金額以上的發票怎麼理解?
根據經驗判斷,會議費10000元以上、辦公用品發票、培訓費5000元以上,餐費3000元以上都算是金額不小了!吃一頓3000元的大餐,真的不小了!當然了,這些被納入檢查範圍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
最嚴發票管控的時代到來,準備好接招和自查吧!
6、是不是全國都在跟進呢?
既然國家專門頒布國家稅務總局發布2017年第16號公告,稅務無論是從執法層面還是從發票管理角度都可能展開檢查!因為目前發票問題確實太嚴峻了,不查不行啊!
來源:稅來稅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