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華僑醫院院長、吉林省名中醫、全國政協委員朱世增
中醫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體系。中醫發展靠的是薪火相傳,而中醫人才的培養,靠的是師承教育。即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中醫知識,掌握醫療技能。眾所周知,中醫不同於西方醫學,中醫人才的培養需要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為此,建議中醫院校創辦以師承教育為主的「高徒班」,培養高級中醫人才。具體理由如下:
一、中醫師承模式沿用千百年,行之有效。數千年來,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中醫的綠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和綜合施治的診療模式以及運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和中醫技能,造就了眾多藝術精湛的名醫大家,並且為全球中醫界培養輸送了大量骨幹人才。歷史和實踐證明,中醫師承模式行之有效。
二、當下國醫大師多半出於師承模式培養。據研究者統計,當下 60 位國醫大師,家傳者 6 位、師承者 9 位、家傳師承結合者 6位、師承院校結合者 10位,家傳、師承和院校教育結合者8位,從這些數據可見 65% 左右的國醫大師都受過師承教育。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立法認可師承教育模式。該法第三十五條:「國家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支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
令人可喜的是,高師帶徒模式已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實現。2019年8月25日上午,來自全國各省市近300名中醫同道參加並見證了王素梅名醫工作站的揭牌儀式及拜師儀式。從事中西醫結合兒科臨床工作42年的王素梅教授,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當日收徒5人,為中醫師承教育開了個好頭。
四、《關於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進一步強調中醫師承的教育模式。《意見》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18年2月14日提出,旨在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逐步建立健全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該《意見》在「主要舉措」中分別從「發展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加強與畢業後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推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師承教育」和「支持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中藥的師承教育」四個方面,全方位細化和夯實了中醫以師帶徒方式的教育模式。
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進一步認定以師帶徒模式。2019年10月2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第十二款「優化人才成長途徑」中提出:「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掛鈎。制定中醫師承教育管理辦法。經國務院中醫藥主管部門認可的師承教育繼承人,符合條件者可按同等學力申請中醫專業學位。」進一步認定了中醫教育的傳統師承模式。
綜上所述,中央把中醫藥事業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中醫人才培養的以師帶徒師承模式,已經先後得到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肯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立法認定。當務之急是改變當下中醫高級人才奇缺的現狀,因此中醫院校舉辦以師承教育為主的「高徒班」勢在必行。希望主管部門督促相關院校抓緊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