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長沙指揮學院就讀的張杰明(左二)與戰友們野炊訓練時拍下的合照。
2017年,43歲的張杰明仍堅守一線,在長沙城區最繁華的五一大道上指揮著交通。
在武警部隊服役期間,戴嘯在日常戰術訓練中的留下了一張照片。
2017年的一個下雨天,40歲的戴嘯在長沙城南中路進行交通疏導。
紅網長沙時刻新聞記者 王詩穎 實習生 金銳 長沙報導
長沙用一場舒爽的雨迎接了八月的第一天,也趕跑了連日來的高溫與悶熱,似乎預示著這是不同尋常的一天。在八一建軍節這天,有這樣一群人也想向祖國說聲祝福,他們曾脫下軍裝卻換上警服,從橄欖綠到交警藍,他們作為軍轉交警中的一員,始終在一線為社會與人民作出自己的貢獻。
接到命令離開軍隊,他轉業選擇了最辛苦的一線工作
每天早上7點半,張杰明都準時出現在天心區交警大隊一中隊的崗亭內,作為一中隊的指導員,他們所負責的是城區人流量、車流量最大的路段,高強度的工作已經成為常態,作為一個43歲的老交警,張杰明在這個崗位上已有11個年頭了。
1992年,18歲的張杰明與3個小夥伴們報名參軍,從江西老家來到湖南,在武警湖南總隊一支隊服役。張杰明還記得,剛當兵時覺得訓練很苦,「那時候站軍姿一個小時,結束時關節都已經動不了了。」就算後來訓練越來越重,張杰明也覺得沒有剛入伍時那麼辛苦,但這樣的經歷也讓張杰明對於部隊有了很深的感情。
張杰明到現在還收藏著好幾張當兵時的照片,現在看起來照片都已泛黃,但說起裡面的故事,他卻記憶猶新,「這是我們在指揮軍官學員野炊時的照片,我那時是班長,現在這些戰友們都安排到地方工作,在長沙的也會經常出來見面。」拿起一張照片,張杰明一一給記者介紹那時的戰友,那時在做什麼,現在在哪裡工作,每一個人都了如指掌。
2006年,張杰明接到轉業命令,好幾天沒有睡覺,「實在是捨不得,在這裡待了14年,但最後還是尊重組織的決定。」轉業時張杰明本來有好幾個更加輕鬆的選擇,但在部隊呆慣了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公安系統,「那時感覺性質相似會更快適應,結果沒想到會這麼辛苦。」
在同事眼中,張杰明無論作為民警還是指導員,一直都兢兢業業,他經常是最早到崗,又最晚離開的那個人。對他來說,14年的軍旅生涯養成了他雷厲風行、對上級交代的任務無條件執行的做事風格,「這是我在部隊學到的,這種習慣是忘不了的,現在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只要讓我們轄區內的交通始終通暢,保障通行人員的安全,也是我們的成就。」
不管環境怎麼變,「為人民服務」一直在心中
1977年出生於軍人世家的戴嘯,在父親的薰陶下從小就勵志做一名軍人,1995年入伍邵陽武警中隊,2003年轉到武警湖南總隊,2011年轉業進入交警部門任職至今。
戴嘯所在的天心區交警大隊轄區在蓉路主幹道,東邊是雨花區,南邊是芙蓉區,路況比較複雜,車流量也較大。平時工作主要是疏堵保暢、處理交通事故、交通整治、站崗執勤等。加班是家常便飯,陪在家人身邊的時間大大壓縮。
戴嘯任職7年,見證了芙蓉中路的交通變化,從剛開始人工管理,到現在的智能交通,增加電子交通監控,電子卡口,車流量監控設備,大大提高了效率。車輛呈指數增長,但擁堵時間並沒有大幅增長。
在武警總隊服役期間,戴嘯有一個特殊的職務就是軍用裝備管理工作,接到上級命令後,押送專線軍用裝備,平時負責裝備的儲存保養工作。工作的特殊性,使他隨時保持專注力,做任何事都非常嚴謹。8年兢兢業業的工作為武警部隊訓練、執勤、後勤保障、處理突發事件打下堅實基礎,這也對他之後交警的工作產生了不少影響。
戴嘯說,在部隊工作環境固定,工作性質單一,和外界打交道比較少。到了交警隊之後,工作環境較為複雜,有一個不適應到適應的轉變過程,也有一個交通法規不熟悉到靈活運用的過程。「在實際工作中,和群眾打交道有一個不同的變化。」
平時在交通管理中情況複雜,有少數駕駛員對交警的工作不理解。但戴嘯仍然堅信,「不管工作環境怎麼改變,為人民服務永遠在我心中,我也會用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