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結:無所適從的悲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提起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經常在刑偵劇裡看到的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讀心術來找出罪犯的情景。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在很多人看來,心理學是一門有著神秘力量的學問,其實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醫學是關注生命的學問,而心理學就是一門關注靈魂的學問。
這本由阿德勒寫作的心理學經典名著《自卑與超越》沒有難以理解的艱澀名詞,不像弗洛伊德一樣令人望而卻步,他在整本書中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帶給我們對於生命的思考:「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他告訴我們:「生命遭遇的最大的困難,以及造成他人最大傷害的,是那些對人類沒有興趣的個體,而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了人類所有的失敗。」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我們終日忙碌,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當我們停下來時,或許可以從阿德勒的文字中找到答案。
阿德勒說,生活本身必須是有意義的,生活的意義由生命的聯繫建立起來,我們生存於這個世界,必須與社會建立起聯繫。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謀求一份職業,使我們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中獲得支持自己發展的一部分,並且要在我們的同類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在集體中得到歸宿。其次就是,我們在生存和發展中,如何調節我們的情緒,以緩解不經意間遭遇的社會矛盾,使我們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
對於個體心理學而言,我們遇到的問題都是個體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人需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面臨上述問題,阿德勒指出,如果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受到限制,就會對生存下去這件事情感到困擾,進而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可以得知受到此類問題困擾的人多是有著社交障礙的人和抑鬱症患者,一部分罪犯以及問題少年。這是因為他們遭受的挫折太多,而產生了一定意義上的自卑,所以在自卑心理的影響下,他的活動範圍越來越狹隘,對他人也不感興趣,漠不關心周遭事物,最後進行自我封閉。
阿德勒指出早期記憶中對原生家庭的負面印象是導致自卑情結產生的誘因,也就是說父母的做法正確與否影響著孩子的心靈。此外,有自卑情結的人,他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也能看的出來,在愛情和婚姻中,性是重要的一環,性是一種驅力,一種本能,但是愛情和婚姻並不僅僅是滿足性這種驅力的。婚姻制度是一種協作的制度,也就是說要兩個人親密無間的配合,而具有自卑情結的人無法滿足這種配合。
所以阿德勒在第一章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答案: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而作為團體的一份子,便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生活的意義,而不是只為生存而生存著,對於別人不感興趣的人,對自己也往往不感興趣。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有優越感和自卑感,所以在自卑感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在心理學上,自卑情結的定義是: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由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憤怒,道歉,自怨自艾,眼淚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情結總會造成緊張,所以就要找到宣洩的出口轉嫁自卑感,轉嫁自卑感的人通常都會做出相應追求優越感的補償動作。
比如一個教師,他的社會存在感不高,現代社會的老師更是參差不齊,他為自己的薪水和社會地位感到自卑,但同時他也把自己的職業作為追求優越感的工具。這是因為,他可能是在統治知識較他低下的學生,在與學生們相處時,教師才感到安全,而只有一少部分教師以培養優秀人才為目的,出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去平等的對待他的學生。
阿德勒指出為了轉嫁自卑而追求優越感的行為是有害的,因為追求優越感無疑是對自己存在的自卑情結的一種逃避,在自己可以感到安全的世界裡保持優越,不僅會限制了他的視野,還會讓他不能順利地順應外界的變化,一旦情況出乎他的意料,難免會導致心理問題的誘發。
超越:徵服自卑的力量
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超越感,但並不是沒有辦法解決。只是自卑情結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要進行超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阿德勒特別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戰勝自卑的重要性,毫無疑問,最關鍵的是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原生家庭和孩子周遭的社會環境幾乎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優秀的父母、老師、朋友對於孩子三觀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讓孩子進行合作訓練,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鼓勵他們,讓他們擁有成就感,那麼孩子就不會輕易產生自卑感。
而對於受自卑情結困擾的成年人來說,阿德勒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讓自己的行動有著明確的目的,有著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自己的理想。
為了理想的實現,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專注,因為每當我們想注意一件事物的時候,就會渴望排除所有的幹擾。按照阿德勒的話來說,就是指靈魂所牽涉的注意而言,它指的是在我們和特定事實之間搭起橋梁的意願態度,它是基於我們的需要而生。而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就會對世界感到無趣,只是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寂寞生存,人生將是一片黑暗。
有了自己的感興趣的事物和理想,我們就會被理想鼓舞,為實現理想去奮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逐漸取得成好的績,慢慢地我們就能戰勝自卑,超越自己。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信條之一是所有的心理現象都可以當做特定目標所做的準備,這個準備,無疑就是我們的願望。即使是有自卑情結的人,內心也一定有著自己的願望,不過他們因為自卑情結的影響而壓抑在內心深處,他們需要做的就是付諸現實,採取正確的行動。
其次,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是基於合作關係,而離開合作,我們幾乎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於我們在生活當中受到群體生存的邏輯支配,所以我們就必須去評估我們周遭的人,而是否有著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評估我們是否自卑的標準。
人格,靈魂,生命的科學
由於人類心理的發展不是直線的,所以在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簡單的對人格進行劃分,分為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特別要注意的是悲觀主義者,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自卑感強烈的人幾乎都是悲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很容易喪失勇氣,由於他們受不安全感的折磨,極少參加社會合作,從而社會責任感較低。
按照攻擊型和防禦型的人格劃分,攻擊型的人如果也是悲觀主義者,那麼他就會表現出比一般人更殘暴的特性,往往自我價值感膨脹,對弱者進行蔑視和操縱,自以為是徵服者,來維持自己的優越感,卻帶給了他人無盡的痛苦,所謂「他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就是如此。
擁有自卑情結的人,情緒更加傾向負面性,往往更容易對他人和事物感到厭煩,憤怒,悲傷,恐懼,尤其是有著遺傳缺陷和器官障礙的人,他會覺得自己天生比別人低一等,不僅是自己的行動受到限制,在人格的發展上也漸漸狹隘。所以對待殘疾人士,我們都會保持尊重,而優秀的殘疾人士是戰勝自卑,超越自己的強者,更容易受到我們的支持和讚揚。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唯有直接和生活發生關係的科學,才稱的上是真正的科學」。也就是說直接與生命有關係的科學,實踐和理論是相輔相成的。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試圖將生命看作整體,並將每一反應、每一活動當做是個體對生活態度的一個顯明部分。
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需要藉助知識的力量來修正我們的態度。
我們的人格具備統一性,行為和心靈的統一將直接影響我們的人格。但凡具有獨立意識,可以在重大問題上做出自主選擇的人,他的人格越統一,追求優越感的行為越符合我們認可的價值。因為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長期的低下和屈從,被輕視和被蔑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會喚醒人攀登高一級目標的願望,以獲得補償和臻於完美。
野心的具備並不是一件壞事,個體心理學證明,在一定條件下,具備野心的孩子或者成年人對於自卑感的超越就越容易,正確的感知使得他可以緩和自我中的矛盾。但這種野心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秩序來束縛,錯誤的引導將會導致極端自負,一旦在生活中的積極方面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他就會轉向生活中的消極方面。
如果從人的潛意識來看,夢境和文化的影響,以及陰性或陽性的基質對每個人的影響也不同,潛意識的發現對心靈有著啟示的作用,彌補了幻覺的損失,為我們開啟了一個無限認知的新領域。
自卑感的形成與超越的過程都是漫長的。正確的引導,並進行合作的訓練和專注力的培養,以服務社會來實現自我價值,提高社會責任感,並樹立積極的理想是超越自卑的正確途徑。過程無疑是曲折的,但是我們可以在新的經驗領域中得到補償,來聯結自己內在的個體,以實現自己的價值。
未來的發展誰也無法預料,我們唯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來完善自己,並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反思與肯定自己,終會超越自己,因為人本身就意味著無限可能。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臺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