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中心:探索基層中醫培養廣東模式,助力中醫藥爆發式發展

2020-12-20 動脈網

中醫藥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不被人們認可,這也導致中醫藥行業逐漸淡出市場。根據商務部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約擁有1.6萬家中華老字號;到90年代只有1600餘家;而目前僅剩下1130家,其中中醫藥行業有90多家。中醫藥行業經歷著持續下滑的陣痛。

轉機出現在2015年。2015年以來,國家開始大力支持中醫藥的發展,相繼發布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近20個國家級政策,把發展中醫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此時,中醫藥行業迎來發展良機。

在此天時地利人和之際,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簡稱中醫師承中心)正式成立。中醫師承中心秘書長梁烈談到:「中心的成立有多方面因素。首先,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中醫藥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並在後續十多年的發展中有許多成果。這為中醫藥行業爆發式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關於中醫藥的政策、法律陸續發布,代表國家對於中醫藥行業的重視,也代表著中醫藥行業的發展迎來了契機。最後,我們發現中醫藥行業人才緊缺,並找到了解決方案。因此,我們成立中醫師承中心,希望培育更多的中醫人才。」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6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17.3萬人,而全國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僅61.3萬人。中醫藥人才的稀少可見一斑。

梁烈表示:「截止2015年,廣東全省的中醫類執業醫師(包含助理醫師)總數還不足3.5萬,這對於人口過億的廣東而言,3萬多中醫藥人才很難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中醫藥行業急需補充中醫藥人才。」

中醫師承中心的成立,是希望探索一條能夠適應當前社會與環境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範圍內走出特色的中醫人才培養道路。

守正創新,探索中醫師承教育現代科學體系

「中醫之學,璀巍光燦,垂二千餘年。然其推移演進,繁衍傳承者,師承之教,未曾離之」。著名國醫大師王琦曾在《師承論》中如此描述師承教育,可見師承教育在中醫傳承中的作用。

師承教育模式重視以師帶徒,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向徒弟傳授醫學知識和臨床診斷技能。在此過程中,老師的經驗、專長知識均能在實踐過程中傳授給徒弟,有利於醫術的傳承和發展。

師承教育與高等院校教育存在很大差異,梁烈介紹:「中醫師承中心與中醫高等院校的目標、模式皆不同,有自身的特色優勢。」

首先,與高校注重高考分數的招生方式不同,中醫師承中心設計了寬進嚴出的模式。從生源就開始著手,挑選絕大多數有堅定中醫藥從業追求或有強烈中醫藥文化興趣的人。這種招生模式將大範圍吸納社會各界精英。梁烈表示:「培養目標上,我們聚焦基層,以看常見病、多發病為基本要求,不受學歷、科研和職稱評定等諸多限制,實現與基層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對接。」

此前,中醫有「無標準、無體系」等問題,如今中醫師承中心針對此問題創立了系統完善的教學體系。其以「結果標準化、過程靈活化、基礎體系化」為要求,建設並完善了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制度體系。目前,中醫師承中心完成了《廣東中醫師承學員教學計劃》、《中醫師承學員臨床實踐管理實施辦法》、《廣東中醫師承人員臨床培訓標準(試行)》、《廣東中醫師承指導老師管理辦法》等中醫師承教學管理制度。有專家表示:「這一系列的機制都是開創性的,填補了中醫教學實施標準的空白。」

另外,中醫師承中心還建立了包括名醫講堂、跟師實踐、視頻教學、專病研究、督學考核、專項培訓等健全的中醫師承教育體系,滿足各階段、各層次中醫藥從業者、中醫藥文化愛好者學習中醫和提升專業能力的需求。

臨床實踐是中醫藥經驗傳承的根本方式,因此,中醫師承中心將中醫臨床課程的基本技能、專科技能、溝通交流技巧等實踐內容集中起來,由淺入深培養學員,增添學員的中醫藥學信心。與高校的大班教學不同,中醫師承中心注重在臨床實踐中因材施教,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學員在實踐中提升對理論的領悟。

例如,中醫師承中心將中藥辨識、中醫診斷、針灸推拿教學集中在二級中醫醫院中開展,發揮二級醫院帶教指導老師充足、診療設備充足等優勢,開展專業系統教學。將基層社康中心作為學員重要的實踐基地,指導老師診治時間寬裕、便於學員侍診和隨訪的環境,也為學員提供充足的基層群眾病例,讓學員能夠將二級醫院的學習內容進行實踐和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中醫高等院校教育,中醫師承教育模式更利於培養中醫臨床型人才,且具有成長周期短、經費投入少、對工作影響小的優勢。有數據顯示,經過中醫師承教育的中醫人才使用中藥的比例與臨床有效率更高,對於中醫藥的傳承發展有重大作用。

專注基層,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經過幾年的探索,中醫師承中心已經建立了健全的中醫師承教育體系。梁烈介紹道:「中醫師承中心深入調研,充分吸收了高等教育和中醫師承教育的實踐經驗,總結了一套『3+1』的師承培養模式。」

「3」指的是「跟師學習、理論學習、臨床實踐」三大模塊,即通過每周一次的名醫講堂授課、每年固定頻次的跟師出診實踐和定期的臨床專項技能培訓,完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服方藥和中醫外治手法的系統學習,將非中醫學背景的學員培養成臨床中醫。「1」指的是對出師考核、醫師資格考核的考前培訓,以通過考試為目標。

梁烈介紹:「目前,中醫師承中心的生源主要有四種。第一類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或中醫;第二類是在藥店等機構工作的藥學者群體;第三類是中醫藥的愛好者;第四類是養生保健領域的從業者。」截止目前,中醫師承中心已經招募了近千名學員。

在導師方面,中醫師承中心吸收了廣東省21個地級市、近百所中醫醫療機構的八百多名副主任及以上的中醫師作為導師隊伍。同時聘請了近百位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級名中醫,組成中醫師承中心的高端智囊團。

梁烈介紹:「導師隊伍涵蓋了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康復等中醫藥優勢病種的各方向專家。我們對這些專家進行分方向管理,建立了理論教學領導小組、臨床實踐領導小組和考評考核領導小組,由專家庫當中教學經歷、臨床經驗和管理水平突出的頂尖中醫藥專家擔任組長,分工領導各領域專家開展教學研究、臨床指導和考核管理。」

如此一來,專家庫給每一位學員提供了廣泛的選擇機會,在此基礎上,中醫師承中心設計了師徒志願雙方匹配機制,確保師徒雙方都能找到滿意的師傅或徒弟。「這個創造性的匹配機制是對傳統師承教育的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醫師承中心後續的溝通服務效率。」

臨床實踐是師承教育的核心優勢,因此,從2017年開始,中醫師承中心逐步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近20家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室展開溝通,共建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目前,中醫師承中心已經建立了「綜合醫院、二級醫院、社康中心」三級臨床實踐教學基地。

同時,中醫師承中心建立了20多個臨床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圍繞腫瘤、心血管、肝病、腎病等疑難病症,頸椎腰椎等脊柱疾病、婦科、兒科等常見病開展臨床實踐帶教。「為了積累臨床實踐經驗,我們陸續出版了專家的臨床經驗醫案書籍,並希望推進中醫療效的學術化。」

據介紹,2020年,中醫師承中心的臨床實踐標準化教學基地「師承中醫館」正式投入使用。在中醫館的投入上,中師承中心將多年來各級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經驗加以整理提升,並將進一步突破傳統師承教育「各承家技」保守缺點,建立「群師帶群徒」制度,開放更多元的跟師學習機會。梁烈表示:「師承中醫館將圍繞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傳承、青年中醫培養和中醫臨床療效的學術化,力爭實現中醫藥服務的標準化服務閉環。」

中醫師承中心堅持培養基層中醫人才,為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中醫藥爆發式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未來之精彩,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師承教育培養,傳承中醫藥文化 包醫中醫學院舉辦師承教育導師聘任...
    師承教育是中醫傳承的千年古法,通過「師帶徒」模式讓傳統醫藥傳承下來,是中醫藥理論與臨證技能傳承發展的一個最主要手段。為推動我市中醫傳承工作,培養更多具有實踐能力較強的中醫人才,包頭醫學院中醫學院已連續6年開展師承教育培養。
  • 中醫師承招生
    中醫師承招生說明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關於《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傳統醫學出師考核和確有專長考核實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完善中醫藥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及各界中醫專家的支持下,國醫傳承教學聯合北京萬福堂國醫館培訓中心展開傳統醫學師承輔導學習工作。
  • 繼承中醫傳統師承方式 健全中醫人才培養機制
    打造「健康中國」是當前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推進中醫藥全方位參與「健康中國」建設,則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為滿足深圳市民的中醫醫療需求,提高中醫醫療服務水平,近年來,寶安區進一步加快轄區中醫藥事業發展,以寶安中醫院(集團)為龍頭,加速打造「中醫藥創新之都」。 中醫的發展,人才傳承是關鍵。
  • 創新中醫師承班人才培養方案
    採取現代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培訓班的主要任務是傳授中醫的基礎理論及核心技術。並進行執業醫師的考試培訓。探索培養中醫臨床人才的規律,突出中醫診療技術的特點及優勢的傳承,打造中醫「小名醫」的搖籃。
  • 專家聚首長沙研討中醫師承教育 師承教育創新創業聯盟在湘落地
    專家聚首長沙研討中醫師承教育師承教育創新創業聯盟在湘落地湖南日報新湖南4月27日訊(記者 姚學文 )今天,第二屆中國61長沙大健康產業國際高峰論壇暨中醫師承教育創新創業研討會在長沙召開重點研討大健康產業政、產、學、研、用、服、金七位一體協調發展過程中在扶持政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臨床、文化科普、產業推動、資本運作等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和辦法。 會議正式成立中醫師承教育創新創業聯盟,中醫師承教育項目正式在湘落地。
  • 【媒體關注】貫通院校與師承 高效培養臨床人才——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
    「名師帶高徒」是傳承中醫藥人才的重要而有效地模式,也是繼承發展中醫藥學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路徑。歷經三年書院式的跟師學藝,在2013級的畢業實例考核中,同學們辨證論治結果與實際答案相似度極高,平均達83.5分。測評專家普遍認為,岐黃模式培養的中醫人才,中醫理論分析能力高、臨證診療水平高,實際動手能力更強,明顯超越傳統培養模式,是一次較為成功的改革實踐。
  • 河南中醫藥大學單獨招收中醫師承針灸專業學生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民間中醫師承人員都無法接受學院教育呢,答案是否定的,最近橘香園學堂了解到,河南中醫藥大學就對外單獨招收針灸推拿專業的民間中醫師承人員。傳統師承學習方式一直以來,中醫師承都是民間中醫的學習渠道之一,並且從古一直流傳至今,通常家族傳承,拜師學醫都是通過中醫師承的方式進行的。
  • 朱世增:中醫院校應舉辦以師承教育為主的「高徒班」
    即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中醫知識,掌握醫療技能。眾所周知,中醫不同於西方醫學,中醫人才的培養需要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為此,建議中醫院校創辦以師承教育為主的「高徒班」,培養高級中醫人才。具體理由如下:一、中醫師承模式沿用千百年,行之有效。
  • 中醫醫療機構306所 中醫藥產業年產值達18.19億元 東莞邁向中醫藥...
    他認為,中醫一定要接觸患者,與患者近距離溝通,才能更好地判斷病情,開出正確的中醫診療方。阮永隊今年54歲,是市東南部中心醫院中醫科學科帶頭人,也是廣東省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和東莞市名中醫、東莞醫學領軍人才。疫情發生後,他擔任東莞市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控專家組副組長,和東莞眾多中醫名家一起挑起重擔。
  • 杏林中醫師承第一批次開始招生!跟隨名醫大師學習
  • 北京:著力推進中醫師承工作再上新臺階
    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拜師儀式暨北京市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推進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入選第六批繼承工作的56名指導老師與112名繼承人舉行拜師儀式,標誌著北京市在加快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和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中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會議上,北京市中醫藥繼續教育委員會宣布成立,組織和指導全市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構建了中醫藥繼續教育的獨立管理體系。
  • 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中醫門診部正式開業接診
    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陳明人,黨委委員、副校長朱衛豐、楊明,副校長陳勃,黨委委員、副校長簡暉、章德林、彭映梅,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聶國林等領導出席並為岐黃中醫門診部開業剪彩。陳明人校長為岐黃中醫門診部揭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參加開業儀式。據了解,一直以來,學校致力於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 張勇在省政協會議上提案建議:搞好中醫師承教育、辦少兒班
    (資料圖片)「中醫藥的發展正迎來難得的戰略機遇,因此,如何更好地發展中醫藥顯得尤其重要。」停頓了一下,張勇繼續說:「我們應該在中醫人才培養上遵循中醫藥發展的規律,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多一點 探索,多走出一些路子出來,為此關於中醫人才的培養我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中醫人才的培養除了重點抓好院校教育,師承教育也應該引起重視;二是借鑑山東中醫藥大學的經驗舉辦中醫少年班。」
  • 打通中醫的「經絡」 實現中醫診療「重心下移」
    石家莊市衛生計生委健教所提供   從2009年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後設立5個國家級中醫藥事業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旨在探索中醫藥工作新模式新路徑,激發中醫藥發展活力。5年來,試驗區的改革成效如何?
  • 傳承中心+專委會 成中醫引領川派中醫藥傳承新高度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方清,四川省中醫藥學會會長楊殿興、秘書長肖英,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毅、校長餘曙光等出席。 大會舉行了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術傳承中心成立授牌儀式。劉毅、餘曙光向中心主任權可富和中心所在主體單位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譚生奎授牌,並為到場的傳承導師頒發聘書,基礎醫學院張新渝教授作為傳承導師代表發言。
  • 廣中醫探索外語人才培養新模式
    經過廣中醫人近65年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不斷建設發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醫療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均穩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成為國家引領中醫藥人才培育與中醫醫療體系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王宏斌表示,只有推動中醫藥與國際現代教育、科技、醫療與文化的全面對接,才可能使中醫藥學科納入世界人類文明大體系,為服務全球人類健康服務。
  • 北中醫校長:培養能用中醫看病的中醫生
    2011年開設的岐黃國醫實驗班,實行九年一貫制的培養模式,重點培養中醫臨床拔尖人才。中醫教改班「院校+師承」人才培養模式,還獲得了2014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徐安龍告訴記者,學校本次教改要全面構建「凸顯北中醫大優勢」的人才培養體系。
  •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上海「名中醫工作室傳承模式」見實效
    近年來,中醫藥改革取得顯著成績,如何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更地傳承發揚,一直是國內各中醫院校、醫療機構持續思索和努力的方向。2001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在全國範圍內首創「名中醫工作室傳承模式」,總結中醫名家學術思想、臨床實踐,並在中醫院校教育之外開創新時代的師承教育,相關經驗已向全國推廣。
  • ...藥管理局組織專家到濟南市中醫醫院進行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
    根據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山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關於開展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項目第五批繼承人結業考核督導的通知》要求,12月24日,山東省中醫管理局專家組成員省立醫院中醫科主任司國民、泰安市中醫院副院長張樹泉、臨朐中醫醫院院長譚波、章丘市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鋒、德州市中醫醫院脾胃科主任李勇、聊城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谷萬裡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第九站)在普寧市中醫醫院舉辦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12月12日,「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第九站)在普寧市中醫醫院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