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區域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大家,明代的王陽明無疑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在本次會議上有多位學者提交了與陽明文獻整理相關的論文,比如日本金澤大學名譽教授李慶先生,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張昭煒教授和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秦蓁博士,他們從各個角度對當前學界關於陽明文獻的搜集、整理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特別是李慶先生通過「鄉紳論」的視角,對王陽明及其家族進行了新的解讀。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司馬朝軍等人則討論了江南史上另一位思想大家顧炎武考據方法的原則,並對其進行了反思。上海大學楊逢彬教授深入剖析了一種較為盛行而成功概率接近於零的字句考證法。來自臺灣地區的一批學者,如「中研院」文哲所蔣秋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陳廖安教授專擅經學,他們的文章從經學的角度探討了江南地區思想文化的變遷。臺灣清華大學詹海雲教授則通過清代初期全祖望的文學創作探討其文學觀念。
儒學在江南地區的傳播與影響是本次會議的熱點問題。暨南大學高華平教授、衢州學院吳錫標教授、上海社科院歷史所陳磊博士分別探討了不同時期儒學在江南地區的傳播發展情況。高華平重點介紹了孔門七十子中的子貢、子遊、澹臺滅明以及孔子的再傳弟子馯臂子弓與江南的關係:子貢到江南遊說吳王伐齊、吳晉稱霸,成功免除了魯國被齊國侵犯;澹臺滅明「南遊至江,設取予去就,從弟子三百人,名顯乎諸侯」;子遊則把他與孔子相同的「大同」理想帶到了江南;馯臂子弓作為孔子的再傳弟子,是文獻記載的將《易》學南傳的第一人。「七十子」中遊江南的孔子弟子的學術特點都在於「文學」,其思想特點是儒家而包含有道家思想的傾向,其傳播路線則是由齊魯南下江南。這與江南吳越之地當時的地域文化特點是基本吻合的,反映了早期儒學傳播的時代特點。
吳錫標指出,孔氏南宗自南宋初年南渡以來,「蔚為大宗,歷二十餘世,均足為鄉邦弁冕」,這是歷代政府大力推崇與支持、孔子後裔自強不息、江南社會文化積極影響以及廣大士人民眾崇敬擁戴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歷代政府的推崇與支持所體現的政治意識和國家意識,主要是通過地方官員的努力得以實現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孫子秀、沈傑、左宗棠等歷代地方官員的支持與推動對孔氏南宗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
還有一批學者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對士人的生活、交遊等情況作了深入探討。臺灣「中研院」史語所陳鴻森研究員探討清代底層鄉紳朱文藻的生平與學術,重點分析了學術代工現象(即為他人代編代撰著作)。上海師大徐茂明教授專門研究了晚清王韜早年的思想與生活狀況,並對以往將王韜思想按照時間序列作出截然兩分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復旦大學出版社胡春麗博士則考察了清初松江士人王頊齡與江南文士的交遊狀況。
此外,南開大學歷史系何孝榮教授對明初政治家姚廣孝的生平、思想及其影響作了重新的評估。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徐佳貴博士則通過對地方文獻的梳理,以溫州知識人為個案,對五四運動與所謂新文化傳播之間的關係作出了新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