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白澤嗎?」「上古神獸白澤?」「黃帝巡於東海,白澤出,達知萬物之精,以戒子民,為隊災害……」「停停停,怎麼還教起我古文了,說吧,你這……什麼目的?」「也沒什麼,就想到它知萬物情,所及之處,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啊,我要也有這功能,奈何我制服不了她?」「還以為是什麼事兒呢,就這?」
朋友說,他和另一半在一起兩年了,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大的爭吵,也偶爾製造小的驚喜,卻總是感覺她忽遠忽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卻觸及不到對方的內心,有時候甚至一個表情,都不知道她在想什麼。朋友很愛另一半,也特別怕失去,想無時無刻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剩下的只管用力去做;可是女生這邊,不痛不癢。
白澤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通廣大,能讀懂人心,它被使用在權貴中,成為君臣間的工具。君可控臣,臣不敢不從君。
而正是這樣的利器,成了被康熙唯一移除《山海經》的神獸,「讀懂人心」聽上去是很神奇的特異功能,或許你我都想擁有,倘若生活中,人人都會這樣的「特異功能」,人人都會察言觀色,令人如此細思極恐……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William Condon率先進行了針對瞬間互動的研究。
而後,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通過對情侶錄像來分析兩人間的互動。通過研究這些微動作,預言哪些情侶會繼續戀情,而哪些將會分手。
他們,就成了現代社會中最早的那些個「白澤」,研究微表情,以及運用到各個領域,從一閃而過的表情裡揣摩對方的內心,不需要爭論,不需要狡辯,更不需要遲疑。
微表情它不受任何的思想控制,短時間內最真實的表達。就算是想要偽裝自己的真實反應,但在偽裝之前,微表情就已經暴露了一切,短暫,準確。
孔子就說過「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我們常說得察言觀色,在西方心理學被定義為「微表情」,正是有了微表情,越來越多的人想去了解,深究,也許是為了真的跟伴侶情感升溫,也許只是為了自己那自私的「求生欲」。
試想,如果詢問伴侶「昨晚你去哪了?」,對方會做出什麼反應?是坦然,藉口離開,還是緊張到說不出話?
其實在陳述整件事情的時候,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細節都一字不差的描述出來,畢竟人腦不是機器,允許犯錯。但撒謊的人,會努力編造,在自己的假定的情節裡,自以為得天衣無縫,實則醜態百出。
在開口的那一瞬間,你的表情就出賣了你!
即使故事多麼生動,可它終究是故事。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加利福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研究發現,欺騙屬於一種社交技能。
在生活中,難免會和伴侶發生衝突,口角。
就可以運用「微表情」來巧妙地化解這場「戰爭」,而不是僵持。在過程中,我們除了像對方表達自己,也是在理解對方,往往理解需要去洞察,畢竟人性的複雜讓我們不會完全地袒露自己的內心真實。
就像我的這個朋友,他在全力為感情付出,可對方不然。
凌晨兩點,接到朋友的電話,爛醉。
他說:「她手機亮了,顯示寶貝來電。」
她看了看他,看了看手機……
我是黎陽,祝你幸福。
-END-
作者 | 黎陽
圖片來源 | 網絡
圖文編輯 | 九月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