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優質listing,經濟使用FBA,與大賣互動暢聊如何提升單量。
2017-08-15 11:03
市場變化瞬息萬變,單憑自身認知為店鋪做決斷,難免不夠精準和全面。那些日賺鬥金的亞馬遜大賣家早已洞悉這點,他們依託數據為店鋪做分析、開發新品、找精準關鍵詞……
想成為大賣家,擁有數據分析的能力必不可少,小編今日整理了數據分析的重要方法,分享給大家。
1、數據叫法解讀
Sessions: 24小時內,一個IP訪問某頁面。無論訪問幾次都只算一次,簡稱UV。
Session Percentage: 某特定SKU至少一個頁面的訪問量相比所有產品訪問總量的百分比。
Page views: 一定時間內,一個IP訪問頁面的次數,無論多少都會計入,簡稱PV。
Page Views Percentage: 某個特定SKU接收到的頁面瀏覽量相比於所有產品的頁面瀏覽量的百分比。
Buy Box Percentage: 購物車的曝光率。可查看是否被跟賣,如被跟賣,百分數會比較低。
Units Ordered: 銷量。跟訂單數有區別,一個訂單可以賣一個sku的多個產品。
Units Session Percentage: 訂購數量與訪問量之比,也就是ASIN的銷量轉化率。
Average Sales Per Order Item: 平均每個訂單金額,就是客單價。
Average units per Order Item: 平均每個訂單商品銷量數,可評判買家是喜歡一個訂單買多個,還是喜歡互補產品一起購買,如發現數值較高,可找出訂單分析,是設置promotion促進購買,還是另外上架新產品,同樣的產品幾個為一套出售,還是捆綁互補產品一起賣。
Average Selling Price:單個商品均價。
Order Item Session Percentage:訂單轉化率。用於評判該帳號所有listing的整體轉化率。
Average Offer count:平均在售商品數。
2、細分分析能幹嘛?
像「總和」、「平均」類的統計數據會丟失很多重要信息。比如上月平均訂單金額200元/單,本月也是200元/單,數字沒有變化,可是實際可能上月500單都是100~300元,而這個月500單則可能有買家訂單變少,有些買家訂單較大,因為數據平均,所以結果一樣。可實際客戶購買習慣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
另外,在新品listing進行CPC推廣一段時間後,亞馬遜後臺的business report下載的PV數據就包含了付費PV和自然搜索關鍵詞來的PV。
為評判這個listing的健康度,我們可下載兩個報告:業績報告中的sales and traffic by ASIN 和 CPC中的 Performance by SKU,然後整合在一起,監控最近一段時間的自然流量和付費流量變化,並以此做一些相應的動作,在保證cpc瀏覽量增長的同時,也要促進自然流量的增加。
3、對比分析的作用
淡旺季的定價測試,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出來。賣家可從淡旺季各挑一個月進行測試,每個測試周期是一周,查看淡旺季月份下的各個價格的銷量變動情況,然後再根據利潤和價格的關係分別找出在淡旺季下合適的價格。
還有一點,結合CPC中對應的關鍵詞點擊率和訂單轉化率進行排序對比,可以篩選出有效果的關鍵詞來跑CPC。
4、分拆分析很重要
只看數據的話,賣家找原因很難,但如果通過數據去拆分問題,就可以一步步找到銷量、流量等變化的根本原因。
比如我們要找listing轉化率下降的原因,因為轉化率=units order/session數,所以轉化率下降的原因很可能是「訂單量下降」,「流量上升」,或者兩者都是。照這個思路,我們需要分析流量上升+訂單量升幅不明顯的原因。
拆解流量構成,大致可拆成:站內流量+站外流量。再看具體是哪部分的流量發生了變化,接下來再找原因。假如是站內流量上升,那就可以再進一步分析是CPC廣告流量部分上升,還是關鍵詞自然搜索流量上升,如果是CPC廣告流量,是無效關鍵詞流量點擊上升,還是其他詞帶來的流量上升。
如果最後發現是原來的有效關鍵詞的流量上升,那麼繼續尋找原因,是淡季旺季還是其他問題?同時,流量上漲銷量卻沒有對應增加,要分析哪裡沒做好,研究怎樣讓listing頁面更有吸引力。
訂單量下降的分拆,可以從listing的差評,價格等細節加以分析,也能從市場淡旺季的大環境加以分析。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