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採曾經說過:「口可以說謊,臉透露事情。」
為什麼有的人眼睛明亮,識人辨認很厲害,也就是我們說的看人很準,
有的人卻屢次把壞人當好人,把陰險狡詐之人當成摯友對待。
因為前者會「察顏辯色」後者簡單的聽信話語,或者相信行動表面。
肢體語言:暴露人類的動物本能
你是不是聽說過「男人的鼻子裡有海綿體,所以摸鼻子代表說謊」?
心理應激微反應科學研究院院長、微表情專家姜振宇告訴你,
這不是真的。
男人女人鼻子的解剖結構完全一樣,僅憑摸鼻子這一個行為,不能斷定對方在說謊。
真正的微表情、肢體語言解讀遠不是這樣簡單粗暴。
摸鼻子這種行為在肢體語言中被稱作是「安慰反應」,也就是本身沒有表達意義,但是對行為人自己有安慰作用的反應。
常見的安慰反應除了摸鼻子,還有摸額頭、多抽菸、頻繁喝水等。
雖然這些安慰反應不能被簡單判定為對方在撒謊,但如果它們的發生頻次明顯高於基線水平,那就代表對方正處於「心慌了,在調整」的狀態下。
舉個例子,一個在放鬆狀態下很少抓耳撓腮的人,在你講到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出現了多次摸鼻子、摸下巴等安慰反應,那你提到的這件事可能讓對方感到緊張了,身體不由自主地做出了這些安慰反應。
怎麼看出來TA在撒謊,微表情告訴你答案
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男主角在被問到和女主角是什麼關係的時候,他雖然嘴上說著「我們沒什麼關係,只是普通朋友」,可是說完這句話,他無意識地端起了桌上的水杯,開始頻頻喝水。
這樣的安慰行為本身是幫助人調整好心態,恢復到放鬆、平時的狀態。
可同時,它也暴露了行為人的「心虛」。
人的肢體語言透露了太多,除了安慰反應以外,常見的還有凍結反應、仰視反應、領地反應、呼吸反應等等。
人在突然遇到危險時,按常理來說,應該拔腿逃跑。可是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特別是真正的危險降臨時,人的腳仿佛千斤重,甚至抬不起來。
比如說在海嘯來臨的時候,不少人竟然是呆呆地看著巨浪高聳,好像「忘記」逃跑了。
這就是凍結反應。它展現的是「害怕」的心理狀態。
在生活中我們很少會出現一動不能動的凍結反應,更多的是一瞬間的頓住、呆愣,可能在下一秒這種反應就被當事人完美地掩蓋了,又恢復到先前談笑風生的樣子。
但那一瞬間的反應,已經將他的心驚膽戰暴露無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