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士人、考古、文獻:思想與文獻視野下的江南史

2021-02-19 寫本文獻學微刊

在江南區域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大家,明代的王陽明無疑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在本次會議上有多位學者提交了與陽明文獻整理相關的論文,比如日本金澤大學名譽教授李慶先生,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張昭煒教授和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秦蓁博士,他們從各個角度對當前學界關於陽明文獻的搜集、整理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特別是李慶先生通過「鄉紳論」的視角,對王陽明及其家族進行了新的解讀。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司馬朝軍等人則討論了江南史上另一位思想大家顧炎武考據方法的原則,並對其進行了反思。上海大學楊逢彬教授深入剖析了一種較為盛行而成功概率接近於零的字句考證法。來自臺灣地區的一批學者,如「中研院」文哲所蔣秋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陳廖安教授專擅經學,他們的文章從經學的角度探討了江南地區思想文化的變遷。臺灣清華大學詹海雲教授則通過清代初期全祖望的文學創作探討其文學觀念。

儒學在江南地區的傳播與影響是本次會議的熱點問題。暨南大學高華平教授、衢州學院吳錫標教授、上海社科院歷史所陳磊博士分別探討了不同時期儒學在江南地區的傳播發展情況。高華平重點介紹了孔門七十子中的子貢、子遊、澹臺滅明以及孔子的再傳弟子馯臂子弓與江南的關係:子貢到江南遊說吳王伐齊、吳晉稱霸,成功免除了魯國被齊國侵犯;澹臺滅明「南遊至江,設取予去就,從弟子三百人,名顯乎諸侯」;子遊則把他與孔子相同的「大同」理想帶到了江南;馯臂子弓作為孔子的再傳弟子,是文獻記載的將《易》學南傳的第一人。「七十子」中遊江南的孔子弟子的學術特點都在於「文學」,其思想特點是儒家而包含有道家思想的傾向,其傳播路線則是由齊魯南下江南。這與江南吳越之地當時的地域文化特點是基本吻合的,反映了早期儒學傳播的時代特點。

吳錫標指出,孔氏南宗自南宋初年南渡以來,「蔚為大宗,歷二十餘世,均足為鄉邦弁冕」,這是歷代政府大力推崇與支持、孔子後裔自強不息、江南社會文化積極影響以及廣大士人民眾崇敬擁戴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歷代政府的推崇與支持所體現的政治意識和國家意識,主要是通過地方官員的努力得以實現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孫子秀、沈傑、左宗棠等歷代地方官員的支持與推動對孔氏南宗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

還有一批學者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對士人的生活、交遊等情況作了深入探討。臺灣「中研院」史語所陳鴻森研究員探討清代底層鄉紳朱文藻的生平與學術,重點分析了學術代工現象(即為他人代編代撰著作)。上海師大徐茂明教授專門研究了晚清王韜早年的思想與生活狀況,並對以往將王韜思想按照時間序列作出截然兩分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復旦大學出版社胡春麗博士則考察了清初松江士人王頊齡與江南文士的交遊狀況。

此外,南開大學歷史系何孝榮教授對明初政治家姚廣孝的生平、思想及其影響作了重新的評估。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徐佳貴博士則通過對地方文獻的梳理,以溫州知識人為個案,對五四運動與所謂新文化傳播之間的關係作出了新的反思。

相關焦點

  •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當今學者使用文獻時,也是一味地重視初載文獻,並不關注後來的變化,結果就無法明白考古文物與文獻記載的不同,由此帶來的混亂不一而足。馮國棟教授認為,傳統文獻學主要關注文獻的內在內容,對文獻的物質特徵、社會功用關注不夠,應該嘗試建立兼顧內外的文獻研究。他以大川普濟塔銘為例,重建了塔銘生產的過程,從行狀撰寫到塔銘上石,中間經歷了諸多環節,在塔銘的最終文本和物質形態中留下了痕跡。
  • 江南人的口味:清淡從何而來
    江南人的飲食史    □主清淡、尚本味、近自然 江南地域廣闊,其含義在古文獻中也是變化多樣,它常是一個與「中原」、「邊疆」等區域概念相併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廣義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三省長江以南地區。
  • 首屆江南文化國際論壇召開,進一步挖掘江南文化資源
    徐炯強調,推動江南文化的交流互鑑,要進一步挖掘江南文化資源,進一步聚焦特色亮點,進一步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拓寬江南文化研究領域、提升江南文化國際影響力。權衡在致辭中指出,當前上海江南文化研究形成了各區、高校、學會、學者形成合力、資源整合、廣泛參與、共同推動的可喜局面,長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也正式建立,長三角江南文化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 研討會︱明清江南的人文世界
    本次工作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司馬朝軍研究員主持,來自日本金澤大學、中國歷史研究院、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上海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等科研院所的20餘位學者與會,就明清江南士人、經濟、地方信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書訊 | 社科文獻歷史學近期新書
    學界的中國與西方 李金錚歷史合力論再檢視 李紅巖中國近代史漫議(三題) 姜濤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李帆概念史方法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黃興濤流動的思想——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芻議 郭雙林從教學視角看中國近代史理論學習的重要性 趙立彬「數據」與史學研究——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介紹 羅敏 姜濤從口述史視角回看當代史學史
  • 民間文獻、資料庫與作為方法的總體史
    特別是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既有的社會經濟史學派學術傳統基礎上,在「眼光向下」的學術旨趣影響下,華南、西南、華北各地存留的民間文獻,不但得到了大面積的普查、整理、收藏,而且被廣泛運用於宋明以來區域史以及制度史、經濟史、文化史、法律史、宗教史等研究中,極大地推動了以民間文獻、典章制度、社會理論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 社科文獻歷史學近期新書 | 書單
    學界的中國與西方 李金錚歷史合力論再檢視 李紅巖中國近代史漫議(三題) 姜濤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李帆概念史方法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黃興濤流動的思想——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芻議 郭雙林從教學視角看中國近代史理論學習的重要性 趙立彬「數據」與史學研究——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介紹 羅敏
  • 會議紀要︱文獻·文書·文物:中古史研究的資料利用與開掘
    2017年11月18、19日,「文獻·文書·文物:中古史研究的資料利用與開掘」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報告廳召開。會議由南京大學六朝研究所與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共同召集,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江蘇省社科院等單位的二十餘位學者與會。
  • 「乾隆下江南」的歷史符號學
    儘管稍有史學常識的人都會清楚,遊山玩水絕不會是帝王巡幸的唯一初衷,但乾隆下江南的真實目的卻始終眾說紛紜,如找尋身世說、視察水利說、籠絡人心說、鞏固統治說、好大喜功說等等,未成定讞。因此,不妨將張勉治的研究稱為「『乾隆下江南』的歷史符號學」,《馬背上的朝廷》一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揭示出了這個經典符號隱藏的諸多象徵邏輯。那麼,清朝究竟是如何利用巡幸在江南建立並加強有效統治的呢?「乾隆下江南」的第一層象徵邏輯就是「法祖」,即效法先祖。從秦始皇開始,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等大一統王朝的歷代皇帝都曾進行過巡幸,只不過巡幸次數和規模大小不盡相同。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2020-12-18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湖帆的收藏告訴你 江南士人文化中的「逸格」是什麼
    吳湖帆先生出身江南詩書世家,收藏宏富,對江南藝文傳統尤有會心處,常言「吾吳」,除了先天的因素,吳湖帆先生在收藏與創作中,對於江南士人文化的核心元素「逸韻」或曰「逸格」一直心嚮往之。
  • 反思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
    如果從清代宣統元年(1909)七月編著的《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算起,我國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編目研究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其間,標誌性的成果還有梁啓超編撰的《西學書目表》(科技部分)、王太慶在1988年主持編譯的《西方自然哲學原著選輯》等。
  • 歷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義
    在諸多研究中,有一方面過去有所忽視的,就是「江南」這一地域概念,在歷史上的政治含義,似乎注意得不夠,有一些著作已涉及到明清時期「江南」的社會地位(如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等),但這種地位的歷史淵源卻很少論及。筆者不揣淺陋,想嘗試談談這個問題。至於所指「江南」所包含的範圍,大致也就是唐宋以來的長江下遊地區吧!近幾十年考古證明,我國各地文化起源是多源的。
  • 民間文獻、資料庫與作為方法的總體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是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既有的社會經濟史學派學術傳統基礎上,在「眼光向下」的學術旨趣影響下,華南、西南、華北各地存留的民間文獻,不但得到了大面積的普查、整理、收藏,而且被廣泛運用於宋明以來區域史以及制度史、經濟史、文化史、法律史、宗教史等研究中,極大地推動了以民間文獻、典章制度、社會理論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 學者談古代文學研究:需從「文獻知識」過渡到「文獻思想」
    古代文學研究取得的成就顏子楠(北京師範大學)根據自己對海外漢學界的觀察,認為改革開放之後古代文獻整理等基礎工作的蓬勃發展,不僅得到海外漢學界的讚嘆,而且使海外漢學研究對中國學界產生了文獻依賴,這也是國內的古代文學研究成就之一。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不單是各自學術脈絡下的平行比較,還應該具有更深入的「中西互融」式碰撞與交匯。同時,也需要破除以時代為斷限的隔膜,力圖形成「古今一體」的研究視野。南京大學文學院趙益教授的《「裝訂」作為書籍「交流循環」的環節及其意義——一個基於比較視野的書籍史考察》對明代中後期至清初商業出版的「裝訂」環節進行了揭示和還原,指出對「裝訂」的發現和深入研究可以帶來對明代中後期商業出版的商品經濟和市場規律,商業出版的內部協作和區域聯繫,以及通俗文學的文獻、文本及社會意義的新認識。利用檔案研究私人藏書對於中國學者來說尚屬新的視角與方法。
  • 研討會|宋明理學與江南儒學的建構
    2020年11月21日,「宋明理學與江南儒學的建構——暨上海儒學院第四屆年會」宋明理學專場在上海財大豪生酒店順利召開。
  • 唐宋詩人們筆下的「江南」究竟指哪裡
    煙柳畫橋,鱸魚蓴菜,江南形勝如何在詩人心中鐫刻深痕?吳娃吳酒,紅巾翠袖,為何詩人們對江南充滿想像與思念?江南景致如何與詩詞之美相攝相融?詩人怎麼表達江南意象?讓我們品讀經典詩句,走進唐宋江南,重溫水鄉意境。1月30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侯體健將做客寧波圖書館「天一講堂·雲講堂」,為我們講述唐宋詩詞中的江南。1.
  • 在出土文獻裡勾稽中國歷史 ——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教授...
    面對源遠流長且富有魅力的古代漢字,一代代古文字研究者深耕細作,以懸梁刺股的毅力和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在浩繁的出土文獻中探索歷史、找尋文明,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吳良寶教授就是這樣優秀的學者。
  • 張弦生:河南文獻整理史的集大成之作
    但我從一個和作者王鋼先生交往多年的編輯的角度,從書中還讀到的是他對中原文獻的鐘愛和他對那些在青燈孤影下、從故紙堆中爬梳剔抉的學人們崇敬的心路歷程。王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這在和他相識者中是被屢屢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