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30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沈建波 丁謹之)隆冬時節,在慈谿的杭州灣中等職業學校大棚裡,園林班的學生插下吊竹梅幼苗,靜候春暖花開。
如同待放的花朵,這群一度失落和彷徨,卻依然擁抱青春和夢想的少年,也將在這裡迎來人生的最美花季。
這些曾經因為成績差、考分低甚至屢犯校規,而被社會貼上「失敗者」標籤的孩子,已然高揚自信的臉龐。這所曾經陷入招生困境、只能收留「差生」的職校,如今迸發出強大的引力,去年報名者是計劃招生數的3倍,不得不臨時擴招。
帶來這一變化的,正是杭州灣職校別具一格的德育生活化理念。「立德強技,創新尚美」的校訓,正外化為孩子們的日常行為。16歲,當他們走進這所職校,就意味著人生軌跡改變的開始。
讓校園的每寸空間成為德育課堂
乾淨整潔,是杭州灣職校給人的第一印象。
佔地300畝的校園沒有綠化工,卻植被蔥蘢;教學區不聘保潔員,清潔度卻可與星級酒店一較高下;公共場所不設垃圾箱,四處卻不見紙屑果殼。
3年前,時任校長謝柏南上任時,這裡還是另一番場景,校園內垃圾隨處可見,打架鬥毆時有發生。更讓他憂心的,是2500多名學生中,約有35%來自單親、空巢家庭,平時缺乏關愛,普遍內心自卑,學業成績和行為習慣較差,厭學、早戀、沉迷遊戲等現象突出。
「成才先成人,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在生活中學做人、從細節中提素養。」謝柏南提出的德育生活化理念,開始在校園內實施。
準軍事化管理被引進校園,鐵的紀律成為學生行為準繩:清晨6時起床,5分鐘內集合完畢,吃飯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許多學生告別了往日的懶散。寢室中,被子疊成「豆腐塊」,鞋跟對齊床外沿,牙刷、杯子擺放成一條線。
現代企業嚴格有序的「7S」管理法,也被學校借鑑。工具房中曾經七歪八倒的器具,按班級逐一編號、有序擺放;使用前登記在冊,使用後清洗歸位。點滴細節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在滋長。
學校推行德育實踐活動周,每周安排一個班級,輪流負責校園的衛生、督查。曾經的「差不多先生」王輝,見同學們將走廊打掃得一塵不染,連踢腳線都擦得鋥光發亮,深受震動:「地上有一個腳印、一片紙屑,說明自己沒有盡心履職。」
在這裡,德育不是空洞的口號。它看得見摸得著,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散落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夜自修的課堂,傳來誦讀傳統文化讀本的朗朗書聲。為抵禦社會不良風氣侵襲,學校自編教材,從《論語》、《孟子》等名著中提煉經典篇章,翻譯、解讀、編寫成冊,用先賢智慧啟迪孩子的內心。
每個學生有兩本特殊的作業本:心律本和修身本。給父母端杯茶、洗次腳、送上生日祝福,類似的德育作業被一一記錄在冊,教導孩子感恩親情、孝順父母。
漫步校園,這裡有以國學經典命名的道路,有播放孝德故事的LED大屏幕,還有張貼在教室裡的30個愛國主義細節。
這30個細節,從學校向學生公開徵集的1000多條內容中精選而來。
在這裡,「愛國」不是遠離生活的大道理,而是被具體的言行詮釋著——是升旗儀式上嘹亮的國歌聲,是軍事訓練課上齊刷刷的「向右看齊」,也是國旗護衛隊每周一踏過的矯健步伐。
這一切潤物無聲,在不經意間改變著每個孩子。
曾因打架受處分的陸振檑變得彬彬有禮,高票當選紀律委員;脾氣暴躁的鬱柯君變得冷靜沉穩,實習時獲得企業褒獎;頻頻頂撞師長的陳測變得乖巧懂事,被保送到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校……家長們開始接到老師的表揚電話,詫異於一向頑皮厭學的孩子,竟在短期內面貌一新。
杭州灣起風了。這股從善向上之風,吹開了90後緊閉的心門,他們變得自信、陽光。在這裡,他們不僅學習未來謀生的技藝,也在每天的德育實踐中學會做人。
讓每個學生把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
杭州灣職校有條與眾不同的校規:鼓勵女生化淡妝。
「女生寢室樓有化妝間、美發室,還有化妝師開講座。」園林班的茹澤妮微笑著說。陽光下,她的眼影微微閃爍。
剪去了怪發,告別了奇妝,青春便是校園中的靚麗風景。副校長邵佳洪說:「我們希望學生把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
從展現外表之美,到追尋品質之美,杭州灣職校對學生愛美之心的引導,顯得水到渠成。
杭州灣職校教學區有24個廁所,這裡乾淨整潔、空氣清新,一盆盆綠色植物點綴其間。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廁所都不設保潔員,而由學生自己動手清掃。
在全校學生中招標廁所清掃員,是這所學校的首創。但兩年前剛推出時,此舉曾遭不少學生和家長牴觸,有家長甚至提出:孩子是來學技能的,不是來掃廁所的。
在首次競標中,一些學生不愛勞動、不肯吃苦、不願服務的問題暴露出來。全校44個班級中只有14個遞交標書,且多是班幹部參與。汽車商務班的趙崇輝,在老師要求下硬著頭皮「上陣」,但清掃時敷衍了事,一見熟人經過,愛面子的他立刻背過身去。
儘管阻力重重,但這一「另類」之舉得以堅持。邵佳洪說:「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學生樹立勞動光榮、敬業最美的觀念。」為此,學校出臺廁所星級評定機制,5星級廁所負責人在全校集會時上臺領取錦旗,清掃員能像其他優秀學生一樣獲得獎勵。
這樣的激勵,讓趙崇輝動力十足。他不僅把自己的包幹區打掃得一乾二淨,還毛遂自薦當起了清掃廁所負責人。「每次看著潔淨如洗的臺盆和地面,就有一種成就感,也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兩個月後,趙崇輝在《掃廁心得》中這樣寫道。從抗拒到接受,心態的轉變,是他對美的一次發現和感悟:勞動創造美,熱愛勞動、敬業奉獻也是一種美。
在本學期的招標中,廁所清掃員成了「香餑餑」,全校共有932名學生遞交投標書,佔在校生一半以上。這項簡單的勞動,讓學生懂得了尊重他人的勞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多的孩子則體會到父母的不易,開始主動做起了家務。
這也使邵佳洪更加堅信:「立德尚美,不是空喊出來的,而是在生活的實踐中培育出來的。」
美是什麼?是青春洋溢的笑臉,更是每個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在杭州灣職校,對愛國、敬業、慈孝、寬厚、向善、誠信的倡導,猶如播下一顆顆美的種子,在少年的心田生根發芽——
年幼失去雙親的曲朝陽,和奶奶相依為命。奶奶患病時,他早起為奶奶洗臉、倒尿盆、燒早飯,酷暑中騎車打工,補貼家用……日復一日的光陰流轉間,閃耀的是孝德之美;
患有腦癱的阮鑫款,家境貧寒,但熱心慈善。西南地區旱災捐款100元,溫暖助學資助105元,與貧困生結對捐款2000元……捐助單上的字裡行間,流露的是愛心之美;
因成績不佳險些失學的姚晶晶,在學校跆拳道社團找回了自我。世界跆拳道錦標賽第三名、亞洲跆拳道錦標賽亞軍……各項賽事的獎盃和證書,訴說的是自信之美……
16歲的花季,在杭州灣職校盛放,也綻放著人性之美。
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從一名「後進生」,成為寧波市優秀學生幹部,羅文聰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
因為中考失利,羅文聰很不情願地進入杭州灣職校就讀,一度迷茫失落,家長也一直感到抬不起頭來。令父母沒想到的是,開學沒多久,一直垂頭喪氣的小羅突然像換了個人。在學校,他當上了廁所保潔員,還因吃苦耐勞被選為廁所所長,隨後又當選校學生會主席。「兒子真的變了!」看著日漸自信的孩子,家長的心結解開了。
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一旦就讀職業學校,人生便在無奈中定格。但在杭州灣職校,這些考場上的失利者,卻同樣擁有成功的機會。這,也讓家長們對孩子再次寄予了希望。
一張小小的陽光卡,產生了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蛻變。
「剛來學校時,孩子們普遍自卑,甚至不敢和老師打招呼、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其實他們同樣善良、勤勞,同樣擁有夢想、渴望成功,只是需要人們去引導。」分管德育的副校長黃百央說,為鼓起他們重新追求成功的勇氣,學校煞費苦心地推出陽光卡制度。
在這裡,只要努力,人人皆有機會獲得陽光卡:學生在技能比賽、志願服務、社團活動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甚至在打掃衛生時兢兢業業,就可以獲得陽光卡。這張代表成功和榮譽的卡片,由校長在全校集會時親自頒發,可以用來抵學分、優先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每月獲卡最多的學生,還可獲評「陽光青年」。
校園「感動人物」、「孝德之星」、「中職魅力人物」、「優秀志願者」……這些在應試教育中屢受挫折、聽慣了批評的孩子,被陽光卡激勵著,贏回了追夢的底氣。
成績排名墊底的袁曉東,憑藉出眾的口才,多次擔任學校各類活動的主持人,還參加了4部微電影的拍攝,成了校園明星;班裡的「調皮王」鞏晨淇,依靠出色的小號吹奏,當選校銅管樂隊隊長,成了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臺柱子;對文化課甚感頭疼的施帥帥,用其富有磁性的嗓音,在十佳歌手舞臺上贏得了熱烈掌聲……
在杭州灣職校正門廣場上,鮮花簇擁著一排五角玻璃星,每顆星上留有學生的姓名、手印和感言。這裡,便是杭州灣職校的「星光大道」。
這條大道代表著學校的最高榮譽,也是全校學生心目中的「聖地」。品行優良的學生,同國家技能大賽獲獎學生一樣,能登上「星光大道」,成為人人羨慕的明星。留名於此的31位「明星學生」中,有全國技能競賽中的金獎獲得者,有道德踐行的典範,還有打掃廁所的「清水使者」、社團活動的業務骨幹。
曾令老師頭疼的「劣等生」周樹松,便是其中之一,他因榮獲全國技能大賽金獎而登上「星光大道」。這個中考考分低到幾乎無校可讀的學生,還由於打架受到留校察看處分。「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在這樣的校園氛圍中,他主攻技能操作,從電氣安裝到液壓技術,再到軌道交通研究,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在全國大賽中一展身手。
「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我們孜孜追求的目標。」看著校園裡的青春激揚,黃百央喜不自禁。如今,杭州灣職校已升級為國家重點技工學校,畢業生也成了周邊企業爭搶的對象。
杭州灣畔,一群追夢少年正揚帆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