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TED 演講裡看到一段視頻《每個孩子都是語言天才》,內容講述的是一項有關兒童語言啟蒙的研究,研究結論為:幼兒0歲開始就可以開始語言啟蒙,0-7歲為語言啟蒙關鍵期。
這一定刷新了很多家長對於學習英語的觀點,不少家長認為,「太早了,中文都沒說溜呢!」。而且,國家禁止幼兒園時期進行超前學習,比如漢語拼音、數字,還有英語等的知識性學習。
那麼是不是國家的規定違背了兒童語言發展規律呢?
其實,兩者不但不衝突,反而是相符的,國家的規定是遵循了這個兒童語言學習規律。
因為,無論是學習拼音、數字,還是學英語,如果一開始就給孩子教知識,灌輸知識,比如,讓孩子學英語單詞,學語法,而不注重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就會適得其反。孩子雖然學會了英文單詞,目前一些校內學習和校外培訓機構也就是這樣,而非孩子積極主動學習,長期下來,學習就不會有後勁,會挫傷孩子學習興趣,終究也達不到學有所用,這就是「揠苗助長」。
那麼,科學的英語啟蒙應該是怎樣的呢,家長該怎麼做呢?
我們首先介紹幾個關鍵概念。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指的是孩子母語習得之後進行第二種語言的學習。對於我們來說,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英語是第二語言。
「習得」,指的是在自然的這種語言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學會語言。
我們講漢語,2-3歲的就已經會了很多了,這是潛移默化的,這就是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
與「習得」對應的,是「學得」,指的是,在習得母語後,去學校專門有意識地學習第二語言,運用大腦主動的進行邏輯思維,記憶等,這個過程就是「學得」
我們小時候學英語,實際上就是把語言當做一門學科來學,每天背單詞、句型,學習語法,來應付考試,結果就是考試很厲害,開口說就很困難,每次要開口說英語,先要在腦袋裡想一下,這個用英語該怎麼說,所以就會有chinglish或者叫翻譯式英語的普遍存在。常見的比如說: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You go first。因為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分開學的,說的時候要在大腦中重新組織。
而想想我們出生之後學漢語是怎麼學會的?漢語則是脫口而出,因為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聽」漢語,從父母和大人那裡不斷地「聽」,從環境中積累了大量詞彙,做到了聲音和情景的相互對應,等到一定階段,我們就能開口說了,遇到同樣的情景,就會自動從大腦中找到此情景下所需要交流表達的語言——即聲音。英語學習也應該如此!
我們學母語的時候就是這麼一步一步,先聽,後說、讀、寫。聽和說,讀和寫都互為輸入和輸出的關係,沒有足夠多的輸入,就不會有自信的輸出,聽得少,當然能輸出的東西也不會多。而學習英語,卻直接進入說、讀、寫,忘了最重要的第一步「聽」,這就是學習上的「大躍進」,是錯誤的,非常不科學的。即使後期進行彌補,也是費時費力,效果沒有那麼明顯。
了解一下布羅卡斯區:
其實在人的大腦裡,有一個專門負責語言發展的區域——布羅卡斯區(Broca's area)或者叫做母語區。這個區域在孩子2-4歲時會快速發育,但是12歲之後,布羅卡斯區基本上就會關閉。
一個孩子12歲之後學外語,大腦已無法將語言儲存在TA大腦的布羅卡斯區,而是儲存在記憶區。使用布羅卡斯區裡儲存的語言,會非常自如,非常自然,而儲存在記憶區裡儲存的語言會當你要運用時就不那麼自如靈活了。這時你想表達你的思維的時候,不是從母語區提取,而是要到記憶區提取語言進行表達,這個過程也就是傳統的「英漢互譯」。我們應該在孩子2-4歲的時候就充分發揮孩子的這一優勢,這個區域就像敏感期一樣不可逆,也印證了TED演講裡得出的結論。
此外,著名二語習得語言學家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總結了語言學習必經的四個階段:
1:沉默期(能聽但不會說)、
2:語法幹擾期(會說,但會說錯)、
3:提高期(能完整表達)、
4:上升期(深層次溝通表達)。
這四個階段告訴我們,學習英語應循序漸進,尊重孩子的大腦發育,語言學習,敏感期發展的各種規律。
所以說,不是英語難學,其實漢語才是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想讓孩子不再像我們從小那樣,單純靠老師教、刷題來學英語,學出來的英語完全不能成為一個工具,為你所用,一定要遵循規律,符合孩子認知,心理和生理發展特性,做好英語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