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分別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可能有些朋友都能將這34個行政區背下來,但各省區的名字你都知道怎麼來的嗎?
我國的省份命名,大多是從古代沿用至今,有的是以地理位置命名,有的是沿用古稱演變而來。今天就給大家梳理一下,去發現省名背後的故事。
(一)以方位命名
東西南北常出CP
河南省、河北省——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
河南簡稱「豫」,古傳夏禹將中華大地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如今河南所在的地方便是「豫州」。
在隋唐以前,河南一直作為地理名詞實用。除了我們知道的河南河北、還有河東(今山西)河西(河西走廊、甘肅青海)。
到了隋朝,隋煬帝在洛陽設立東都,並設立了河南郡、滎陽郡、陳留郡、梁郡等郡。河南這一地理名詞從這時起,升級成地名。
隋朝設位於東都的河南府
唐朝時,將東都洛陽所在河南郡改為都畿(jī)道-河南府,並在現在的豫東、皖北、蘇北和山東整個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設河南道。河南作為省名,從唐設河南道開始。
唐朝設河南道
河北簡稱「冀」,同豫州河南一樣,冀州也是九州之一。到了唐朝時,隨南邊的豫州一樣,改成了河北道,河北的省名自此也就定了下來。
唐朝設河北道
不過,在元明清三朝,因為都城都在北京,因此河北省做過中書省(元)、北直隸(明)和直隸(清),在清朝,我們熟知的李鴻章、袁世凱都做過直隸總督。
山東省、山西省——太行山之東、太行山之西
山東簡稱「魯」,在周王分封為齊、魯兩國,常被人們稱為齊魯大地,在九州中屬於青州、兗州。
北宋覆滅後,金人佔領了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在山東地區設置山東西路和山東東路兩路。
金朝設山東東路與山東西路
山西簡稱「晉」,春秋五霸之首的晉國便在山西,九州中屬於并州。因為位於黃河東邊,因此常被稱為河東。雖然金人設立了山東兩路,但在山西,設置的則是河東北路與河東南路。到了元朝,蒙古人在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山西之名才由此而出。明朝建立後,將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升級成山西行省,山西正式建省。
明朝山西行省下轄州府
湖南省、湖北省——洞庭湖之南、洞庭湖之北
湖南湖北常被稱為荊楚大地,一是兩湖皆位於荊州,二是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舊地。
宋朝設荊湖南路與荊湖北路
北宋時期,以洞庭湖為界,將荊楚之地分為荊湖北路和荊湖南路,湖南湖北之名,由此開始。
廣東省、廣西自治區
廣東與廣西和前面幾個省份不一樣,「廣」並不是某條或者某座山,而是一個叫「廣信」的地方。
宋朝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
西漢武帝在平叛粵國後,設「廣信」,屬蒼梧郡,是嶺南的首府,東漢後,又將交趾分為交州和廣州。最後在宋朝,改嶺南為廣南,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東與廣西之名,由此而來。
江西省、江東?
項羽、東吳孫王都稱自己是江東子弟,那「江東」和現在江西省有關係嗎?
唐朝設江南西道
實際上關係並不大。唐時,將江南地區分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之名始於此。而秦漢時期廣大江南地區並沒有得到深度開發,當時並沒有江南的概念,而江東則是由於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折去,將兩岸劃分東西,吳越等地便成了江東,與宋時江南之東,還是有區別的。
陝西省、陝東?
和江西一樣,有「西」而沒有「東」。陝西尤其是關中地區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後的地區之一,西周、西漢、西晉、隋唐等13個朝代在西安定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元朝設陝西行省
但是陝西省省名的由來,確是隔壁河南省的一座小縣城。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正式以陝西作為省名則是從宋朝設陝西路開始。
雲南省
雲南有句很出名的旅遊廣告「彩雲之南」,而雲南得名也來源於此。
元朝設雲南行省
西漢武帝時期,徵服了西南地區,並新建24縣,雲南縣正是其中之一。建縣之時,縣治背面的山上出現彩雲,因縣治在彩雲之南,得名雲南。到元朝推行行省制,在雲南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作為省名被正式確定下來。
(二)以江河湖海命名
浙江省
浙江的錢塘大潮非常壯觀,而錢塘江在古時稱「浙江」,因此浙江這名字就這麼來了。
唐設江南東道
唐時,在江南設置江南道,唐玄宗時將江南道拆成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後來又將江南東道又拆分為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浙江之名就在這樣拆拆合合中誕生了。
黑龍江省、青海省
黑龍江和青海一眼就能看出來,省名分別是取自省內黑龍江、青海湖。
清朝滿人發源於東北關外,因此他們認為東北使他們的龍行之地,因此在東北設置了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管轄東北,黑龍江與吉林在後來便成了省名。
《尼布楚條約》後黑龍江將軍轄地
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在古代被人誤是苦寒之地,清朝治理藏區後,分別在拉薩河西寧設辦事大臣,而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青海之名由此而來。建省則是到了1928年的民國時期。
清朝設青海辦事大臣轄地
海南省
海南因南海得名,可以說說我國最晚幾個成立的省級行政區了。海南古時成為瓊州和崖州,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海南島還未解放,國民黨便在海南島設置海南特別行政區。1950年海南解放後,設海南行政公署,歸廣東管理。1988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將海南從廣東劃出,建海南省,設海南經濟特區。
(三)古稱、古制度演變而來
四川省
我以前認為四川是以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四條大川命名的,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宋朝設川陝四路
四川古稱益州或巴蜀,唐太宗時期將益州改為劍南,唐玄宗又將劍南改為劍南東川節度和劍南西川節度,再加上漢中的山南西道,到了宋朝又新設夔(kuí)州,四地合成「川陝四路」,四川因此得名。
安徽省、江蘇省、福建省、甘肅省
安徽和江蘇的前身是江南省,一直是明清時期最富庶的地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因為尾大不掉,在順治朝將江南省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再後來江南左取安慶和徽州的首字,建安徽省,而江南右去江寧和蘇州的首字,建江蘇省。
清朝拆江南省分江蘇、安徽二省
福建和甘肅也是一樣。唐玄宗時期,取自福州和建州之名,設福建經略史,福建之名由此而來。到宋朝,設福建路,成為一級行政區。
唐朝設江南東道,下轄福州、建州地區
甘肅的省名取自甘州和肅州,西夏設的甘肅軍司,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朝設甘肅行中書省,甘肅正式建省。
元朝甘肅行省下轄的甘州、肅州
西藏自治區、新疆自治區
西藏在唐朝時被稱為「吐蕃」;元朝時設「宣政院」,西藏正式成為中華大家庭的一份子;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到了清朝正式定名為「西藏」。西藏的「西」,即西域、西番的意思,「藏」則是「烏四藏」「衛藏」的意思,西藏就這樣從清朝沿用至今。
清-藏衛喀木
新疆古稱西域,自漢同西域之後一直用到清朝。在經過康雍乾三朝努力,終於在乾隆手上擊敗了準噶爾,將西域納入統治範圍,而「十全皇帝」乾隆便將西域成為新疆,即自己收復的新領土,並設伊犁將軍管轄。不過當時有很多「新疆」,雍正皇帝時,貴州東南部新闢疆土也叫做「新疆」。當時,西域新疆和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新納入清王朝統治之下的地域,統稱「新疆六廳」
清-新疆
最終確定實在清末的阿古柏在新疆叛亂,左宗棠在收復新疆之後。新疆的失而復得,借「故土新歸」之意,於1884年,設新疆省。
貴州省
貴州之名,始於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不過當時貴州指的是現在的省會貴陽。
明-貴州布政使轄地
明成祖朱棣收復貴州之後,在此設立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才開始作為省名沿用下來。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地區及現在的蒙古國地區在古代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底盤,在秦漢時期稱「匈奴」,隋唐時期稱「突厥」兩宋時期稱「契丹」和」蒙古「,明朝稱「瓦刺」。這些中原地區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到了清朝最終以「蒙古」統稱這一地區,並根據各部落歸附中原時間的先後,將最先歸附的漠南三部成為「內蒙古」,漠北一部稱「外蒙古」。
清朝在內蒙古設的六盟、兩旗和察哈爾
在民國時期,因為民國政府的衰弱,不能對外蒙古進行有效管理,加上蘇俄的威逼利誘,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建國,而內蒙古則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我們第一個民族自治區。
北京市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定都應天(今南京),稱京師。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取得皇位,因為燕王封地在北平,便將京師搬至北平,但保留了應天的京師班子,因此位於應天的京師稱「南京」,位於北平的京師稱「北京」。
明-北京城
天津市
自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之後,聯通海河和運河的天津便開始興起。因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起兵時在此渡河,後來朱棣就將此地改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
上海市
古代民間將吳淞江上遊成為「上海浦」,下遊成為「下海浦」,後來下海浦被摒棄,留下了「上海」這個地名。宋時,在此設上海鎮,元時設上海縣,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佔領上海,設上海特別市,1949年上海解放後,上海仍然作為中央直轄市,知道如今。
臺灣省
三國時期,東吳曾派遣艦隊前往臺灣地區,當時稱為「夷洲」,因為遠離大陸,一直被認為是未開化的地方。隨著不斷的發展,在臺南形成了當時島內最大的市鎮,而臺南的安平港,又稱「臺窩灣」,住在臺南的少數民族為臺窩灣族,後來臺窩灣漸漸演變成全島的稱呼,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這一地名。
清朝設臺灣府,屬福建省
以寓意命名的省份
遼寧省
遼寧省,簡稱「遼」,因遼河得名,古時稱遼寧地區為遼東,及遼河以東。春秋戰國時期,遼寧屬於燕國,燕國在此設遼東郡和遼西郡。元朝時設遼陽行省;明朝時設遼東衛;清朝建國是都城在遼寧,因此稱為盛京;民國時稱奉天。到了1952年,遼東遼西合併,去「安寧」之意,建遼寧省。
燕國-遼東郡、遼西郡大致範圍
吉林省
前面介紹黑龍江省的時候,提到了清朝在東北設吉林將軍治理吉林地區。吉林是吉林烏拉的簡稱,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沿江的地方」,吉林同黑龍江一樣,省名自清朝沿用。
清朝吉林將軍轄地
寧夏自治區
寧夏在古時屬於塞北地區,長期被遊牧少數民族佔領,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在此建立大夏國,北魏評定後,在此設夏州。
元-甘肅行省-寧夏府路
到了唐朝,因党項族人平叛有功,被唐皇封夏州節度使,宋朝時,因不滿遼國統治,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國,即西夏。
元朝滅西夏後,取「安寧」之意,在此設寧夏府路,寧夏之名由此而來。
重慶市
古時稱:渝。北宋改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後繼位,為宋光宗皇帝,稱「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因此得名。
南宋-重慶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古時轉運香料的港口,還有一種說法是附近有一處泉水非常香甜而得名。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古稱濠鏡澳,原為蠔鏡澳。因當地生產蠔,海灣「規圓如鏡」而得名,後因地名不夠雅而改成濠。至於澳門的地名,澳為港口,門為十字門而得名。
—— 手動分割 ——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的由來,到這裡就全部介紹完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省名都是在唐宋元三朝確定下來的,這其實和每個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有關。
秦朝首創郡縣制度,結束了夏商周的分封制度,建立中央集權政府,成為後世中央與地方行政管理的樣板。
秦朝三十六郡
到了漢代,因為疆域的擴大,在郡縣的基礎上,設置了州級行政,相當於現在的「省」,漢代州名多用古名,如我們熟悉的九州。
漢代設置的「州」
魏晉南北朝基本沿用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隋朝統一中國後,採用了和秦朝一樣的郡縣二級制(隋秦真的很像!)。
唐朝代隋後,由於疆域迅速擴大,為便於管理,依據山川河流和交通便利,設置了「道、州、縣」三級行政制度,我們現在一些省份名便從中出現了。
唐代設置的「道」
宋朝在唐朝的基礎上,將「道」改為「路」,大體沿用。元朝雖然是個短命王朝,不過貢獻了首創的行省制度,此後的一級行政區都稱為「省」,並貢獻了多個省名,沿用至今。
元代設置的行省
那麼,大家現在都清楚了各省份名的由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