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是要先示範;在教的同時用語言來標記,那語言就代表了行為和情景或表現。所以教孩子學習,就要示範學習,讓學習的樣子和學習聯繫起來,才會讓孩子了解,課後學習是要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所以學以致用,本身就是通過在實踐活動中教會孩子的。比如教孩子穿衣吃飯,就是在該要穿衣吃飯的時候教會,並付諸於語言表述,所以孩子聽到穿衣吃飯兩個字的時候,就知道是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一套流程都很清楚。所以語言背後蘊藏著深刻而具體的實踐活動,情景和現象。而語言是通過模仿,練習,並結合實踐來加深印象,從而達到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語言離開了實踐就不是語言,而實踐離開了語言就寸步難行。文化的傳承靠語言符號來表達。教孩子學少兒英語,除了言傳身教,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去理解和掌握英語學習方法。
少兒英語學習方法並不是憑空去掌握的,而是在具體學習詞彙,語法,句型,口語,閱讀,拼寫等過程中教會的。所以方法離不開學習。學習的時候,給孩子介紹新的知識點,比如將事物,具體的可以描述或直觀判斷的現象來用語言來表達;學的過程,就是認識詞彙,其實就是認識詞彙背後所代表的詞義,詞義代表的具體的實踐活動。很多時候只有親自嘗試,印象才會深刻。如果不嘗試就不知道能不能做,就像沒讓孩子學說英語,就不知道口語怎麼表達。就像孩子學說話,家長總會在具體事物或事情上來教,學說話,不止是學會發音規則;有的時候孩子甚至懂得如何去做,就是表達不出來。是語言表達和行為表現的磨合不夠。教孩子學少兒英語,其實也是就是在教孩子說話和做事,表達的過程需要聽說讀寫,不需要獨立憑空去學和記憶詞彙和口語,閱讀和拼寫。
因為語言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為什麼獨立去記憶詞彙和語法呢?就像鮮花是在枝葉上盛開綻放的,為什麼只要鮮花不管枝葉呢?所以很多時候,啟蒙階段就是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認知和掌控,培養語感和思維,讓英語學習有根科學,有源可追。英語學習也是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是在模仿老師,在和老師互動,和小朋友交流中不斷體驗和增強語感和表達能力的。離開了具體的事情和交流的主題,語言就是無根之花,無果之木,怎麼能體驗語言的魅力呢?閱讀少兒英語的時候,是藉助於發音,默念,並結合思考來記憶和理解的;從而達到消化和提升英語思維和理解能力,也是就學習水平。而思考是根據詞彙,句子,段落所表達的含義,或代表的現象,活動。當英語只是詞彙的拼湊,學起來就像咀嚼乾柴棒子一樣,怎麼能品鑑其中的滋味呢?
少兒英語學習,老師教要親自示範,做得越具體,形象,生動,也貼近孩子理解和思維,就越容易接受,也更善於掌握;孩子對老師教的容易理解,就樂於去聽,能掌握就會感到有收穫,有收穫會有表現和分享,家長作為忠實的觀眾,更應給予指導和鼓勵,從而延長並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學習貴在堅持,堅持貴在恆心,對於少兒英語的學習,老師或家長孜孜不倦,才能讓孩子有模仿的信心。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動輒就改變或放棄,讓孩子怎麼去學習呢。
家長從小教孩子說話,教孩子做事;孩子從小跟著家長互動和學習,所以在孩子眼中,更多是模仿和學習家長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少兒英語學習,跟隨老師的發音,拼寫,詞彙對應,閱讀培養,口語互動。都是在具體的主題或遊戲互動,情景模擬,戲劇故事中不斷學習和提煉的。如果家長只懂得動嘴說,孩子也學會了動嘴說。這也不是家長所希望的。所以家長希望孩子怎麼樣,自己先給孩子做好榜樣。英語學習就是跟著老師學,通過練習,學會思考和理解,掌握英語去表達。在實踐中來,再回歸到實踐中去,就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