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不被人們認可,這也導致中醫藥行業逐漸淡出市場。根據商務部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約擁有1.6萬家中華老字號;到90年代只有1600餘家;而目前僅剩下1130家,其中中醫藥行業有90多家。中醫藥行業經歷著持續下滑的陣痛。
轉機出現在2015年。2015年以來,國家開始大力支持中醫藥的發展,相繼發布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近20個國家級政策,把發展中醫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此時,中醫藥行業迎來發展良機。
在此天時地利人和之際,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簡稱中醫師承中心)正式成立。中醫師承中心秘書長梁烈談到:「中心的成立有多方面因素。首先,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中醫藥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並在後續十多年的發展中有許多成果。這為中醫藥行業爆發式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關於中醫藥的政策、法律陸續發布,代表國家對於中醫藥行業的重視,也代表著中醫藥行業的發展迎來了契機。最後,我們發現中醫藥行業人才緊缺,並找到了解決方案。因此,我們成立中醫師承中心,希望培育更多的中醫人才。」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6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17.3萬人,而全國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僅61.3萬人。中醫藥人才的稀少可見一斑。
梁烈表示:「截止2015年,廣東全省的中醫類執業醫師(包含助理醫師)總數還不足3.5萬,這對於人口過億的廣東而言,3萬多中醫藥人才很難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中醫藥行業急需補充中醫藥人才。」
中醫師承中心的成立,是希望探索一條能夠適應當前社會與環境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範圍內走出特色的中醫人才培養道路。
守正創新,探索中醫師承教育現代科學體系
「中醫之學,璀巍光燦,垂二千餘年。然其推移演進,繁衍傳承者,師承之教,未曾離之」。著名國醫大師王琦曾在《師承論》中如此描述師承教育,可見師承教育在中醫傳承中的作用。
師承教育模式重視以師帶徒,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向徒弟傳授醫學知識和臨床診斷技能。在此過程中,老師的經驗、專長知識均能在實踐過程中傳授給徒弟,有利於醫術的傳承和發展。
師承教育與高等院校教育存在很大差異,梁烈介紹:「中醫師承中心與中醫高等院校的目標、模式皆不同,有自身的特色優勢。」
首先,與高校注重高考分數的招生方式不同,中醫師承中心設計了寬進嚴出的模式。從生源就開始著手,挑選絕大多數有堅定中醫藥從業追求或有強烈中醫藥文化興趣的人。這種招生模式將大範圍吸納社會各界精英。梁烈表示:「培養目標上,我們聚焦基層,以看常見病、多發病為基本要求,不受學歷、科研和職稱評定等諸多限制,實現與基層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對接。」
此前,中醫有「無標準、無體系」等問題,如今中醫師承中心針對此問題創立了系統完善的教學體系。其以「結果標準化、過程靈活化、基礎體系化」為要求,建設並完善了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制度體系。目前,中醫師承中心完成了《廣東中醫師承學員教學計劃》、《中醫師承學員臨床實踐管理實施辦法》、《廣東中醫師承人員臨床培訓標準(試行)》、《廣東中醫師承指導老師管理辦法》等中醫師承教學管理制度。有專家表示:「這一系列的機制都是開創性的,填補了中醫教學實施標準的空白。」
另外,中醫師承中心還建立了包括名醫講堂、跟師實踐、視頻教學、專病研究、督學考核、專項培訓等健全的中醫師承教育體系,滿足各階段、各層次中醫藥從業者、中醫藥文化愛好者學習中醫和提升專業能力的需求。
臨床實踐是中醫藥經驗傳承的根本方式,因此,中醫師承中心將中醫臨床課程的基本技能、專科技能、溝通交流技巧等實踐內容集中起來,由淺入深培養學員,增添學員的中醫藥學信心。與高校的大班教學不同,中醫師承中心注重在臨床實踐中因材施教,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學員在實踐中提升對理論的領悟。
例如,中醫師承中心將中藥辨識、中醫診斷、針灸推拿教學集中在二級中醫醫院中開展,發揮二級醫院帶教指導老師充足、診療設備充足等優勢,開展專業系統教學。將基層社康中心作為學員重要的實踐基地,指導老師診治時間寬裕、便於學員侍診和隨訪的環境,也為學員提供充足的基層群眾病例,讓學員能夠將二級醫院的學習內容進行實踐和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中醫高等院校教育,中醫師承教育模式更利於培養中醫臨床型人才,且具有成長周期短、經費投入少、對工作影響小的優勢。有數據顯示,經過中醫師承教育的中醫人才使用中藥的比例與臨床有效率更高,對於中醫藥的傳承發展有重大作用。
專注基層,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經過幾年的探索,中醫師承中心已經建立了健全的中醫師承教育體系。梁烈介紹道:「中醫師承中心深入調研,充分吸收了高等教育和中醫師承教育的實踐經驗,總結了一套『3+1』的師承培養模式。」
「3」指的是「跟師學習、理論學習、臨床實踐」三大模塊,即通過每周一次的名醫講堂授課、每年固定頻次的跟師出診實踐和定期的臨床專項技能培訓,完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服方藥和中醫外治手法的系統學習,將非中醫學背景的學員培養成臨床中醫。「1」指的是對出師考核、醫師資格考核的考前培訓,以通過考試為目標。
梁烈介紹:「目前,中醫師承中心的生源主要有四種。第一類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或中醫;第二類是在藥店等機構工作的藥學者群體;第三類是中醫藥的愛好者;第四類是養生保健領域的從業者。」截止目前,中醫師承中心已經招募了近千名學員。
在導師方面,中醫師承中心吸收了廣東省21個地級市、近百所中醫醫療機構的八百多名副主任及以上的中醫師作為導師隊伍。同時聘請了近百位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級名中醫,組成中醫師承中心的高端智囊團。
梁烈介紹:「導師隊伍涵蓋了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康復等中醫藥優勢病種的各方向專家。我們對這些專家進行分方向管理,建立了理論教學領導小組、臨床實踐領導小組和考評考核領導小組,由專家庫當中教學經歷、臨床經驗和管理水平突出的頂尖中醫藥專家擔任組長,分工領導各領域專家開展教學研究、臨床指導和考核管理。」
如此一來,專家庫給每一位學員提供了廣泛的選擇機會,在此基礎上,中醫師承中心設計了師徒志願雙方匹配機制,確保師徒雙方都能找到滿意的師傅或徒弟。「這個創造性的匹配機制是對傳統師承教育的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醫師承中心後續的溝通服務效率。」
臨床實踐是師承教育的核心優勢,因此,從2017年開始,中醫師承中心逐步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近20家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室展開溝通,共建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目前,中醫師承中心已經建立了「綜合醫院、二級醫院、社康中心」三級臨床實踐教學基地。
同時,中醫師承中心建立了20多個臨床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圍繞腫瘤、心血管、肝病、腎病等疑難病症,頸椎腰椎等脊柱疾病、婦科、兒科等常見病開展臨床實踐帶教。「為了積累臨床實踐經驗,我們陸續出版了專家的臨床經驗醫案書籍,並希望推進中醫療效的學術化。」
據介紹,2020年,中醫師承中心的臨床實踐標準化教學基地「師承中醫館」正式投入使用。在中醫館的投入上,中師承中心將多年來各級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經驗加以整理提升,並將進一步突破傳統師承教育「各承家技」保守缺點,建立「群師帶群徒」制度,開放更多元的跟師學習機會。梁烈表示:「師承中醫館將圍繞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傳承、青年中醫培養和中醫臨床療效的學術化,力爭實現中醫藥服務的標準化服務閉環。」
中醫師承中心堅持培養基層中醫人才,為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中醫藥爆發式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未來之精彩,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