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的北京,正處在大風黃色預警、寒潮藍色預警中。碧雲天、黃葉地裡,筆者作為中國綠髮會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南南/三方合作: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環緩解氣候變化」的精彩活動。來自聯合國機構、高校智庫、發展合作實踐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代表、社會組織和私營部門等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並分享了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觀點和洞見。
視頻:綠會代表參加洞見2019年第6期印象。攝/Linda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聯合舉辦的「國際發展合作和南南合作」第6期洞見。其背景是,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作為現行國際發展合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第二屆聯合國南南合作高級別會議(BAPA+40)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調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對於緩解全球不平等、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社會性別平等、以及豐富全球多邊機制等五個方面的突出貢獻。2019年9月12日,聯合國南南合作日主題為氣候變化,9月23日,在聯合國秘書長的倡議下,氣候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進一步凸顯了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的全球意義。而我們中國,作為南南合作堅定的支持者、有力的貢獻者和積極的參與者,在此議題上具有不少創新和舉措,同樣也面臨著眾多機遇與挑戰。
開幕式從「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項目」案例介紹開始。中國農業大學南南合作項目:小技術大豐收也在開幕式上進行了展示。
接著,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院長、人文與發展學院徐秀麗教授用流利的英語主持了致辭的環節。這個環節中,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辛賢教授、聯合國駐華協調員(暫代)洪騰(Babatunde Ahonsi)博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Vincent Martin)博士、農業農村部巡視組副組長及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羅鳴先生分别致辭。
(上圖: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辛賢教授致辭。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從人類漫長歷史的角度來解讀氣候變化。世界上這麼多的戰爭,氣候變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過去2000年中,因為氣候變化,導致了很多人的貧困和失去生命。很早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類都把氣候變化看做一個外在變量,祈求氣候不發生惡劣變化的途徑只能求神、上帝,如風神雨神雷神。但是近幾十年來,人們情形的認識到,氣候變化不是一個外在的變量,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內生性的變量,所以行動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夠帶來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聯合國在這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攝/CBCGDF)
(上圖:聯合國駐華協調員(暫代)洪騰(Babatunde Ahonsi)博士分享。他強調,氣候變化是影響我們所有人的很重要的議題,我們所有人都要行動起來,我們必須贏得這場戰爭。攝/CBCGDF)
(上圖: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Vincent Martin)博士分享。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他指出的幾點:1、怎樣改變我們的food system? 一方面是不斷增速的Biodiversity loss, 而我們需要養活更多的人口。我們尚不知道,如何養活這麼多的不斷增長的人;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壓力下,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情況下,生產更多的糧食?2、在改變食物系統的方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創新?3、需要更多合作、夥伴關係、協作。所以要更為聚焦夥伴關係,而南南合作就是這樣一種極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攝/CBCGDF)
(上圖:農業農村部巡視組副組長/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羅鳴先生致辭。他回顧了南南合作的歷史。中國是最早支持FAO南南合作計劃的國家之一。結果多年探索,形成了模式,並且不斷創新發展。SSTC從原來的國別項目,發展到目前的國別、區域、全球項目。磋商機制也不斷鞏固和發展。本次主題,是實現2030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還提到,2019年,南南合作的主題確定為氣候變化。各國應該努力科技創新、增加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比如,灌溉技術的改進,……發揮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協同作用,完善全球糧農治理的新的思路和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攝/CBCGDF)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作《新型南南合作推動全球多邊主義》的報告。他在這個特邀報告中提到,氣候變化需要共同努力、需要全球承諾,並強調了技術創新、氣候適應的重要作用,並強調要減少負面影響。
(上圖: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作《新型南南合作推動全球多邊主義》的報告。攝/CBCGDF)
FAO總部南南和三方合作辦公室項目官員Cristina Alderighi女士作《通過南南合作和夥伴關係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的主旨報告。在談到「南南合作怎樣能夠作出貢獻」時,她從政策層面、機構層面、草根層面進行了分析:政策層面的對話非常重要,讓國家相互學習,了解相互的適應的策略、分享信息;從專家層面來說,可以增進知識;從實踐者的層面來說,可以建立網絡平臺,來促進適應。她在分享中還例舉了FAO的一些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案例,令筆者印象深刻。
(上圖:FAO總部南南和三方合作辦公室項目官員Cristina Alderighi 女士作《通過南南合作和夥伴關係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的主旨報告。攝/CBCGDF)
在接下來的「南南合作和國際發展合作洞見第六期」對話中,聚焦於「新型南南和三方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緩解」的新機制和新趨勢。這個環節由徐秀麗教授主持,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駐華副代表馬哈·艾哈邁德(Maha AHMED)女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靳樂山教授、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瑪利安·薩義德(Mariam Saeed)女士、中德可持續發展中心德方主任/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中國與世界領域協調員哈根·埃特納(Hagen Ettner)先生、中國境外農業開發產業聯盟副秘書長王昕偉女士、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女士等六位嘉賓紛紛分享了對於這個議題的洞見。
(上圖:主持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院長、人文與發展學院徐秀麗教授。)
(組圖:討論環節充滿了精彩的見地分享。)
在問答和分享環節,筆者作為聽眾,第一個提問,提出了三點:
(1)介紹了中國綠髮會的「良食」(Good Food)理念。它不僅對人們自身健康有直接好處,而且對於氣候、對於生物多樣性都是友好的,過去三年來綠會良食基金在倡導植物領先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努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多人們(尤其是青年人)願意去踐行這種對自己好、對環境也友好的綠色生活。邀請諸位嘉賓未來也加入到「良食」的倡導和活動中來;
(2)為了改善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今天的會議注意到有瓶裝水(每個座位都有放上一瓶作為默認設置)、和不少的紙質印刷材料。而減少一次性瓶裝礦泉水的使用,有助於從源頭應對全球正在面臨的「塑料汙染」的全球環境挑戰,以及減少水資源浪費;減少印刷品,可以保護森林資源。我們推出了一個「綠會指數」(Green Meeting Index),期待日後辦會議可以參考;建議以後主辦方的會議舉辦,能辦得更綠色,高尚的理念配之腳踏實地的行動;
(上圖:如果沒有一次性礦泉水瓶,會議會更為綠色。這兩組圖片是會議結束的時候,筆者認真查看了一下,有很多瓶子是喝了幾口就放下了,挺可惜的。據統計,每生產1升瓶裝水,至少需要17升自來水,生產同質量瓶裝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普通自來水的1500倍。攝/中國綠髮會)
(3)「自下而上」的努力,也就是每個人的努力,對於今天的會議主題——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環緩解氣候變化——具有根本的意義。比如今天午餐是自助餐,在座諸位,能否請你按需取餐、不要浪費?讓我們把盤子吃光,從行動上做起,從一點點小事做起。(筆者餐後在餐廳轉了幾圈,很高興地看到各個餐桌上,幾乎所有吃完的盤子都是空空的。)
(本文為綠會代表的參會分享,僅供參考。權威訊息請以主辦方官方發布為準。)文/Linda 核/花花 編/Angel
原標題:綠會參加「南南/三方合作: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緩解氣候變化」傳播「良食」與綠色會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