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我市出臺職稱新政讓專業人才更有奔頭
本報記者 王永霞 通 訊 員 趙 龍 張婷婷
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人才。職稱作為衡量專業技術人才的標準,但因指標限額,影響了人才的發展。今年,我市突破常規、打破限制,出臺一系列職稱新政,為基層人才職稱評聘開拓了一條新路徑。
不能讓「職業天花板」阻擋了夢想
52歲的李文廣是瓜州縣一中的英語老師,17歲參加工作的他已在教學一線奮戰了35年,可他的職稱依然停留在2009年評上的副高級。
因為單位沒有正高級職稱名額,李文廣的職稱評審之路就此「堵塞」。然而,今年突如其來的喜訊讓李文廣這樣扎紮實實在基層一線工作的業務骨幹,可以根據業績打破常規申報專屬職稱。
李文廣說:「職稱新政為基層專業技術人員開通了『專屬快車道』,讓我們有了奔頭,也讓青年教師看到了希望。」
瓜州縣第一中學現有教職工192人,其中,正高級職稱教師2人、高級職稱教師53人。今年,正高級職稱崗位紅利釋放後,學校一次性有4名教師申報正高級職稱,極大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職稱新政的出臺同樣讓金塔縣中學教師吳福斌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春天」。這位連續20年擔任班主任的基層教師,曾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市領軍人才」等多項榮譽,可單位沒有高級職稱職數,他一直堵在正高級職稱的門外。吳福斌說:「一線教師評職稱太難了,名額少、條款細,每年為評職稱大家都要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可最後還是『僧多粥少』,很難評上。」
當得知職稱新政後,吳福斌申報了正高級教師職稱,待審核評定結束後,他就可以晉升正高級職稱了。
精準施策,把控好政策「天平」
對這次職稱改革的新舉措,大家最關心的是哪些人能享受到紅利?市人社局局長宋誠說:「我市出臺的職稱新政策主要面向基層釋放正高級、高級職稱名額。尤其向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多、人才相對密集的教育、醫療行業傾斜,引導各類人才向基層聚集,激發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敦煌市黃渠鎮衛生院副主任醫師任德明在基層衛生院工作了近30年。對她來說,一個鄉鎮衛生院的醫生能評上正高級職稱,是過去不敢想的事。
任德明說:「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受制於業務量、服務群體等實際情況,很難有機會在科研論文方面有所突破。這次新政策根據基層工作實際做了調整,對論文等不再作硬性要求,重點突出工作業績。這給我們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吃了『定心丸』。只要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鄉鎮醫院的醫護人員也能評上正高級職稱。」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基層工作者家在縣城,工作在鄉村,平時吃住都在單位,往往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過著這樣的生活,卻克服諸多困難,一直堅守在基層,成為基層一線的業務骨幹。但因專業論文、職稱名額等種種限制,往往評上中級職稱就到頭了,這無形中挫傷了大家工作創新的積極性。
吳福斌說:「以前,基層老師評上中級職稱就很難再晉升,有些老師因此失去了鬥志,還有些老師轉任後勤崗位。這次職稱新政的紅利釋放後,讓大家有了奔頭,很多教師重返一線教學崗位,積極參加公開課、優質課評比。」
肅州區上壩鎮衛生院院長於燦華也是此次職稱改革政策的受益者。1988年參加工作後,他先後在肅州區總寨鎮、東洞鎮、下河清鎮、上壩鎮的衛生院工作,紮根基層32年,今年申報了正高級職稱。「要不是這次的好政策,可能我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評正高級職稱。」於燦華說。
不能讓城鄉事業平臺的差距成為基層職稱評定的鴻溝,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測評制度顯然有失公允。這次的職稱新政就是要打破同場競技,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為此,市人社局出臺事業單位特設崗位,落實鄉村30年不受崗位限制評聘副高級職稱的政策,進一步釋放高級職稱崗位,使基層能吸引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這次職稱新政有的放矢,精準施策,讓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拍手叫好。
開闢通道,擺脫人才「窘境」
近年來,我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引領發展」的指導思想,將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積極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會氛圍,著力打造酒泉改革發展動力引擎。
我市人社部門從服務人才需要、保護人才積極性出發,用好用活人才政策,不斷調整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機制,掃清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的機制障礙。
「不斷開闢新的通道,就是為了讓基層人才找到屬於自己的事業『主場』,使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晉升機會,有助於激勵更多人才到基層一線紮根。正高級崗位的紅利釋放是破解事業單位人才工作難題的有力抓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將轉化成基層人才幹事創業的強大動能。」宋誠說。
目前,全市在崗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共127人。在2020年,市人社局面向全市分配正高級崗位指標193個。為調動全市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創造活力、創業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市人社局還將繼續調整職稱政策,不斷釋放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