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夏州廣河縣燕之屋扶貧工廠工人馬克麥:挑起幸福的擔子奔小康
●講述時間: 8月2日 ●講述地點: 廣河縣阿力麻土鄉馬克麥家裡 ●講述人近況: 馬克麥,31歲,東鄉族,廣河縣燕之屋扶貧工廠工人、檢驗員、車間民族進步先進員工。月收入4000多元。 我去年9月8日去廈門扶貧車間燕之屋工廠,以前在家裡幹農活、家務。現在早上6點起床,做早飯。走路15分鐘到工廠,很近。早上出來,尕娃們都還在睡。60歲的婆婆,負責照料4個尕娃的起居,帶他們去上學,中午負責做飯和接他們回來吃飯,下午繼續送和接,如果我加班遲點,婆婆還要做晚飯。婆婆很辛苦。我每月拿零花錢給她,她都不要,還把村裡分紅屬於她那份錢給我。 家裡我是管錢的。
-
【省媒看臨夏】臨夏:扶貧工廠裡的「上班族」
來扶貧工廠上班之前,陶秀秀經營著一間縫紉鋪,改改褲腳、縫縫補補,一個月下來掙不了多少錢,還因家中瑣事三天兩頭的關門。去年9月,陶秀秀聽說家門口有了扶貧工廠,因為有縫紉基礎便果斷報了名,成了一名在家門口掙錢的「上班族」。「只要完成任務,一個月下來能掙3000多塊錢,還能顧上家,真是個好事兒呀。」陶秀秀滿臉洋溢著輕鬆的笑容。
-
中外記者脫貧攻堅新聞發布與主題採訪甘肅行之臨夏州凱琳鞋業有限...
13日上午,中外記者來到臨夏州凱琳鞋業有限公司,實地採訪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協作、勞務協作、消費扶貧情況。 2019年8月,在廈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的引進下,凱琳鞋業有限公司扶貧工廠在臨夏市註冊成立。
-
民族團結一家親丨文山農行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宣傳教育促團結,共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全力呈現新時代文山州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進一步營造創建濃厚氛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據文山少數民族自治州情,在各個網點設有壯語、苗語、瑤語、越語、英語不同語言服務的民族團結示範崗,方便了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為客戶帶來了更加貼心、優質的服務,著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厚社會氛圍。
-
小車間大作為 淮濱就業扶貧車間助力群眾奔小康
據了解,該公司秉持「解決一份就業,培養一個工人,穩定一份收入,脫貧一個家庭」的「四個一」扶貧工作理念,堅定產業扶貧道路,積極落實幫扶責任,把產業的總部、研發及組裝環節放在產業集聚區,把勞動密集的加工環節放在農民家門口的扶貧車間。2019年11月,國機集團幫扶建設的第四扶貧車間——淮濱縣麻西村扶貧車間投產運行。
-
【醉美海東】扶貧「小車間」託起山村致富夢
作為家庭主要勞力的她每個月在扶貧車間有2000多的收入,加之夏季依靠本村旅遊業的收入和種地的收入,現在的她不僅脫了貧,更對未來充滿希望。 為使縫紉技能真正轉化為勞動收入,多傑冉丹因地制宜將村黨員活動室改造成一個服裝加工車間,並積極與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進行洽談。自此,「公司+小車間」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學到的縫紉手藝。
-
北投環保水務集團:精準扶貧奏響民族團結樂章
2015年以來,北投環保水務集團作為宏偉村的後援單位,攜手北投集團總部、廣西新發展交通集團,成立駐村工作隊,發揮國企資金、技術等優勢資源,團結全村群眾,凝聚智慧和力量,帶領宏偉村逐步過上了脫貧致富路,奏響了一曲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樂章。
-
「山海協作」守望相助 廈門精準幫扶臨夏州壯大扶貧產業
記者近日跟隨廈門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媒體團到臨夏實地採訪發現,按照「臨夏所需、廈門所能、協作見效」的原則,廈門精準引進、建設了一批扶貧車間、工廠和園區紮根臨夏,讓當地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同時,也助推臨夏扶貧產業持續發展壯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江西萬安:小小扶貧車間 點「亮」脫貧路
萬安縣芙蓉鎮毅榮扶貧車間一片繁忙高陂鎮高陂村扶貧車間,貧困戶專心工作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吳國斌攝影報導:東風拂過,春回南國,江西萬安縣潞田鎮雨過初晴3月19日,潞田鎮恆利鞋廠扶貧車間裡幾十位工人戴著口罩,緊張而有序地忙著生產。 「這裡訂單充足,每個月都有活幹,一個月下來有2000多塊錢,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挺好的。」下石村貧困戶蘇碧華已在這個扶貧車間務工兩年了,感受很深。 脫貧攻堅戰,就業是關鍵。2020年春節,因突發疫情,很多貧困戶外出務工受阻,存在返貧風險。
-
廣西東蘭:「扶貧子母車間」讓移民享受市民生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走進位於東蘭縣三石鎮陸軒新村,一排排整潔靚麗的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樓房讓人眼前一亮。為了貧困戶能有工作、防止返貧,近年來,該縣積極引進外資,並利用對口幫扶的契機,探索出了「扶貧子母車間」體系,通過讓原材料多跑路,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方式,增加經濟收入。從深圳引來企業,從粵港澳大灣區接訂單,原材料運到東蘭的扶貧大車間,先完成機器部分工序,再把半成品運到東蘭13個鄉鎮149個村的小車間完成手工部分。
-
方大富凰扶貧車間點亮困難群眾致富夢想
同時,創新扶貧機制,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脫貧轉化,有力促進了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步伐。方大集團累計投資5.5億元,落地實施產業幫扶項目27個,盤活運行扶貧車間31個,取得了巨大成效,為東鄉民族實現整體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東北製藥作為方大集團旗下醫藥板塊核心企業,在東鄉縣創建了三個扶貧項目,其中針織項目——方大富凰是就業帶動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一個。
-
四川這家「扶貧車間」 為幫扶幹部量身打造背包,還申請了專利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侯衝)「看到扶貧幹部那麼辛苦,我們專門設計了這款背包。」4月11日,四川省2019年貧困縣摘帽工作現場推進會點位參觀階段,古藺高樂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澤定向與會人員介紹公司新產品。這款背包內有三個夾層,分別標註著「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工具層」。
-
貴州務川:扶貧車間進小區 就近就業增收入
12月11日,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工人在一家製衣生產車間工作。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積極落實就業扶貧車間創建政策,鼓勵、支持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
扶貧車間出魯錦 鄆城老人講述年輕時織布機的故事
(記者 徐德波)10月17日,首屆菏澤扶貧車間產品展銷會在中國(菏澤)林展館盛大開幕,展會上,來自菏澤各縣區的扶貧車間產品受追捧。 扶貧車間織出魯錦,老人重回年輕時光 10月17日下午,在首屆扶貧車間產品展銷會現場,大眾網記者見到了來自鄆城縣南趙樓鎮鄭營村的楊桂芝老人,聽老人講述了扶貧車間織出『魯錦』的故事。
-
扶貧車間孕育「希望之花」
過去一年對30歲的李光林來說有些不平凡——從石漠化嚴重的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有了一連串「沒想到」:第一次邁進大學校門學習,成為一名工人,在扶貧車間裡生產軍用飛機零件。
-
來自漢川恆大包裝「扶貧愛心車間」的故事:給殘疾人一個實現人生...
位於漢川市的湖北恆大包裝有限公司建廠20年來,重視助殘扶貧,先後安置殘疾人員、貧困家庭人員就業586人。目前公司有殘疾員工123名、精準扶貧對象26人。3年前,公司設立扶貧愛心車間,集中安置殘疾人從事插件、打包、搬貨等生產線輔助工作。12月1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這個車間採訪,殘疾員工吐露心聲說,他們在這裡最大的收穫是有了自信心。
-
突出「四個聚焦」促進民族團結 以人社民族傾斜政策助推脫貧攻堅...
一、聚焦宣傳教育,突出民族團結氛圍的營造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隆林各族自治縣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歌圩節慶、文化下鄉等活動為載體,通過懸掛宣傳橫幅、設立宣傳展板、發放宣傳資料、解讀政策難點等形式廣泛深入開展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教育,在人口流動量較大的廣場、政務服務中心等場所設立社保、就業等諮詢點,集中宣傳各項人社政策法律法規
-
廈門、甘肅、寧夏三地探索對口扶貧協作新模式 東西協作更精準更...
從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到2010年6月起廈門對口幫扶甘肅臨夏州,一條跨越千裡的扶貧路讓三地群眾的心走得更近。寧夏泉祥戶外紡織用品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生產戶外用品。這一當地特色資源吸引了耿雪梅來到這裡,建起了皇甫艾扶貧車間,成立了甘肅煌甫謐愛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村民們守著的滿山艾草,就是金山銀山啊!」耿雪梅激動地說。該公司結合技術與市場優勢,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進行經營生產。「村民們割1噸艾草能掙1000元,現在已經嘗到甜頭了。在車間從事家紡加工、艾條生產的員工,每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耿雪梅告訴記者。
-
男子每天在床上「蛙泳」十多個小時,半小時能掙3塊錢|下山之後
牛頂賢趴在床上,用「蛙泳」的姿勢縫製棒球,每做一個能掙3元錢。 在安置點社區扶貧車間,她和丈夫找到了工作——製作棒球。 每縫製一個棒球,廠家回收價1.5元,縣殘聯補貼1.5元,可以掙3塊錢。她算了一下,自己和丈夫加起來,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 工資不算高,但在小縣城裡,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張金蓮心穩了。
-
山西靜樂扶貧:如果你有精神,不要「等靠要」
五六分鐘後,汽車左轉進入大門,前面寬闊的走廊兩邊,一邊是居民樓,一邊是1400平方米的廠房,車間裡,300多名工人手腳並用,熟練地踩在電動縫紉機上製衣,仿佛在與時間賽跑。這是全縣居家辦公的扶貧工作坊。普通人花很少的錢就可以住在樓房裡,只要他們願意工作,家裡就有現成的工作。居民入住後,扶貧工作坊正式啟動,車間裡的大多數工人都是這個社區或附近社區的居民。每年,農村工人除了種土豆幾千元外,沒有收入。有女工說「進工廠工作後,每天掙著一兩百塊錢,買土豆也吃不完啊!」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