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學習中藥知識
(討論稿)
中醫師承班招生對象為年齡20歲以下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專科以上學歷者(年齡45歲以下)。招生過程按國家政策進行,包括報名、面試、籤訂師承協議、公證、省主管部門備案(註:實行1個月左右試用期,試用期後再確定錄取資格並籤訂師承協議)。完成學業者頒發中醫出師證書,同時有資格參加國家統一考試,獲取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學習期限5年(培訓班的理論課程集中在前3年)。
學員實行小班統一管理制(20人以下),培訓班學員將集中系統上課,靈活跟師實踐。採取現代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培訓班的主要任務是傳授中醫的基礎理論及核心技術。並進行執業醫師的考試培訓。探索培養中醫臨床人才的規律,突出中醫診療技術的特點及優勢的傳承,打造中醫「小名醫」的搖籃。
在嚴格參考《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衛生部52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15號《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管理暫行辦法》、《傳統醫學出師考核和確有專長考核實施方案(試行)》(國中醫藥發〔2007〕47號)《安徽省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工作方案》(衛中醫藥秘〔2011〕68號)等文件基礎上,制定具體的中醫師承班人才培養方案如下:
一、總體培養目標:
培養能用中醫思維、中醫方法防治常見疾病及指導百姓養生保健的中醫臨床人才。
二、基本培養要求:
主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接受中醫藥臨床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運用中醫技術與方法進行診療、預防、保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必要的現代醫學基本常識。
學員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熟悉全科醫學思想和中醫全科醫生的工作任務、方式和必要的預防醫學知識以及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
3.了解必要的現代醫學基本常識
4.了解相關的國家醫療衛生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新安醫學等安徽地方醫學特色;
6.具有應用中醫藥技術和方法防治常見病症的基本能力;
7.具有與患者及家屬有效溝通以及對患者和公眾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8.具有依法行醫和在執業活動中保護患者以及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三、職業素質培養目標
六個字:「熱愛」「尊重」「樹立」:
1.熱愛中醫事業,能積極運用中醫藥理論、方法與手段,將預防疾病、祛除病痛、關愛患者與維護民眾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並能發揮中醫藥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2.尊重患者。懂得尊重患者的個人信仰、人文背景與價值觀念差異。能充分認識到良好的醫療實踐取決於醫生、患者及家屬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在應用各種可能的技術去追求準確的診斷或改變疾病的進程時,能夠充分考慮患者及家屬的利益。
3.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識與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
四、知識目標
1.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中藥、方劑、針灸等基本知識。
2.掌握各種常見、多發病的中醫各科基本知識。
3.熟悉必要的現代臨床醫學基本常規檢查知識。
4.熟悉預防醫學與全科醫學知識,了解常見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傳播的基本規律和防治原則,以及中醫全科醫生的工作任務、方式。
5.了解衛生法規,了解國家有關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
五、能力目標
(一)具有運用中醫四診技術進行病情診察、病史採集、病曆書寫的能力。
(二)具有正確運用中醫理法方藥技術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辨證的能力。
(三)具有正確運用中醫、針灸推拿等技術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治療的能力。
(四)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
(五)具有了解現代醫學常見臨床檢查報告臨床意義的能力。
六、教學內容
核心課程:四大經典選讀、四小經典析讀、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針灸學、方劑學、中藥學、中醫臨床學(內外婦兒皮膚科)、西醫基礎診斷及檢查等
系列講座:名醫百家經驗、執業醫業考試指導、全科醫學、衛生法規、傳染病常識、新安醫學、膏方製作、其他專題系列講座等。
實踐環節:跟師臨床、識藥、劃經點穴、針灸、號脈、煎藥、制膏、小組病案討論、技能競賽等。
七、教學基本原則:(經典入門,課程提高,講座拓展,貫穿實踐)
▲立足經典:制定閱讀計劃及目標,指導學員系統學習中醫經典。包括四大經典和四小經典的學習。四大經典指:《黃帝內經》、《傷寒》、《金匱》、《溫病》。四小經典指:《雷公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培訓將首先立足於經典去指導學員學習入門,同時配套開設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針灸學、方劑學、中藥學、中醫臨床學等課程,以指導學員系統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採用經典條文解析、病例分析討論等形式,增強學員「學經典」的信心和「用經典」的能力。要求學員熟背四小經典。
▲多拜名師:在一對一跟師基礎上,廣拜院內外專家名師,制定跟師計劃及跟師目標,認真跟師(包括理論授課及實踐診療),詳記跟師筆記。定期考核。其次,在老師的指導下,多去讀古人留下的名案名方。第三,定期邀請全國名醫專家來講座交流,以拓展學徒的視野,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尤其還要重視指導學員能提煉、總結師承導師的臨證經驗,鼓勵發表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的論文著作。
▲重在技術:實踐環節將貫穿學習的始終。除集中理論課學習外,要求學員堅守實踐基地。重視「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教、在實踐中提高」。除跟師學習核心中醫診療技術(號脈、針灸、開處方)外、還包括認藥、煎藥、炮炙、膏方製做等基本技能的訓煉。同時兼顧西醫的基本常規檢查常識了解。努力探索「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制定詳細的實踐技術考核標準(結合執業醫師考試規範)。實踐基地以本院所屬醫館的內科診室、針灸科室、中藥房、煎藥室為主。定期國內相關醫療機構進行交流學習。
八、教學計劃安排表
(註:1、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調整。2、除上課以外,其他時間均為實踐安排)
九、學習形式要求:
1、採取集中理論學習和靈活跟師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堅持課堂學習和課後自學相結合、堅持傳統師承與自學相結合、堅持指定跟師(1人)與多師(多人)相結、堅持臨床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堅持學術繼承與整理相結合,發揮指導老師與師承人員兩方面的積極性。
2、師承班統一制定三年教學計劃。但學員應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根據個人的情況及興趣,制定每年度個人具體學習計劃。
3、按政策要求,學員跟師學習時間每周不少於5天,每年不少於240天。
4、學員跟師學習期間,原則上不得中斷學習。對確有特殊原因中斷跟師學習且累計時間沒有超過3個月者,應補齊學習時間後再申請出師考核;中斷學習時間累計超過3個月不滿一年者,延期一年申請出師考核;中斷學習時間累計超過一年者,需重新籤訂師承合同。
5、所有集中學習的課程(包括系列講座)實行成績考核:成績不合格者,實行補考。仍不合格者,須重修。連續2年成績不合格者,實行淘汰制。
十、完成的學習內容(指標)
1、每個工作日1篇跟師筆記,或自學筆記,或課後筆記。每篇不少於500字,每年不少於220篇,要求為手寫原始記錄醫學。
2、每周1篇獨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導老師臨床經驗和專長,並全面完整體現診療疾病全過程的典型臨床醫案,每年不少於40篇。
3、每月1篇結合跟師臨床學習經典和專著的心得體會,每篇不少於1000字,每年不少於10篇。每篇均要求指導老師批閱,評語不少於200字。
十一、跟師考核要求
1、每季度1份平時考核表,主要考核其平時表現、考勤情況、學習情況等,由指導老師所在醫療機構有關職能部門負責填寫。
2、每年1份年度考核表,由核准指導老師執業的衛生(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填寫。指導教師在省直醫療機構的,由省直醫療機構填寫。
十二、出師考試
考試合格者獲取中醫醫師資格證書。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15號《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安徽省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皖衛辦〔2018〕31號)等相關文件進行。
安徽省新安國醫大師研究院
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