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以教育相關的領域出發,自卑都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增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與複雜,自卑也就成為了抑鬱與焦慮等心理障礙的根源性問題。自卑,不僅具有廣泛性,同時具備不可消除性,就像矛盾一樣,只可以降低或減少矛盾,但不可以消除矛盾。至於原因,我們做出如下分析。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
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
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
「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二、自卑的來源與補償機制
1、自卑的來源
在心理學的統計數據中,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存在自卑感,只是因人而異,程度不同罷了。就它的來源來講,一個人從出生到後期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在生理或者心理上都會有不同的缺陷存在, 加上後期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各式各樣的壓力、挫折以及精神上的創傷,而這些因素都是自卑感成因道路上的催化劑。
通過歸納與總結,心理學將自卑的根源因素匯總成了以下4種:
自我生理缺陷
自我定位上的缺失
自我挫敗的經歷
社會環境因素對自我的消極影響
2、補償機制
對每個人來講,只要心智成熟,一般不會滿足於現狀。因為綜合因素下產生的對比,從而萌生了自卑感,而為了超越這種自卑情緒,就需要為自身營造一種「優越感」的形式,進而達到最終的心理平衡。
以上的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補償機制,同時這也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防禦機制。可是,這種補償機制,因為個體因素的不同,也會出現適當補償與過度補償的差別。
適當補償
當一個人因為先天因素就失去了雙腿的情況下,肯定因為先天的不足,對比正常人的情況下,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結;
可是,在適當補償的機制下,儘管失去了雙腿不能行走,但是依靠積極的自我激勵與學習,僅使用雙手一樣能創造出勝過正常人的價值。
過度補償
我們知道,人與人在同一件事物上的理解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
過度補償的人們,往往只盯著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進行對比,從而自卑情緒越來越重,以至於個體無法正視自我,最終只能選擇言語或行為上過度的貶低別人來補償自我的自卑情緒。
自己只有找到自卑的根源,才能找到化解自卑的出路
一、自我生理缺陷
根源:
每個人在社會人際交往中,對「第一印象」都是十分看重的,而這種印象的直接來源就在於每個人的外表。就生理缺陷來講,其中包含了「長相、身高、體型、疤痕、體味等」。
因為生理缺陷而產生的負面評價,是可以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是一句含糊其辭的話語就能體會得到的,而這種因為生理缺陷得到的負面評價,對個體而言就會引發過度的自我關注,最終因為缺陷而產生自卑。
出路:
面對生理缺陷,一味的陷入自卑情緒當中,有效地出路則是「自我認可與自我接納」。如何理解這兩個「自我」呢?
生理上的缺陷,這是一個既定事實,在通過後天自身努力或者醫學努力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就需要認定並接受這個事實。
而認定的過程,就是自我認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自我暗示,這是一個事實,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就需要坦然的面對;
而接受的過程,就是在認定的基礎上,要看到自身的閃光點,例如雖然長相平平,但是歌聲嘹亮,能唱出動聽的歌曲,這樣的思維過程即是接受的過程;
二、自我定位上的缺失
根源:
自我定位上的缺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自卑產生路徑。簡單地去講,我們自幼的興趣愛好培養,就屬於自我定位的一種;高考前的文理分班,也屬於自我定位;畢業後的工作選擇,更屬於自我定位。
這種定位上的缺失,對每個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原因也非常簡單,對於未知並陌生的事物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新手」。即便在長輩或老師的建議下,都會產生客觀性的偏差,而這種偏差在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時,都會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習專業與工作性質上的偏差。
我們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雖然有先天上的因素,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三觀在不停的成長,以至於在日趨成熟的時候,突然發現目前的工作性質與原來的專業完全不匹配,甚至會陷入對以前學習過程的懊惱之中。
出路:
面對自我定位上的缺失而帶來的自卑情緒,最好的出路就在於認識到自我的現狀。例如,大學學習的是土木工程專業,當前工作領域屬於新媒體行業。儘管存在前後互不匹配的情況,但是要捫心自問對於目前的工作,是否能得到新知識與新技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發散思考,因為一切都是以發展的角度向前看,正所謂興趣愛好與工作性質是完全不衝突的兩個平行線。
三、自我挫敗的經歷
根源:
挫敗經歷,在心理上對個人的影響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自尊上的打擊」。不得不去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每個人的自尊心都是非常強烈的,誰也不希望在成長的道路上屢屢挫敗,正所謂每次挫敗的背後,都是一次自我成長,那麼成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不是再一次挫敗。
出路: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次次挫敗對自尊的傷害程度,對每個個體的接受能力雖然不同,但是對於能在挫敗後可以總結經驗教訓的人們,反而是一件成長上的好事。
因為在自卑情結的形成後,補償機制的介入,可以將我們的自卑情緒通過適當補償而達到心理平衡。而這裡能否達到平衡的關鍵就在於補償機制是否運用的得當或過度。
四、社會環境因素對自我的消極影響
根源:
面對一件工作,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著不同的分工,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分工不同,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當他人在完成分內工作的情況下,對自身工作效率上的指指點點,不僅不利於順利的完成當前工作,更會在心理上產生負面消極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的出現,在次數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就會對自身心理上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最終形成了消極影響,會認為也許就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才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進程。
出路:
聽說過羅森塔爾效應的人們應當知道,自我暗示的效果在預期事件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前景與效果。
雖然羅森塔爾是在學校中隨機挑選的一些學生,可是在積極心理暗示的情況下,學校、老師都會下意識的做出積極回應來幫助這些學生,在最終的考試評比中,這些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回應了外部環境的幫助。
可見,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積極地回應與暗示,對自卑情緒有著非常大的正效應;反之,消極的影響與暗示也會為我們自卑情緒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
所以,面對社會環境因素不斷變換的時候,就需要自身多以自我暗示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被他人影響才是保證高效率的前提。
結語
面對自卑,要善於發現產生自我自卑心理的原因是什麼,從而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的防禦機制來達到心理平衡。就像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的:人們面對自卑時的潛能與創造力,之所以能迸發出來,是因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對自卑感的補償與超越。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