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2020-12-16 騰訊網

導語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以教育相關的領域出發,自卑都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增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與複雜,自卑也就成為了抑鬱與焦慮等心理障礙的根源性問題。自卑,不僅具有廣泛性,同時具備不可消除性,就像矛盾一樣,只可以降低或減少矛盾,但不可以消除矛盾。至於原因,我們做出如下分析。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

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

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

「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二、自卑的來源與補償機制

1、自卑的來源

在心理學的統計數據中,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存在自卑感,只是因人而異,程度不同罷了。就它的來源來講,一個人從出生到後期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在生理或者心理上都會有不同的缺陷存在, 加上後期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各式各樣的壓力、挫折以及精神上的創傷,而這些因素都是自卑感成因道路上的催化劑。

通過歸納與總結,心理學將自卑的根源因素匯總成了以下4種:

自我生理缺陷

自我定位上的缺失

自我挫敗的經歷

社會環境因素對自我的消極影響

2、補償機制

對每個人來講,只要心智成熟,一般不會滿足於現狀。因為綜合因素下產生的對比,從而萌生了自卑感,而為了超越這種自卑情緒,就需要為自身營造一種「優越感」的形式,進而達到最終的心理平衡。

以上的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補償機制,同時這也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防禦機制。可是,這種補償機制,因為個體因素的不同,也會出現適當補償過度補償差別

適當補償

當一個人因為先天因素就失去了雙腿的情況下,肯定因為先天的不足,對比正常人的情況下,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結;

可是,在適當補償的機制下,儘管失去了雙腿不能行走,但是依靠積極的自我激勵與學習,僅使用雙手一樣能創造出勝過正常人的價值。

過度補償

我們知道,人與人在同一件事物上的理解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

過度補償的人們,往往只盯著自己的缺陷別人的優點進行對比,從而自卑情緒越來越重,以至於個體無法正視自我,最終只能選擇言語行為上過度的貶低別人補償自我的自卑情緒。

自己只有找到自卑的根源,才能找到化解自卑的出路

一、自我生理缺陷

根源:

每個人在社會人際交往中,對「第一印象」都是十分看重的,而這種印象的直接來源就在於每個人的外表。就生理缺陷來講,其中包含了「長相、身高、體型、疤痕、體味等」。

因為生理缺陷而產生的負面評價,是可以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是一句含糊其辭的話語就能體會得到的,而這種因為生理缺陷得到的負面評價,對個體而言就會引發過度的自我關注最終因為缺陷而產生自卑

出路:

面對生理缺陷,一味的陷入自卑情緒當中,有效地出路則是「自我認可與自我接納」。如何理解這兩個「自我」呢?

生理上的缺陷,這是一個既定事實,在通過後天自身努力或者醫學努力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就需要認定並接受這個事實。

認定的過程,就是自我認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自我暗示,這是一個事實,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就需要坦然的面對;

接受的過程,就是在認定的基礎上,要看到自身的閃光點,例如雖然長相平平,但是歌聲嘹亮,能唱出動聽的歌曲,這樣的思維過程即是接受的過程;

二、自我定位上的缺失

根源:

自我定位上的缺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自卑產生路徑。簡單地去講,我們自幼的興趣愛好培養,就屬於自我定位的一種;高考前的文理分班,也屬於自我定位;畢業後的工作選擇,更屬於自我定位。

這種定位上的缺失,對每個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原因也非常簡單,對於未知並陌生的事物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新手」。即便在長輩或老師的建議下,都會產生客觀性的偏差,而這種偏差在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時,都會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習專業與工作性質上的偏差。

我們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雖然有先天上的因素,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三觀在不停的成長,以至於在日趨成熟的時候,突然發現目前的工作性質與原來的專業完全不匹配,甚至會陷入對以前學習過程的懊惱之中。

出路:

面對自我定位上的缺失而帶來的自卑情緒,最好的出路就在於認識到自我的現狀。例如,大學學習的是土木工程專業,當前工作領域屬於新媒體行業。儘管存在前後互不匹配的情況,但是要捫心自問對於目前的工作,是否能得到新知識新技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發散思考,因為一切都是以發展的角度向前看,正所謂興趣愛好與工作性質是完全不衝突的兩個平行線

三、自我挫敗的經歷

根源:

挫敗經歷,在心理上對個人的影響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自尊上的打擊」。不得不去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每個人的自尊心都是非常強烈的,誰也不希望在成長的道路上屢屢挫敗,正所謂每次挫敗的背後,都是一次自我成長,那麼成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不是再一次挫敗。

出路: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次次挫敗對自尊的傷害程度,對每個個體的接受能力雖然不同,但是對於能在挫敗後可以總結經驗教訓的人們,反而是一件成長上的好事。

因為在自卑情結的形成後,補償機制的介入可以將我們的自卑情緒通過適當補償而達到心理平衡。而這裡能否達到平衡的關鍵就在於補償機制是否運用的得當或過度

四、社會環境因素對自我的消極影響

根源:

面對一件工作,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著不同的分工,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分工不同,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當他人在完成分內工作的情況下,對自身工作效率上的指指點點,不僅不利於順利的完成當前工作,更會在心理上產生負面消極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的出現,在次數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就會對自身心理上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最終形成了消極影響,會認為也許就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才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進程

出路:

聽說過羅森塔爾效應的人們應當知道,自我暗示的效果在預期事件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前景與效果。

雖然羅森塔爾是在學校中隨機挑選的一些學生,可是在積極心理暗示的情況下學校、老師都會下意識的做出積極回應來幫助這些學生,在最終的考試評比中,這些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回應了外部環境的幫助。

可見,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積極地回應與暗示,對自卑情緒有著非常大的正效應;反之,消極的影響與暗示也會為我們自卑情緒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

所以,面對社會環境因素不斷變換的時候,就需要自身多以自我暗示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被他人影響才是保證高效率的前提。

結語

面對自卑,要善於發現產生自我自卑心理的原因是什麼,從而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的防禦機制來達到心理平衡。就像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的:人們面對自卑時的潛能與創造力,之所以能迸發出來,是因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對自卑感的補償與超越。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這部阿德勒所著的《超越自卑》看上去較為通俗易懂,讓人感覺不像是一本專門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有些觀點是比較有趣而又不無道理的。例如,阿德勒認為:「在生命的最初四五年間,個人一般會開始構造心靈的整體性,並在他的肉體和心靈間建立起關係。」這個論調是他反覆強調的。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自卑情結是可以超越的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給出了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de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後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創立個體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自卑情結:無所適從的悲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提起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經常在刑偵劇裡看到的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讀心術來找出罪犯的情景。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現代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將其定義為一種類似於「自己沒有價值或只有很少的價值」的主觀感覺。阿德勒提出,人在開始生活時即具有自卑感,它是人人都會有的感受,並不需要為此羞愧或更加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正確理解和面對它。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自卑與超越理論的提出最初來源於他本人的成長經歷。
  • 每周一書推薦 (自卑與超越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本書介紹:《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權威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內容簡介《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找到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後因觀點不同與弗洛伊德決裂。阿德勒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兒童的人格教育》等。
  • 如何克服自卑?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自卑情結顯然是不好的,但對於自卑情緒,阿德勒的態度是中立的。阿德勒認為,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卑情緒,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並且無論你多麼優秀,這世界上總有比你更厲害的。只不過,每個人表現自卑的方式不一樣。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而這中最關鍵的是,為了克服自卑,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不同的目標把我們指引向了不同的道路,決定了我們是戰勝自卑,贏得更廣闊的人生;還是陷入越來越深的自卑感,走向愈加掙扎的泥潭。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中。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可以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人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停地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走向成功的一生。阿德勒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也是猶太人富商,然而他並不開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阿德勒幼年深受自卑情結影響,因此他的理論也很多關於自卑方面,自卑與補償也是其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出於自卑,他無法戰勝父親的權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動攻擊」挑戰父親,同時也淪落了自己。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實現超越?—《自卑與超越》有感
    發現好久都沒有更新了,因為最近是在考試月,需要很多的時間複習,今天讀了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叫做《自卑與超越》,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大家都知道心理學的書在我們大眾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有些特別。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超越自卑感是一個人一生不竭的動力,也是獲得成就的根本因素。雖然從科學角度,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於自卑感,有失偏頗,但是在那個年代,阿德勒是把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引向個人和社會的交互,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著名的觀點,是具有開創性的。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 阿德勒心理學:你的自卑可以被超越!
    其實,不管貧窮富有,美麗與否,自卑感都會存在與我們身上,如何克服自卑,你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一、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在心理學家阿德勒所使用的的德語中,自卑感其實就是劣等感,是覺得自己的價值很少的一種感覺,也就是所謂的自卑感,也是就一種自我價值判斷。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作者:瓊笛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阿弗萊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在外人的眼中似乎已經擁有了光鮮亮麗又美好的生活,人生堪稱圓滿,可是在這樣的人心中,其實還是有著自卑的一面的。
  • 《自卑與超越》:想要擺脫自卑,先要具備勇氣
    我想自卑的感覺每個人都體會過。而關於自卑,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可謂最有發言權了,他為此還寫了一本特別有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我們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否則會使自己的人生導向錯誤的方向。為什麼說阿德勒最有發言權呢?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自卑的人,從小患有軟骨病,身材矮小,和高大魁梧的哥哥比起來,阿德勒常常陷入自我否定中。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頭。他的思想在著作如《自卑與超越》、《洞察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得以體現,深深影響了卡耐基、史蒂芬·柯維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