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在信息工程認知訓練課上學習拆裝計算機。韓淑娟攝 |
人民網長沙3月6日電 「文科生修工程認知課,我覺得很有必要!」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法學專業大一學生吳曉雨聽了一堂關於「道路工程認知」的課後感慨說。3月5日,長沙理工大學新學期第一周第一節課,我國道路工程領域著名學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教授,橋梁工程領域著名學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建仁教授,電氣工程領域著名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曾祥君教授等該校相關領域學科帶頭人紛紛登上講臺,為大一學生開展工程認知訓練通識課程教學。
去年開始,長沙理工大學為強化學校的實踐育人特色,有效達成既定人才培養目標,推出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開展課程設置改革,增設工程認知訓練通識課程。學校規定,在大一第二學期,用一周的時間,完成學校各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工程認知訓練》教學。
該課程為必修課,1個學分,面向全校各專業的學生。課程通過現場講解、動手實踐、項目指導等方式,初步培養學生大工程觀、建立工程概念、樹立工程創新意識。
在「道路工程認知」課上,鄭健龍院士以「道路工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題,為上百名非交通運輸類大學生介紹了我國道路工程的發展歷史,道路工程的科學內涵,從科學問題和知識體系方面講解了道路工程作為一個專業或學科的基本條件,並就道路如何更安全暢通舒適快捷經濟、如何提高為新能源汽車服務的功能、如何讓道路養護管理智能化、如何通過新材料利用和廢舊材料的再生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如何提高公路設計的精準性、如何讓我國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等方面對未來的道路工程進行了展望,希望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學科交叉與融合意識。
「工程法學是我校的特色。鄭院士談及了道路工程與法律的關係,看似毫無聯繫的兩個專業,竟有著剪不斷的聯繫,這就更需要我們能了解工程知識。」吳曉雨同學說。
該校大一所有新生均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工程認知訓練課。能動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一學生廖義鑫表示,前段時間看了「大國工匠」「超級工程」等一些記錄片,「對中國道路發展充滿濃厚的興趣,希望進一步了解道路工程發展的趨勢。」
曾祥君教授開設的是「電氣工程的前世今生」。他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有關電氣工程的例子,詳細介紹了電氣工程學科研究的方向與內容,並帶領學生參觀了分布式發電實驗室,介紹了實驗室中各設備的功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電氣工程學科的魅力。
「老師講的很具體,參觀實驗室後感觸更大,雖然不能全部弄清楚,但是激發了自己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計通學院網絡工程專業劉楊凡同學聽說電氣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想得到更多的了解,於是選修了該門課程。
據長沙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主任蔣加伏介紹,《工程認知訓練》是11門認知課程群的模塊化組合,課程群包括橋梁工程認知、道路工程認知、水利工程認知、電氣工程認知、能源與動力工程認知、製造工程認知、信息工程認知、經濟與管理工程認知、生物工程認知、材料工程認知和陶藝製作共11門實習課程,共開設41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學時為半天或1天,半天計為1個教學單元。其中必修3個單元,選修7個單元。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修讀3個必修單元和7個任選單元來構建自己個性化的工程認知訓練課程。
為加速學生知識結構的迭代升級,課程在內容設置中適當增加了工程前沿科技、先進位造技術和信息智能融合的內容,比如人工智慧技術、3D列印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物聯網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等。此外,課程積極推動教師將新近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技術,積極探索綜合性課程、問題導向課程、交叉學科研討課程,提高課程興趣度、學業挑戰度。
「通過工程文化教育、工程認知教育、實踐實訓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內容的科學組織,真正體現我們以工為主的辦學特色。同時,我們也希望大一學生通過先期了解相關專業知識,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方向,開展學涯規劃,為有意轉專業的同學提供參考。」長沙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劉朝暉表示。
從2017年開始,長沙理工大學還出臺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比如,把創新創業課程融入教學體系,開展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公共外語、思政理論課、計算機等公共課改革,放寬學生轉專業條件,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等等。
「選擇電氣工程認知課程的原因是想了解學校的主幹專業都在學習什麼內容。但是了解了之後,對自己專業更喜歡了,其實自己的專業也不錯。」計算機科學專業大一學生郭福成表示。
目前,該校11門認知課程中已有4門進入學校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開發完成了《工程認知實訓》數位化教學資源和網絡化教學管理平臺,規劃實施「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貫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習模式、課程考核模式和課程管理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工程認知實訓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鄧崛峰 喻玲)
(責編:曾璐、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