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個體心理學告訴你,外在的努力源於內在的自卑

2020-09-07 加號的加

電影《綠皮書》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一路披荊斬棘,在北美電影界頒獎季斬獲各類獎項,並摘得2019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種族歧視的故事,但是《綠皮書》不同於其他電影,它用輕鬆溫暖的敘事方式闡述了一個相對沉重的話題。


一個是黑人音樂博士唐,一個是白人司機託尼;一個是譽為天才,一個只是一介莽夫。一個不管走到哪裡都需要一本綠皮書做指導,而另一個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出入各大場所。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嚴峻,尤其在奴隸制度歷史悠久、思想觀念保守的南方,黑人與白人仍生活在兩個世界。

黑人鋼琴家唐前往美國南方腹地巡演,他走出安全的紐約上流生活,用自己過人的音樂才華、紳士般的舉止,想要為自己的黑人同胞發聲,轉變對黑人種族的歧視。


在這部電影當中,唐學習鋼琴的過程,也並不比任何人簡單,他所進入的音樂學院,只有他一個黑人,可想而知他所處的環境究竟有多惡劣。


所以,這篇文章將會通過唐·雪利的生活,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講述:你所堅持的努力,其實源於你內心的自卑。


1. 因為自卑,所以更想要超越自我


唐·雪利是個黑人,這一點無法改變,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嚴峻,尤其在奴隸制度歷史悠久、思想觀念保守的南方,黑人與白人仍生活在兩個世界。


他從小通過母親接觸音樂,在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跟著母親週遊佛羅裡達走廊,在各個教區和音樂廳裡表演。也因為他過人的音樂天賦,幸運地被一個聽眾安排到了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他成了學院裡第一個黑人學生。

他生活在以白人文化佔絕對優勢、對黑人充滿偏見和歧視的社會中,即便是身為五六十年代最負盛名鋼琴家,他也難以擺脫身份認同的困境。


而且,深受白人霸權文化的影響,很多黑人也會不自覺地偏離自身的話語意識,對本族文化難以認同,千方百計讓自己表現得「白人化」。而唐就是一個典型的「白人化」,他憑藉自己過人的才華,生活在紐約「上流社會」,事事也皆以白人為標準,出席活動西裝革履,禮貌地微笑與握手,甚至不吃炸雞這種「垃圾食物」。

唐當時在學校裡,學習古典音樂,彈蕭邦、貝多芬、莫扎特等等,但是當他從學校裡面出來之後,唱片公司卻讓他彈流行音樂,理由是「他們堅信,聽眾絕不會接受黑人鋼琴家演奏古典音樂。」


在那一刻,他說話的語氣是諷刺的,但事實上他的內心又是自卑的。所以,在聽到託尼對他說「如果你堅持做古典音樂,那可能就是大錯特錯」時,刺激了他內心的包裹自己那層保護膜,所以他馬上進行反駁。


而當託尼解釋說「因為你的音樂,你現在的音樂,只有你能做」時,他的表情明顯是放鬆的,並且說:不是人人都能演奏蕭邦的。

在這一段的對話當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唐內心對身為黑人的掙扎與自卑,他想要讓所有人都認同他。


這是他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原動力,而這種原動力就是自卑,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並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


對於唐·雪利的做法,就很好地能說明這一點:因為他內心的自卑,所以想要努力超越自我。


但可能有的人會認為,明明只有越渺小的人才越會自卑,而像電影中唐·雪利這樣優秀的鋼琴家怎麼可能自卑?


阿德勒認為,越強大的人,其實內心越容易自卑。


唐·雪利其實就是如此,因為自己是黑人,所以在當下那個社會中,他受到眾人的歧視,但又解決不了種族歧視的根本問題,所以只能讓自己變得優秀,讓他們知道自己並非是他們心裡所認為的黑人。

阿德勒曾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了獅子之後,第一個小孩躲在了媽媽背後說「媽媽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嚇得臉都白了,但嘴上卻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瞪著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樣子,還問媽媽「媽媽,我不能向他吐口水呀?」


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解釋了大家的心理,用表面的情緒來掩飾內心的恐懼。


而唐·雪利用自己過人的音樂才能,來掩飾了自己內心身為黑人的自卑,但也正是因為他是黑人,讓他更加不願意屈於自己的現狀,他才會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黑人的現狀。


因為自卑,所以他更想要超越現在的自己。


2. 改變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超越


唐·雪利在為期兩個月的南下巡演過程中,遭到了各種各樣的屈辱:

在紐約時,唐是出入五星級酒店的名流,到了南方,卻只能在「綠皮書」所標識的骯髒汽車旅館內居住;演出時,提供給他的是扔滿垃圾的破舊鋼琴;服裝店老闆拒絕他試穿看中的西服;被邀請者禁止使用屋內的「白人廁所」;在暴雨天被警察百般刁難,抓進監獄;不被允許進入白人的餐廳等等。


不管走到哪裡,他遭受到的歧視,有時候就連託尼也覺得不能接受,但唐在面對這些時,始終都面帶微笑,忍受著羞辱,不輕易動怒。


這一切的羞辱,讓他更加堅定這一次的南下巡演之旅,他想要為黑人申辯,讓黑人不再被白人歧視。

這一切就像是阿德勒說的:人的經歷不能決定人的行為,因為人可以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創造性的解讀。


這個方法也可以運用到不幸家庭的孩子當中: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有些孩子,他們家庭條件優渥,父母慈愛,所以他可以比別人接受到更多的愛和自信;而有一部分孩子,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甚至要從小就自己照顧自己,別人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幸福,他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前段時間,高考出成績之後,有一個叫鍾芳蓉的孩子進入了大眾的眼球,她以676分,湖南省第四的成績,進入了北大的考古系。但是她之所以會成為眾人的焦點,還是因為她的家庭。


她是一個留守兒童,家住在同仁村,家裡的房子在8年前還是磚瓦房,遇上急雨,房子還會漏雨。鍾芳蓉和爺爺奶奶、弟弟擠在一個不過七八米長的屋子裡。直到2011年,父親才從親戚手裡借來的4萬塊錢,把房子翻新了一遍。

鍾芳蓉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性格害羞,這次在網上出名之後,為了躲避媒體的採訪,她甚至跟著母親去了深圳,遠離是非之地。


所以,我們不能說一個孩子從小家裡很窮,童年就不一定快樂,長大更不會幸福。孩子小時候的生活是註定的,改變不了,但是他能在生活中學到什麼就不一定了。


鍾芳蓉從她貧困的童年,學到了要努力,要努力去改變自己,要堅持自己的初心,所以即便在所有人都建議她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時,她卻毅然決然地堅持選擇考古專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就像阿德勒說的:環境因素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經歷,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


環境和經歷帶給人的只有外在的因素,而你的命運永遠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看你如何去改變它。


3. 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在這次南下巡演的終點,是在伯明罕的一家大型酒店中演出,但由於白人侍者拒絕唐進入餐廳用餐,想讓他回到小型雜貨間或者是去外面專門招待黑人的餐廳吃飯,所以唐放棄了這場表演,與託尼去了一間滿是黑人的小酒館。

在小酒館裡,唐在一架粗糙廉價的鋼琴上為自己的黑人同胞演奏了一首曲子。他身著燕尾服,依然彈得一絲不苟,就像之前在每架昂貴的頂級鋼琴上彈奏一樣。


周圍黑人小夥和女士都聽著音樂跳舞,好似生活中的一切紛擾和社會上的不公在這一刻都煙消雲散。


以前的他,每次演奏完都會給予觀眾一個「完美」的微笑,但是在黑人小酒館中習慣孤獨的唐·雪利,在黑人小酒館中釋放了自己內心的壓力,這一次他彈奏的音樂與前幾次都大不相同。

在此刻,他發現即便自己身著高級西裝,但是他們對自己依然心存善意,讓他最終卸下了內心多年的精神負擔,與自己種族的人民達成了和解。


阿德勒曾對如何超越自我這一理論說出解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只把關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而要時時刻刻想著你的合作方。


其實,這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這一點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是職場,還有婚姻和家庭教育,都是互相成就。


比如阿德勒曾提過的案例,是關於戀母情結的例子。


有的男人,從小就過分地依賴於自己的母親,他對母親言聽計從,但除了自己的母親以外,他跟其他人都無法溝通,所以更加依賴於母親,想要佔有母親。

到了現在,戀母情結的情況依然存在,還有一種叫法,就是媽寶男。


所以阿德勒說,作為母親,不能過度寵愛孩子,否則會讓他失去跟別人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母親首先要跟孩子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然後再把這種關係延伸到孩子和父親之間,之後再把這種關係拓展出去,讓孩子信賴別人。


成就孩子,就是成就母親自己。不要讓孩子把目光都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讓他學會關心別人。


結尾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個溫情的平權故事。因為內心的自卑,所以唐·雪利不停地努力,從一個黑人變成了一個著名的音樂博士。但是「成為天才是不夠的,還需要勇氣改變人們的心靈」。

他想要改變自我身份,與其說是改變黑人的命運,更不如說是想要通過巡演來改變自身的命運。讓所有白人都知道,他並非他們眼中所認為的黑人。


雖然我們的身邊很少會有像唐·雪利那樣遭受種族歧視的人群,但有的人會因為家境、樣貌、學歷等方面對自己感到自卑。

阿德勒曾說: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不要讓自己的思想禁錮在原地,你的自卑並不是你放棄前進的理由,而是你努力改變自我的內在動力。


文章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參考書目

《自卑與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

相關焦點

  • 電影《綠皮書》:個體心理學告訴你,外在的努力源於內在的自卑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種族歧視的故事,但是《綠皮書》不同於其他電影,它用輕鬆溫暖的敘事方式闡述了一個相對沉重的話題。一個是黑人音樂博士唐,一個是白人司機託尼;一個是譽為天才,一個只是一介莽夫。一個不管走到哪裡都需要一本綠皮書做指導,而另一個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出入各大場所。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可以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人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停地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走向成功的一生。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學說範圍是家庭和個人層面的,涉及到我們童年,幼年時期及兒童的教育方式層面的。他的個體心理學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但兩人都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
  • 心理學聖經:自卑的人有福了
    ——阿弗雷德·阿德勒有一個人,年幼便患上了佝僂病,長得又矮又醜,5歲時,又患上了肺炎,每天都生活在自卑和悲傷中,你認為,他未來的命運會如何呢?事實上,這樣悲慘的童年經歷,並沒有將他擊倒。這個人就是阿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的著名心理學家,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堪稱個體心理學領域的聖經。
  • 擺脫自卑,走向卓越——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人崛起之路
    說不上誰好誰壞,重要的是,那個定義屬於你自己。對自己誠實並不容易,因為那需要勇氣。太多的人因為逃避現實,反而被現實問題所裹挾,最終無路可逃。誠實,其實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體現。當我們能夠全身心地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接納人生的不完美,接納缺憾還能享受生活,那人生,才是真真正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
  • 擺脫自卑,走向卓越——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人崛起之路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與弗洛伊德齊名,對整個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本《自卑與超越》就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他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帶領我們一起去探索生命的意義。 正如《自卑與超越》中提到:個體心理學發現,對於每個個體來說,生命中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又或者你也曾遇到過擁有截然不同個性的另一種人,他傲慢自大,稍有不順意的地方便要歇斯底裡或情緒激動,不允許任何人看輕他,而你對他的行為基本束手無措。其實,這兩種看似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存在一種共性——自卑。01《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二、自卑的來源與補償機制1、自卑的來源在心理學的統計數據中,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存在自卑感,只是因人而異,程度不同罷了。
  • 心理學:自卑的根本成因,是個體只接受被人稱讚的部分
    隨著個體的成長,個體不能全然接納自我,自卑心理就會越來越嚴重。換言之,個體只接受了被人稱讚的部分,卻不能接受自己的另一面。導致個體為了滿足需求,而做出一些討好父母的行為。這就意味著個體必須做出父母認為對的事情,才能夠得到關注和愛。心理學中稱這種教養方式為「價值條件化」,也就是只有當你滿足特定條件後,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通常這類孩子個性比較靦腆、內向,傾向於服從,恪守秩序。但是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因為他們只能接受被父母成長的部分,對於被父母不接受的部分,總是感到自責、內疚,久而久之就變得自卑了。
  • 克服"內在小孩":勇於示弱 接納自己真實的自卑
    後來我看到一篇心理學方面的文章,發現裡面所說的「我行你不行」的內在模式與自己的狀態十分相符,即潛意識裡總是希望用一些尖酸刻薄或是看起來邏輯性很強的方式讓別人服軟。   不過,當我這樣說話時並沒有想傷害他人,只是已經形成了這種方式,我覺得這折射出來的其實是我已經形成的人格,而人格很難再改變。   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很久了,很痛苦,一直很想改變,卻不知從哪兒開始。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自卑與超越》--關於個體心理學的認識
    準確地說,《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並不是我開始閱讀的本意。機緣巧合,本來是奔著買《烏合之眾》去的,套裝捆綁,多買了一本。但是不得不說,《烏合之眾》這類書實在不適合年輕人閱讀,不僅有很大的時間局限性,而且非常生澀難懂。說得直白點,通篇畫餅,真正能對個人思想與認知產生影響的東西可能就一句話罷了。當然我不能這麼抨擊一本享譽世界的,關於公眾心理學的,可以說是最值得被人掛在嘴上的一本書。
  • 心理學:如何才能從極度自卑,變成死不要臉?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變得自卑、極度不自信主要源於這三個方面。 結合臨床心理學相關研究,這三種方式有助於性格層面的突破。比如,從自卑到自負。 一、通過補償的方式揚長避短 自卑,在心理學上是一種主觀評價性心理狀態,也就是說,「自卑」和「自己沒能力」完全是兩碼事。
  • 心理學: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全部源於父母小時候對你的影響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不知道你有沒有遇見過這樣一類人:明明個人條件和能力都很不錯,但待人接物卻唯唯諾諾,哪怕是自己擅長的領域也裹足不前,讓人很是不解。,而是個體對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但一般來說,兒童時期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卑和安全感缺失。自卑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是人的一種本能,因為個體在幼時沒有生存能力,必須依靠成人,所以會產生一定的自卑感。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這其中提到的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指的就是在我們自卑的時候,運用心理學技巧,把自卑轉化為突破成長瓶頸的力量,破繭成蝶,走向自己成功的人生。那麼,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把自卑轉化為正能量呢?自卑心理測試:看看你是否有自卑情結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點自卑心理。
  • 心理學小知識:正確認識自卑。
    每天兩分鐘,帶你了解一個心理學小知識。(聽說帥哥美女都喜歡點讚關注哦!)今天呢,來跟大伙兒聊的話題是自卑,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自卑的感受。它可能是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一種比不上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和標準對比時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能力不足。不管是哪一種,自卑感都來源於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比較,而比輸了的結果威脅到了我們對自己價值的認知。
  • 心理學:不會拒絕他人,源於你深度的自卑,4個方法幫你找回自信
    直到有一天,我有幸接觸到了鄭州一位知名的心理學教授,並跟她學完了一年的心理學課程,我最終明白:我不會拒絕他人,源於我內心處極度的自卑,源於我童年的一些經歷。找到了「病因」,我欣喜若狂,我開始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克服了內心深處的極度自卑。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三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不幸之源來自於人際關係,但是幸福之源也來自於人際關係。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獲得共同體感覺,並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他人寄予關心在直面自己人生課題的前提下,做好「課題分離」後,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寄予關心。
  • 心理學:戰勝自卑的心理學解析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不可怕,了解戰勝自卑的心理學解析,能幫助我們克服自卑。自卑如何運用心理學來解析呢?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
  • 心理學:骨子裡自卑的人,都喜歡做這2種事
    經常會有一些擁有嚴重自卑情結的患者來向我諮詢心理方面的問題,因為內在的自卑情結,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他的生活。他們表現在外的狀態也許是一種猖狂,或者是暴躁不安,還有的則是抑鬱寡歡。他們很討厭現在的自己,同時也覺得周圍的人在遠離自己。我們發現這類骨子裡自卑的人,都喜歡做這2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