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校教育,真的如此糟糕?

2021-02-19 岐伯有道

轉眼3月快過半,臨近畢業季,又聽到很多學中醫的同學瘋狂吐槽院校教育。

「本科上課基本是學不到什麼的,在特別好的中醫院校並且很幸運的碰到特別好的老師才能學到一點東西,然而老師還只是教完這一科就走了,大部分老師都是接近於念課本」。

「學中醫如果沒有師父帶,自己也不認真學,你就耽誤五年,出來也是個中醫黑。」

中醫院校教育,真的如此糟糕?

我的答案是:NO!

評價事物的成功或失敗,要看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完成了什麼任務。

比如說,過去十多年,我們一直覺得中國做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足球世界排名八十幾,亞洲才排第九,太失敗了!但是,現在我們只要世預賽能贏高麗一場,立馬舉國歡騰,這背後的期望其實是:「世界盃我也不指望你們了,能把棒子往死裡弄就行!」

題外話:「只要贏韓國」的期望已經迅速地擴展到了桌球上

對於中醫院校教育,很多時候我們對它的期望是: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醫,能用中醫的方法解決臨床問題。

 

但,這個期望其實過於理想化了。因為,中醫的成材規律特點就決定了,現代通行的本科教育機制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生。

 

中醫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是培養優秀的中醫師,而是完成中醫學術框架的通識教育。

而這個任務,在過去短暫幾十年的現代中醫教育史當中,雖然不能說特別成功,但其實也已基本完成了。

我們知道了陰陽五行、藏府經絡,知道了四診方法,知道了將近十種的辨證理論,知道了常用中藥的作用和歷代經典方劑,可以說是理法方藥基礎全備。

通識基礎學完後,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怎麼上臨床?


通識,只是具備了理論基礎,和真正的臨床還有很大的距離,而這兩者之間的鴻溝之大,超乎想像。

當醫生遇到一個胃疼的患者,他判斷出患者有溼熱的情況,要用化溼熱的方法來治療;同時又判斷出有陰虛證,需要用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可是仔細想想覺得不對,化溼熱就會傷到陰液,養陰液又會助溼。除了這兩種情況,患者還有其他病因複雜糾纏,臨床中80%的患者都是這種「不照著書本來生病」的情況,怎麼辦?

 

找不到真正核心病機,能怎麼辦?他只能是看到什麼症狀加什麼藥,把多種對應的藥全部加上去,於是乎就出現了一個20、30、40味藥組成的方子。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臨床中遇到的情況往往更為複雜。醫生自己最為清楚,以這樣的水平,是很難在中醫臨床上取得很好的療效的。

同時,中醫師在現代醫院也很難學好中醫臨證,現代醫院的執業環境就決定了,中醫師在醫院缺乏中醫學術和臨床方向的上升通道。

 

如何填補這道鴻溝?通識教育,是可以大規模複製的。但臨證思辨的培養卻恰恰不能。所以,院校教育在現階段只能完成通識教育。而臨床教育,在現在看起來,似乎最好的捷徑就是師承。因此,我們門內有一句玩笑:「要想學得會,得跟師父睡。」

我們現在有一種認知:名醫多是由師承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培養不出名醫大家。名醫的後代往往更容易成名醫,而至於宗師級的人物,更是大多具有傳承背景。古今如是。而沒有任何醫學傳承背景,若想依靠自學,或者普通的高等教育,想在中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往往難度較大。

 

雖然這麼說不完全妥當,但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理解為「階級固化」。說得再通俗一些,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而階級固化,又是必然存在的事實,我們沒有辦法忽視其存在,各行各業皆如是。

比如看最近火遍朋友圈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前任反貪局長(陳海)是前檢察長(陳巖石)的兒子,現任反貪局長(侯亮平)和公安廳長(祁同偉)是省委副書記(高育良)的學生,偵察處長(陸亦可)是大法官的女兒,市委書記(李達康)是前省委書記的秘書,市委書記的老婆是城市銀行副行長,現省委書記(沙瑞金)是前檢察長(陳巖石)帶大的(好像是紅二代),等等等等,然後這幫人合夥搞死了帝都某部委的一個沒有背景的小處長。

這來來去去,能做出一番大事的,都是這個階級的人。

名醫後代出名醫,中醫傳承中出現的「階級固化」現象,也間接證明了師承教育的成功。《禮記》中「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記載,也就成了中醫世家傳承的最佳註腳。

因此,我們開始懷念起傳統的師承教育,嘗試找到中醫成材的關鍵。

1

古代的師承教育,以家族傳承和學徒教育為主,父傳子,師傳徒。

師父會讓你自己背誦:《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

那現在,學校裡會教:《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

這就是通識教育,古今其實沒有本質差別,重要且必不可少。

2

通識教育完成之後,重點來了。

要和師父上臨床,這時候我們要學的是什麼?

師父用什麼方治療胃病嗎?

這個當然要學,但最重要的是——師父是如何進行思辨的。師父為什麼會想到用桂枝湯,而不是用小柴胡湯?

這個是臨床教育。臨床教育所傳承的,就是中醫成材的關鍵。它傳的不只是以藥對症的經驗,不只是秘方,更多的是中醫臨床的思辨。思辨是什麼?思辨的過程,即是在理論框架和臨床現實之間建立一個有效關聯。

 

所以傳統中醫的師承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個人的體會,其實就是幫你去捅破那層窗戶紙,打通了通識理論和臨床思辨之間的任督二脈。

我曾治療過一位胃癌晚期患者,極度虛弱,由於脘腹痞塞劇烈,幾乎完全無法進食,脈象細弱,面色蒼黃無華。然本身食慾仍佳,全腹硬緊、舌紅紫苔黃厚濁膩,下肢重度浮腫。虛實夾雜,難以下手。

 

後來我向許家棟老師請教,師處以《外臺》前胡升麻地黃湯(含梔子、豆豉、黃芩、黃連等)。

當時拿到此方還頗為猶豫,胃氣如此虛弱、水腫如此明顯,還能用這麼多苦寒、甘寒之藥?師謂:此為胃氣熱,傷胃津,津虛而水盛,當以苦寒為主,佐以酸寒。

頓時醒悟:仲景曰「胃氣生熱,其陽則絕」,這是對第一層病機的把控,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明得各中趣,方是醫中傑。

藥後果然胃納逐漸好轉,水腫漸退。

而胃氣津液理論是經方的核心基礎,不客氣地說,我對其要點如數家珍,但是落實到臨床上,如何建立從基礎理論到臨床運用的有效關聯呢?

如何把這層窗戶紙捅破?這時候,走在前面的人回過頭來幫你輕輕一點,能幫你打通很多關節。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不是說我們不用讀書,而是師者在你前面讀了這十年書,他在用這十年功力幫你建立有效關聯。這正是師承教育最大的意義所在。

實在沒有師承的條件,也不是沒有辦法。

我在年初的謙川學術年會之時,聊過的一病例。一頑固性溼疹的患者,一身皮膚起疹、乾燥搔癢,伴納呆、腹痛,小便黃、有異味,口臭。經反覆治療,溼疹稍有好轉,但好轉較慢,食慾一直無法改善。清熱又恐敗胃,養胃又怕會火,二者並重之法之前早已試遍。一時之間陷入兩難。

 

於是我將師兄餘翥醫生請來共同商議對策。我們二人一起逐條分析排除。

 

仲景有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那麼反而言,小便黃而有異味者,則必在陽明之裡,胃家實是也。

最終我們確定此案和上文提過之案相似,皆為胃氣生熱,耗傷胃津所致,甘寒生津只能隔靴搔癢,苦寒直折方能釜底抽薪,果斷處以芩、連、梔、豉、升麻之屬,藥後胃納果然恢復,諸症皆有明顯好轉。

所以,這個從基礎到臨床的有效關聯,也是可以通過自身(或與他人探討)反覆思辨推衍而慢慢建立的。雖然可能會慢一些,但你至少走得平穩。

而這種通過自身內求之思辨與推衍的方法,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來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反覆的學而思,思而學,這時候學的對象,要從通識教育中的教材,上升到蘊含著中醫最根本道理的經典著作;這個思,是要在經典中思考臨床,在臨床中印證、總結與思辨經典。

 

《論語》中,曾子說得更徹底:「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PS:這就是師承教育)。

誰傳?誰習?師傳徒,父傳子,經典著作傳後之學者。傳之後,就要「習」,要去實踐,而這種實踐,是要尊重原意地去印證,而不是摻雜臆測與妄想的天馬行空。

 

寫在最後

院校教育不失敗,

失敗的是我們在茫茫的學海當中望洋興嘆。

階級固化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們在固化的上升通道之前望而卻步。

師承教育不是救命稻草,只要我們能三省吾身,

今天,我學而思乎?傳而習乎?

說起中醫的師承教育,很多人都看不上眼,覺得沒有專業系統的教育體系,很難培養出優秀的中醫人才。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在沒有院校教育的年代,中醫人才出現的少嗎?正是依靠師承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中醫才得以傳承發展至今。

如今,黨和國家在重視中醫事業發展的同時,也高度重視中醫人才的培養。而這樣的境況,造就了師承教育成為中醫人終身需要接受的一種教育模式。國家對師承教育的認可與重視,你還敢輕視師承教育嗎?

說起師承教育,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只是一種單純的自我以為。在此,中域師承項目組的老師從專業角度做一個科普,順便讓想通過師承教育走中醫執業道路的零基礎中醫愛好者們,有一個「心理準備」,畢竟這是非專業人員走上中醫執業道路的唯一途徑。

所謂的師承教育,從字面意思理解便是跟師學習。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醫師承,就是跟著老師學習中醫。當然,跟師學習就不是簡單得學習中醫理論,還有數十年來老師積攢的經驗。這樣,便可以讓一個人從零基礎的小白漸漸成為一個知識與經驗都很豐富的中醫學者。

通過師承教育學習中醫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首先,老師就不好找;其次,學滿三年出師之後,並不能立馬獨立地從事中醫活動。儘管從老師那學到了不少的經驗,但是終究不是自己實踐來的,而且中醫不和西醫一樣,中醫面對不同的症狀有不同的醫治之道,所以,還需要進行臨床實踐。

當臨床試用滿一年,便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考試。考取了執業醫師資格後,便可以在醫療機構正式從事中醫活動。在中域有理論學習,有實踐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師,會比從中醫院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執業醫師差嗎?想必不用師承項目組的老師多說什麼,大家心中也會有答案。而你的答案,也就是黨和國家重視師承教育的原因。

因此,希望零基礎的中醫愛好者們,能夠好好把握住這條走上中醫執業道路的途徑,成就自己的執業人生。如果在中醫師承方面還有任何疑惑或者需要尋求幫助,從事十年中醫師承培訓的中域教育,相信會是不錯的選擇!

 師承教育不可取代


  中醫藥人才成長,必須堅持走「讀書、從師、臨證、再讀書、再從師、再臨證」的途徑

  今年6月底,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師馮世綸的一位特殊的弟子學習期滿。他是56歲的田雨河,山西省孝義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生、碩士生導師。每次出門診,排隊掛號的病人都有50—60人,在一家縣級中醫院,能熬到這個份上,已經相當不容易。用當地人的話說,「看病的本事夠他花了」。但田雨河認為,看了這麼多年病,感覺現在才剛入門。

  機緣巧合,有一次,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來孝義考察,幫助田雨河聯繫到了馮世綸。馮世綸接納他成為自己的一名弟子。去年11月,田雨河來京跟師學習。排隊打飯,跟師出診、抄方、寫感悟,和年輕人相比一樣也不落,學習比他們還認真。跟師結束,馮世倫給田雨河的評價是「登堂入室」。

  師承教育,俗話說是「師帶徒」。「師帶徒」是培養造就中醫藥人才的有效模式,是繼承發展中醫藥學術的最佳方法。

  中醫院校教育為何取代不了傳統的師承教育模式?因為師承教育是以「個性化」為特徵,院校教育以「標準化」為特徵。師承教育主要強調臨證技能、技藝訓練,而院校教育則主要解決學術與知識的大量積累,兩者各有側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指出,中醫藥學的特點和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特殊性,決定了師承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藥人才成長,必須堅持走「讀書、從師、臨證、再讀書、再從師、再臨證」的途徑。

  第三批國家級中醫繼承工作導師、名老中醫畢庚年的學術繼續人竇劍,如今已是河北醫大三院的副院長。竇劍說,通過跟師學習,真正懂得了中醫應該怎樣給病人看病,中醫書應該怎麼讀。跟老師學到的不僅是一個個方子,更重要的是獨到的經驗和思路。

  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段雲波說,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夯實理論基礎、堅持臨床實踐,而跟隨中醫大家學習研修、博採眾長,更是成才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師帶徒」離不開「名醫」


  師承教育,讓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與實踐經驗得到了總結、提煉和繼承,甚至得到了搶救性挖掘。

  李士懋是第二屆「國醫大師」,河北省首位「國醫大師」,全國第二、三、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每次出門診之後,當晚他就組織弟子點評處方,直到弄清弄懂。他創造出師承帶教「六結合」:激發興趣與關愛徒弟相結合、系統講授與隨時講解相結合、口傳筆授與執手施教相結合、長期培養與分段實施相結合、師徒互動與徒弟互學相結合、臨床實踐與總結研究相結合。

  名師出高徒,傳統的「師帶徒」培養模式離不開「名醫」。全國中醫藥師承教育開展以來,2875名老中醫藥專家指導4716名繼承人,其中790名老中醫藥專家建立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30名首批國醫大師中有26人多批次擔任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老師,朱良春、李輔仁、張琪、張學文、周仲瑛、蘇榮扎布、唐由之等國醫大師均屆耄耋之年,但目前仍堅持擔任第五批師承工作指導老師;程莘農、陳可冀、張伯禮、石學敏等兩院院士先後擔任過師承工作指導老師。

  師承教育,讓老專家的學術思想與實踐經驗得到了總結、提煉和繼承,甚至得到了搶救性挖掘。比如,元寸灸,勝艾灸之所勝,達艾灸之所不及。通過師承,一種近乎失傳的灸法在孝義市中醫院得到推廣應用。它是將30多種中藥製成灸條,用打火機點燃,在虎口附近的合谷穴灸療,方便好用,對「重症肌無力」「糖尿病神經損害」有神奇療效。

  中藥炮製技術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龜齡集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楊巨奎認為,選徒最重要。龜齡集療效顯著,炮製方法更是奧妙無窮。製備工藝有煮、薰、爆、土埋、露夜等81道工序。83歲的楊巨奎將選徒總結為「人必精、心必誠、事必勤、斷必果」。他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人必精,人是首要因素,既能掌握傳統技藝,又要融匯現代科學技術。

  為草根中醫打開大門


  專家建議將中醫師承納入國家正規教育,豐富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

  山西平遙古城聞名遐邇,比古城牆更久遠的是道虎壁王氏婦科。它起源於金、元時期,已有800餘年歷史。82歲的王培章老人滿頭銀髮,他是王氏婦科第二十七代、傅山女科第九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從王培章老人的父親開始,王氏婦科打破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傳媳婦也傳閨女。二女兒王軼芳跟父親學醫,學習中醫技法的妙中之妙、巧中之巧。老人現在帶著7個徒弟,其中5個是孫輩的。3年後,他的孫輩就能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師承教育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通過師承教育的方式,按照執業醫師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資格。二是通過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

  長期以來,民間中醫藥處於一種尷尬境地。《執業醫師法》規定: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人,首先必須具有醫學專業本科、專科或中專學歷。這些民間中醫,雖然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長,但由於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連報考的資格都沒有了。師承教育能否為他們行醫打開方便之門?

  沿著鹽湖一路前行,在中條山腳下,坐落著一所民辦的小型醫院——運城市中醫腫瘤醫院。69歲的院長崔扣獅擅長治療腫瘤。雖然他的醫院在偏僻的小山村,來的都是全國各地的患者。讓他欣喜的是,45歲的長子崔旭輝跟他行醫10多年,最近拿到行醫資格證。三兒子的師承關係合同經過公證,邁出師承學醫的第一步。

  山西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波說,已對民間中醫藥人員開闢了準入渠道,通過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經認定後可在一定範圍內合法執業,讓民間中醫有用武之地。

  由於種種原因,中醫師承一直未能納入國家正規教育,致使學徒質量參差不齊,前途命運各異。專家建議,應將中醫師承納入國家正規教育,制訂師承教育標準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5日 19 版)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中醫院校畢業前景怎麼樣?
    最近很多人私信問我,中醫就業前景怎麼樣?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中醫似乎大有可為,前途無量。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您想讓您的孩子報考中醫院校請看完這幾篇文章後再做覺定。一:全國有多少中醫院校?全國目前一共有25所中醫類院校,其中只有北京中醫藥大學是211,沒有985院校。其中有中醫類專業本科院校一共45所,專科類院校17所。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高等院校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我們稱之為老四所。
  • 朱世增:中醫院校應舉辦以師承教育為主的「高徒班」
    即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中醫知識,掌握醫療技能。眾所周知,中醫不同於西方醫學,中醫人才的培養需要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為此,建議中醫院校創辦以師承教育為主的「高徒班」,培養高級中醫人才。具體理由如下:一、中醫師承模式沿用千百年,行之有效。
  • 朱世增:加重中醫院校古漢語和中醫經典課程比重、英語選修
    2019年10月20日發布實施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第四條《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中提出:「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清晰的改革思路。
  • 朱世增:將中醫院校學生畢業實習期延長為三年同時頒發兩證
    吉林市華僑醫院院長、吉林省名中醫、全國政協委員朱世鑑於中醫院校教育現狀,提議將中醫院校畢業生的實習時間由原來的一年延長到三年,經考核合格後同時頒發畢業證和中醫執業醫師證。具體理由分述如下:一、當下中醫院校教育的現狀對於當下的中醫院校教育,大量學者和中醫名家認定為不成功的教育。一位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中醫專家」,在一篇文章中居然問出「頭髮可以止血嗎?」這樣的問題。這位連「頭髮」與中藥「血餘炭」都分不清的半瓶醋「專家」,卻在發表否定中醫的文章。
  • 8所中醫院校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畢業生海外執業已受影響
    何心怡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屆的畢業生,所學專業為中醫,2011年、2013年先後獲得醫學學士、臨床醫學碩士學位,今年9月底,她報名參加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這是通往美國臨床執業的唯一途徑。美國國際醫學生的考試事宜由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委員會負責。
  • 復興光明中醫之路 振興中醫傳承教育
    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成立於一九八四年,當時正是改革開放之初,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教育空白,人人渴望學習。大量知青被推薦、考試上學。鑑於當時社會主義建設快速發展,人才的短缺,社會上掀起轟轟烈烈的辦學熱潮。文革之前的中醫教育本已十分薄弱,那時僅有的十四所中醫院校,全部校產加起來抵不上一個南京工學院的規模。中醫藥人才斷檔,「後繼乏人,後繼乏術。」
  • 中醫再惹爭議!北中醫等8所中醫藥大學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
    2019年11月1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管理的 世界醫學教育協會(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WFME) 將8所中國的中醫藥大學從世界醫學院校名錄(The World Directory
  • 海外落地面臨挑戰 中醫海外教育如何傳好「真經」
    在院校教育模式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與中醫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一些地方中醫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之間的衝突怎樣調和?如何借力國際交流合作,破除部分國家中醫藥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難題?這些「痛點」亟待各方合力解決。  ●南方日報記者 龔春輝 胡良光 嚴慧芳 李劼  ▶海外學子中醫文化素質何以養成?
  • 中醫藥法釋義 堅持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
    中醫藥教育必須要遵循這種規律與範式,遵循人才成長的特殊規律,即注重傳統文化和知識的學習,強調教學的實踐性,重視臨床技能的培養,因材施教。二是中醫藥教育應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中現代醫學課程已經逐漸佔本科生所應完成學分的一半,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不僅具備傳統中醫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且能夠應用現代醫學知識與技能處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 中醫考研可以報考哪些學校?怎麼選擇考研院校?
    按理說是可以這樣,但是有些考研院校是自命題,提前確定考哪所學校,會讓備考更有方向。那麼,中醫考研哪些院校比較好呢?針對這個的問題,博傲教育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以下內容:一、根據中醫學專業選擇考研學校不同的學校,對中醫研究方向不同,大家可以根據專業偏向選擇相應的研究生院校:偏向<中醫內科學>的考研院校有: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中醫等8所中醫藥大學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
    近日,據韓國生物醫學評論(Korea Biomedical Review)消息,8所中醫藥類大學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MS)除名。
  • 中醫考研擇校:前24強中醫院校裡是否有你的目標?
    關於中醫考研擇校的相關信息較少,很多學生在擇校時會感到比較困惑,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中醫學學科評估排名結果,是目前最新的比較準確的排名,排名靠前的中醫類院校有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1.
  • 望診中醫教育 國醫傳承 問藥三方 組圖
    在這一特色之外,臺灣的中醫學系本科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6+1,主修中醫,6年科目學習加1年中醫臨床實習,畢業後只能考中醫師執照;一種是6+2,中、西醫雙修,6年科目學習加1年中醫臨床實習、1年西醫臨床實習,畢業後中西醫執照都能報考。兩種模式在課程設置上並無二致,西醫課程幾乎是中醫課程的兩倍。之所以如此,陳福裕坦言,還是考慮學生的出路問題,而且能跟國際醫療接軌。
  • 民間派中醫真的比學院派中醫厲害嗎?
    真的是教育形式多過於內容。所以院校教育不一定比純民間跟師有優勢,之所以說不一定,因為也得看個人造化。但不管是哪種途徑,中醫都得跟師,而且得長期。 民間確有高手,有神奇的療效,真實遇見了再認同吧。網上確實比較混雜,不要輕信。 最後再多說一句,目前的院校教育模式不適合中醫藥學。
  • 全國中醫院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山西舉行(圖)
    廣告 全國中醫院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山西舉行(圖) 2016範麗芳 攝   中新網太原9月2日電 (範麗芳)2日,「振東杯」全國中醫藥院校第十三屆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在山西中醫學院舉行。開幕式文體表演環節,500名身著古裝的表演者再現了遠古中醫藥人遍嘗百草、宣藥療疾的情景;另有500人伴隨悠揚的古琴聲,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
  • 河北省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本科院校——河北中醫學院
    大家好,我是油墨,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河北省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本科院校——河北中醫學院。河北中醫學院校徽河北中醫學院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河北省屬重點骨幹大學、河北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教育部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培養院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本科院校,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
  • 【考研擇校】全國24所中醫院校排名
    全國24所中醫院校排名 2020年考研漸漸落下帷幕,擇校、筆試、複試、調劑等,都是了21年考研人必須慎重對待的,一步錯步步錯,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擇校如何過關! 那麼,中醫考研學校排名如何呢?
  • 美國中醫校友聯合會(TCMAAA)就八所中醫院校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一事告校友書
    2019年11月2日,有校友聯繫我們,告知北京中醫藥大學於前一日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經樊鎣醫生查證,事實上共有八所中醫院校於11月1日被《名錄》除名,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貴州中醫藥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藥大學;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北京、上海、天津三所中醫藥大學是中國政府「雙一流建設大學」建設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於2018和2019年兩度被入選「世界最好學術類大學排名」(ShanghaiRanking)、上海中醫藥大學被
  • 怎樣學中醫才能少走彎路 | 學習中醫的次第
    學中醫通常的學習次第 本來,這在院校不存爭議,幾乎每個中醫院校所排的科目順序都差不多:中醫基礎理論(同時開中國醫學史、醫古文) 不少中醫粉可能是看《名老中醫之路》這樣的書看多了,或是受到網上一些自命非凡的人講話的影響,以為學中醫的次第就應該,或必須是從經典開始,如此才是玄門正宗,才會踏上正途,開始雖辛苦,一旦突破,就會進境爆表,然後有朝一日自會開天門而飛升至醫神境界。舍此,都是左道旁門,所得不過是野狐禪。
  • 中醫院校7成畢業生當不了醫生 就業率僅10%
    可到現在,一種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現了——中醫學院畢業生面對「集體失業」的危險。   1998年,我國《執業醫師法》將醫師執業類別分為臨床、口腔、公共衛生、中醫四大類別。而中醫學院畢業生只能從事中醫類別工作,中醫學院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只能參加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考試,不能參加臨床類別的執業醫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