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記者調查,自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以來,公款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在發票上做文章、利用發票進行公款消費的公職人員、國企管理人員仍不在少數,發票也上演了一幕幕「變形記」:化整為零、空手套白狼、巧立名目。
發票腐敗,由來已久。曾有一則段子戲稱: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街邊站滿濃妝豔抹的女子。一有東方人經過,幾乎所有小姐都會說三句中國話:你好,領導,有發票。段子真假難辨,但小小的一張發票,表面看寫明了消費金額、時間、地點和單位,但暗地裡,卻存在大量不明不白的公款私用。
曾經,公款報銷的大頭多集中於加油票和餐飲住宿發票。現實中,不少加油站的便利店搖身一變,成了為腐敗行方便的「公款超市」。無論是否加油,只要買了東西都可以開具成品油發票。不少高檔消費品充斥加油站,從中華煙到茅臺酒,再到拉菲酒,無所不包。許多賓館也紛紛開設高檔購物區,名包、名牌服裝,都能開成餐飲住宿發票。
如今,發票管理嚴格了,「辦公用品」變身發票腐敗的重災區。以往,公款吃喝、公款出國,是公務腐敗的大頭。自從「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各地曬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公經費支出與上年相比,都有大幅縮減。可是,在個別地方,看似省下來的錢,又被拆了東牆補西牆,將公款消費報銷成了辦公用品,最終埋單的還是公共財政。
辦公用品本該是紙張、印表機、耗材等。現如今,各級政府機關都在提倡無紙化辦公、這些耗材本就屬於不斷縮減的範疇。可當餐飲發票、住宿發票遭遇紀檢嚴查之時,辦公用品發票就減不下來了。各種變著花樣的公款吃喝、出國消費,甚至在招商過程中的因私花費,凡是要入帳報銷的,大部分都歸為「辦公用品」,使得辦公用品成了腐敗的大筐。
按規定,發票報銷應附上消費明細,辦公用品究竟用了多少紙,費了多少筆,是哪個部門申領的,全應有據可查。在不少私企,列印文件之前,都需通過印表機輸入自己的工號,避免公物私用。但背景一旦換到政府機關,辦公用品本來就是一筆糊塗帳。
管住發票腐敗,關鍵要從兩方面著力。一是監管,二是問責。有不少基層工作人員表示,「禁令」往往只對單位中層以下的幹部管用,一些單位「一把手」的公務消費報銷仍有「門道」。只要領導大筆一揮、條子一籤,公務支出就來者不拒,那公共財政的門還是關不緊。看來,只有將濫權之手關進籠子,建立嚴格的財務支出制度,設計出制約財權事權的有效方案,讓經手的單位負責人和財務人員承擔連帶責任,上下聯動,才能守住政府的錢袋子。(劉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