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打造200條示範背街小巷,在城六區和城市副中心創建一批文明街巷。
繼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整治1000個左右村莊的人居環境,並廣泛開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創建活動。
朝陽區東四環外的八南河邊路,東至十裡堡路,西到退水渠,周邊居民2100餘戶,道路擔負著居民日常穿行、休閒散步的重要功能。
今年下半年,道路一改往日路側停滿車輛、人車混行的狀況,清理了車輛、改造道路、栽上櫻花、桃花等樹種。曾經混亂的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
2019年,與八南河邊路一樣,許多背街小巷得到了整治提升,變得環境宜居、出行便利。
八南河邊路開啟「美顏」模式 沿河建觀景臺
東四環外的八裡莊南裡河邊路,道路一側的護欄上畫著綻放的桃花。
逢花開的季節,這裡路邊栽種的桃花與櫻花,已成為周圍居民的打卡地。於是桃花的元素,也成為這條路的主題。
八南河邊路的西側起點,一塊大石頭上寫著「六裡河畔」,東側終點則由假山作為景觀,將道路分成左轉與右轉方向。人行步道、自行車道、機動車道分別規劃在道路中。
400多米長的八南河邊路,平均寬度5米。道路南側緊鄰二道溝河,北側是八裡莊南裡小區。
這是一個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有居民2100餘戶。因此,八南河邊路擔負著周邊居民日常穿行、休閒散步的重要功能。
「以前這條路停的都是車,道路變得很窄,出來進去的都要跟車搶路。」八裡莊南裡小區一名居民表示,改觀在今年開始出現,先是違停在道路的車輛被清理,進而施劃了紅色的自行車道,重新鋪設了人行步道。「道路也從以往的雙向車道,變成了單行路。現在各走各的路,安全多了。」
除了出行安全的變化,道路兩側的景色也開啟了「美顏」模式。
新建圍牆、大門更換及新建、橋體修復、觀景平臺修復……一系列改造提升之外,在道路東口與十裡堡路交會的人流密集處,一處1500餘平方米的口袋公園修建而成,為往來行人提供休憩場所。改造後的濱河觀景臺,也為居民在河邊遊玩提供了新看點。
與道路整治相對應的,是對周邊老舊小區進行維護改造。朝陽區六裡屯街道辦事處城建科科長秦新兵表示,通過硬體設施改造,有效提升了街巷風貌。「不僅讓居民感受到了背街小巷的變化,也感受到小區內部的環境變化,讓小區內外的環境都變得宜居。」
秦新兵介紹,環境提升後,社區還利用牆體建設文化牆,採用居民喜歡看、看得懂的漫畫、格言、寓言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政策法規、道德文化等知識生動活潑地展現在居民面前。一名居民表示,河邊的這條路見證了二道溝河的變化、見證了城市的變遷。「道路從原來的破舊小路,變成了精品背街小巷。」
三裡河北二巷 人車不再混行 出行更加安全
西二環的三裡河北二巷,道路一側施劃著停車位,車輛整齊地停放於此。道路另一側,一米高的圍欄內,人行步道伴著道路向前延伸。
82歲的李延英家住三裡河一區,出行曾是讓她最為頭疼的事情。過去,小區外道路中,人行道被佔的情況比較嚴重,汽車亂停亂放常壓著人行道停車。「我們老人走路都沒有人行道,只能和路上的汽車擠,安全沒有保障。有車來的時候,自己就只能側著身子,車輛與自己擦肩而過。」
巷子一側,則是一所幼兒園,每到早晚接送時間,便出現人車混行的情況。幼兒園一名負責人表示,來接送孩子的家長多是爺爺奶奶,本身歲數都比較大,又帶著孩子,在幼兒園門口這種車多人多的地方經常需要和車搶道走,「尤其是孩子上下學的時候,特別危險。所以我們對園區門口的行人安全一直比較關注。」
國家發改委物業三裡河一區項目部項目經理薛曉輝經常接到居民的投訴,幾乎每天都要應對因為人車混行而出現的擁堵、亂鳴笛等情況。「經常需要有物業的人員在這兒進行疏導。」
在今年上半年,長約一公裡的三裡河北橫街、北一巷、北二巷、北三巷的情況出現了改觀。
月壇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陳昭表示,根據道路的實際情況,與周邊居民反映的問題,開始為這條背街小巷進行「大手術」。
路上分出了專門的人行道,並加裝了隔離欄,汽車不能再佔人行步道。並對人行步道進行加寬,從只能一人通行的寬度再增加60釐米,保證居民的出行便利與安全。
路旁幼兒園一位家長表示,街道著手解決這裡的人車混行情況,家長們受益很大,大家都很贊成。「現在幼兒園門前的道路,包括延伸到居民小區裡的道路,都進行了人行道的重新規劃,大家都感受到了整治過後的便利。」
改變了道路通行問題後,依據居民反映的問題,道路還增加了路燈。並在一塊三角地中,增設了座椅,方便居民休息。「以前這裡被收廢品的佔據著,整治提升後,變成了一個休閒區,老年人在這兒可以曬曬太陽聊聊天。」
上營村 人臉識別進村 提供幫扶崗位
通州區永順鎮上營村,村民都已搬入樓房。上營新村小區大門處,面部識別系統安裝在鐵門一側高約1.5米的柵欄牆上,地面上一個紅線劃出的區域內寫著人臉識別區字樣,上方有一個攝像頭。
不久前,小區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從此居民進入小區不再需要用鑰匙,只要站在人臉識別區內,抬起頭將臉湊上去看著攝像頭,鐵門就自動打開,前後不到3秒鐘。
「買菜回來了拉著小車走著,到這兒自己一掃臉就開了。」上營村村民牛福來表示,新系統安裝提升了居民出入的便利性,「一抬頭咱就進門了,刷臉就這麼靈。」
該小區物業管理人員王福生表示,以往小區內貼小廣告的情況防不勝防,新系統安裝後小區安全方面提高很多,貼小廣告的現象也杜絕了,居民生活的環境得到了改善。
進了小區的門,「首都文明村」的牌匾,就懸掛在上營村中。如今,這裡更像一個城市社區,環境乾淨整潔,休閒娛樂區、林蔭步道都吸引著許多村民樂享其中。
在上營村,提供物業保潔服務的則是來自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牌樓溝門村的11名村民。通過勞務輸出的形式,他們在上營村成為服務員、保潔員。上營村黨支部副書記曹海紅表示,作為對口幫扶對象,專門為他們提供了工作崗位和免費吃住,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儘早脫貧。
整治應重細節 尚缺配套設施
整治提升背街小巷使得許多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宜居,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同樣在採訪中,也有居民提出了新的期盼,希望在整治後能夠更好提升背街小巷的細節。
有居民表示,在背街小巷整治中,可以增加綠化面積,並整理凌亂電線消除安全隱患,同時修補下水井蓋避免行人磕碰,增加人行道隔離,避免汽車佔用人行道停車。
也有居民表示,部分已經整治的背街小巷中缺少公共服務設施,比如座椅、欄杆、路燈等物品。可以在街心小公園、街道旁的樹池處增加座椅,方便路人休息。同時,可以利用部分空間增加休閒設施。「讓整治後背街小巷能夠提升品質,不僅僅滿足居民出行的需求,在秩序好起來的同時,也讓它美起來,讓居民不需要走太遠就能找到休閒、聊天的場所。」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喜斌 文並攝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