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因自己某方面不如人,而感到自卑?你是否曾因別人擁有自己特別想要卻未能得到的東西,而心生嫉妒?沒關係,這很正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卑,甚至嫉妒感。因為,我們總能發現自己身上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有自卑感並不是壞事,因為我們「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基於自卑感而發展起來的。」但是,也並非所有的自卑感都會讓我們贏得進步,它也有可能將我們指向失敗。而這中最關鍵的是,為了克服自卑,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
不同的目標把我們指引向了不同的道路,決定了我們是戰勝自卑,贏得更廣闊的人生;還是陷入越來越深的自卑感,走向愈加掙扎的泥潭。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中。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奠基之作。作為家中的第三子,他深知出生順位給一個孩子帶來的影響;而幼年時期的佝僂病和險些讓他喪命的肺炎,更是給阿德勒的童年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他比常人對自卑有更深刻的體悟和思考。或許正是這份對自卑的體悟和思考,讓他尋到了超越自卑的鑰匙,最終不但獲得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還成為了與弗洛伊德齊名的精神病學家,並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派。
作為阿德勒最負盛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不但分析了自卑感在什麼情況下,會給人們造成的不同影響;還深入剖析了面對自卑處境,不同的信念是如何產生;以及超越自卑的方法。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由此可見,自卑對人的影響並非都是消極的,因為正是我們發現了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激發了想要變「更好」的願望,才促使我們不斷進取。正如人類不如馬跑得快,就慢慢發明了汽車;遺憾自己不能像鳥一樣在空中飛,逐漸研究出了飛機。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卑感是我們趨於「理想中的我」的推動力。
但是,阿德勒同時在也書中指出:自卑感也是導致一系列問題的源頭,問題兒童、神經官能症者,甚至罪犯,都是內心有著深深自卑感的人。
這又怎麼理解呢?這是因為決定我們會走上什麼樣的道路,成為什麼樣的人,最重要的不是我們遭遇了什麼,產生怎樣的心理落差;而是面對這份境遇和心理落差帶來的自卑感,我們產生了怎樣的信念。這份信念,讓我們採取了不同的行動,獲得不一樣的結果。
自卑感會帶來壓力,為克服這種壓力,個體會產生爭取優越感的補償行為。但如果個體認為腳踏實地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又亟需擺脫這份自卑感帶來的壓力時,他可能會力圖說服甚至強迫自己憑空產生優越感。
如果感到軟弱,他們就會創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覺強壯的情景,不是鍛鍊自己變得強壯起來或更有能力,相反,他們選擇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雷
比如有個患了廣場恐懼症的年輕人,他大學畢業很多年了,但始終不願參加工作,甚至不願去人員密集的地方。可在家中,他又表現得很強勢,經常和父母對抗,並表示自己今天的狀態完全是因為父母從小對自己太忽視的結果(他還有個弟弟)。
根據阿德勒的原理來剖析,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個年輕人缺乏在外界環境中處理複雜工作和人際關係的能力,產生迴避心理,但因無法承受這份心理壓力,逃避自身的責任,並在家中營造出一種「我不會再聽任何人的,你們都虧欠了我」的氛圍,以此確認自己的重要,彌補自己在外界能力不足的自卑感。
而這類群體有一顯著的特點是,都比較缺乏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對自我過度關注,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興趣。所以,當遭遇到令自己感到自卑的情境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如何通過提升自我,創造價值來戰勝自卑;而是如何不被人發現自己的這份自卑,怎樣才能繼續保全自己的優越地位,比如通過故意搗蛋引起關注,使用暴力壓制他人,利用情緒控制他人等等。而當出現問題時,他們總是試圖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並把責任全都歸咎到他人身上,自己則是「無辜」的。
我們都在追求,達到一個能讓我們感到強壯優越圓滿的目標。這一主題貫穿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從卑微到優越,從失敗到勝利,從低位到高位的奮鬥。它始於幼年,並將一直持續到生命的最後。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雷
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的優越目標,但這最終導向成功還是失敗,關鍵在於我們的目標中是否匹配了高度的社會興趣。比如是否善於和他人的合作,是否關心他人的利益,是否擁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信念。
那為什麼,包含了社會興趣的目標,才能更好地指引我們超越自卑,走向成功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處理好以下三大關係:
1.和工作的關係
2.和社會(他人)的關係
3.和伴侶的關係
而之所以需要處理好三大關係,是由我們生活在這個宇宙中的特定地位決定的。首先,我們必須在身處的環境帶來的限制和可能性中謀求發展;其次,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同類之中,必須學會調整適應;第三,世上存在兩種性別,我們種群的未來依靠與良好的兩性關係。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雷
所以,我們需要合作,需要懂得為他人著想、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是由我們的生存需求決定的,即為他人,也是為自己。
並且,阿德勒也在書中指出,人的社會性,或者說人類「關注他人,謀求合作」的特性,是天性,是從祖先那裡繼承而來,但在和後天環境的互動中,有些人的合作意識和社會性被泯滅了。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人的合作意識和社會性泯滅了呢?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越目標,但面對相同的處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而這背後透露的是一個人的信念,如我是被喜歡的,還是不被喜歡的;我是可以獲得支持的,還是無法獲得支持的;我是可以做到的,還是不能做到的,等等。
而這信念的產生,往往源自個體童年的成長經歷。
性格的發展沒有一定之因,但是孩子們能夠利用個人的經驗達到自己的目標,並將它們轉化為世界觀的成因。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雷
家人和孩子最初的互動模式,為孩子打下了世界觀形成的基礎萌芽。如一個需求經常得到及時反饋的孩子,一個經常能和父母親密互動的孩子,他得到的經驗可能就是「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可以獲得支持的」;而一個需求經常被忽視,很少能有機會和父母親密接觸的孩子,他獲得的經驗可能就是「這個世界沒有人喜歡我」「我需要竭力引起別人的關注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他人不可信,我必須要多為自己著想」等等。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忽視,他很有可能因「無從得知愛與合作為何物」,導致「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無友善可言,而且還會一直這樣冷漠無情下去。」
當然,被家庭過度關注和滿足的孩子,也會出現問題。因為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獲得想要的一切,他們也同樣不懂「合作」為何物,並且由於一直是家庭的中心,導致他們的關注點和興趣只在自己身上,從而「沒能理解合作的用處與必要性」。
阿德勒把這類孩子稱為「被寵壞的孩子」,指出「當他們無法再輕易找到一直以來所習慣的關懷與縱容時,便會覺得遭到了背叛,認為整個社會都在與自己為敵,於是開始試圖報復他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發現,問題兒童以及青春期出現較大問題的孩子,甚至很多不願參加工作的成年人,大多出自於這兩類家庭,被忽視或被溺愛。因為從小根植的信念,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要麼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而早早放棄,退縮回自己的舒適圈;要麼覺得「世界與我為敵」,而抗爭到底。
那麼,如果自卑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源自個體的信念,假使一個人的信念已是悲觀消極的,又該怎麼做?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它是由從小根植的信念逐漸塑造演化而成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動搖。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改變信念的話,就有改變一個人性格的可能。而最關鍵的一步,是要讓其「認識到性格形成時發生的錯誤,才能改變性格」。
那又要如何讓一個人去發現,自己的錯誤信念是如何產生的呢?
早期記憶,透露著個體最初的價值觀
大部分人都會在最初記憶中袒露出他們的人生目標,與其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對於環境的觀點。個體接受到的印象數不勝數,人們只會從中挑選出自認為與個人問題有關的來納入。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雷
這也就是說,我們的記憶是有篩選和加工功能的,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我們的表述方式和所表達的內容,透露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會揭露出我們的價值觀。
比如書中談到有個姑娘最早期的記憶是「在妹妹夠年齡之前,自己一直不能去上學」,這透露出的信息是,她覺得自己的發展受到了別人的阻礙,因為自己年長,而不得不對年幼的妹妹讓路,遭到了家人的忽視。阿德勒在書中闡述道:因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在今後的人生中,她很有可能會變得善妒,面對比自己年輕的女性時,容易自卑。
但是不是比她年輕的女子就一定會獲得比她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呢?其實未必,但人一旦堅定這樣的信念,就不會不自覺地在記憶庫裡尋找類似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就像阿德勒說的那樣「一個人的記憶,永遠不會與他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馳。如果某個人的優越目標要求他產生,其他人總是在羞辱我的感受,他就會選擇保留曾經感到羞辱的記憶。他們會去挖掘事例,證明自己的正確,對一切相反的證據視而不見。」
我們相信什麼,就會看見什麼。
把興趣引向他人,會幫你贏來對自卑的超越
在通過對記憶的回溯,了解到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個體對他人的關注,阻礙了他對合作的興趣和意識,幫助他重新解讀當年的境遇,引導個體將關注點從自己身上擴展至他人身上,增強社會興趣,十分重要。
我們生命中的所有問題都只有在對他人感興趣的基礎上才可能得到解決。因為每一項人生使命都不得不在人類社會的框架裡,通過謀求人類幸福來實現。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雷
而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用更積極的行為來補償自卑心理,突破對自我的設限,最終實現對自卑的超越。
後記:
如果覺得本文信息量太大,那麼你只要記住以下三點就可以了
1.恰當的自卑感是人生前進的動力
2.同樣的境遇,不同的信念,產生不同結果
3.多關注他人,重視合作的重要性,加強與社會的連結,有助於你實現對自卑的超越。
最後,祝願每一個看到本文的人,都能更好地了解自我,超越自卑,贏得更廣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