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每到九月開學的時候,很多小朋友就要離開爸爸媽媽,前往幼兒園上學,這是孩子從出生後,第一次長時間的離開家裡,所以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閨蜜家的小孩,是去年上的幼兒園,用閨蜜的話來形容,整個九月就好像脫了層皮似的,把她折騰的夠嗆。
因為她家孩子對於幼兒園的興趣並不是很大,甚至有很強的牴觸情緒,整整哭了大1個月才停下來,非常折騰。
不過其實像閨蜜家孩子這種情況,在幼兒園也是比較普遍的出現的,因為孩子在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家長們如果不提前做足準備,那麼出現的問題也會比較多。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們了解一下,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家長們又該如何去做,才能讓孩子順利入園呢?
想必現在有很多家長會感到非常茫然,因為孩子九月即將進入幼兒園,可是又非常擔心到時候出現種種狀況,害怕自己不知道該怎樣面對。
其實孩子初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歸會遇到一些不適應,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與陌生環境打交道。
那麼一些適應力比較強的孩子,可能表現會好一點,但適應力較弱的孩子,可能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就具體的盤點一下。
1)孩子出現各種哭鬧
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出現哭鬧,可以說是最正常的一種表現了,因此每年九月一日的幼兒園門口,也被稱之為「災難現場」。孩子的哭聲層次起伏,可能這個小朋友剛不哭了,另一個小朋友又哭了起來,以至於老師和家長,都感到非常頭疼。
這是因為孩子在遇到分離的時候,如果內心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往往就會通過哭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
另外有一些孩子雖然接受度比較高,但是遇到其他小朋友哭鬧,自己的情緒也跟著緊張,崩潰起來,因此可能也會出現這種表現。
2)孩子可能會不合群
小孩在上幼兒園之前,都是和家長待在一起的,接觸的人也不是很多,最多和小區裡的小夥伴玩一玩,但長時間和那麼多小朋友待在一起的情況,應該還是第一次。
所以,很多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難免出現不合群的表現,這是因為有的孩子比較認生、內向,因此不知道該如何與其他人相處,表現的不太合群。
有的小朋友平日在家比較驕縱,什麼事都要以自己為中心,那麼在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被排擠的情況,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小孩,也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3)孩子的生活可能難以自理
因為現在每個家庭裡的孩子都比較少,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寵溺度,絕對比七零、八零後要高。
所以,像孩子獨立吃飯,獨自上廁所這些能力,可能就比較欠缺,導致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也許會出現生活難以自理的情況,那麼這個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
因為當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一些自理方面的問題時,有可能會被老師給忽略。例如孩子想要上廁所,但是不知道該如何脫褲子,可是又不敢和老師說,那就很有可能出現尿褲子的情況,甚至會憋到回家。
02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家長踩中這3個「坑」,就別怪孩子難入園
因為孩子是第一次上幼兒園,家長也是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故而有些家長的做法,可能並非正確,甚至會給孩子上幼兒園帶來阻礙,所以家長們要引起重視。
下面就帶各位家長了解一下,有哪些行為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要儘量避免?
①看到孩子哭,家長捨不得
前面提到,絕大多數寶寶在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哭鬧的場景,甚至這種哭鬧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因此有些家長在看到這種情形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心疼,哪怕孩子已經進入了幼兒園,都要在門口張望著,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甚至有的家長還會和老師提出:先把孩子帶回家,過兩天情緒好一點,再送幼兒園。
但是這種做法並不妥,因為孩子內心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接受分離,如果家長又把孩子帶回去,過幾天再送去幼兒園的時候,又需要孩子再重新經歷一次分離,這反而會加重孩子哭鬧的時間長度。
②家長為了安撫孩子,進行欺騙
有些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後,為了安撫孩子,可能會和他們說:「等過一會買菜回來,就接他們回家。」
這個做法看似管用,也能安撫住正在哭鬧的孩子,但是當孩子發現家長並沒有按照約定時間來接自己的時候,可能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崩潰。
因為這種欺騙的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內心出現不安感,以為家長是不要自己了,所以,才會遲遲不來接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心理陰影,容易缺乏安全感,變得非常粘人。
③家長提前給了孩子一些不好的暗示
許多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可能會非常的擔心,生怕小孩在幼兒園裡,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被別人欺負。
所以,他們在送孩子去幼兒園前,會和孩子說一些自認為有用的話。
例如:幼兒園沒有那麼多零食,中午不吃飯就會餓著;被別人欺負了,一定要告訴老師或家長;如果不聽話,會被老師罵。
那麼像這類話語,不知道各位家長是不是很熟悉呢?自己是不是又和孩子說過呢?雖然話語間,有著家長擔心的成分,但有可能在說給孩子後,他們內心會出現一些心理暗示,覺得幼兒園非常的不好,所以會很容易出現牴觸情緒。
家長如果想要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比較順利,那麼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一件事。
教育專家李玫瑾也建議家長,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這能讓孩子更加順利的踏入新階段。
所以家長可以從心理以及習慣等方面,提前讓孩子適應,或接受即將到來的幼兒園生活,那麼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往往能取得較為不錯的效果。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家長需要給孩子打好預防針。這支「預防針」並不是對孩子進行不好的暗示,而是讓孩子提前接受,將要與家長進行分離的問題。
因為研究調查顯示,很多孩子在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之所以會嚎啕大哭,主要是因為內心不能承受與家長的突然分離。
所以,家長如果能夠提前和孩子溝通好,讓孩子明白送他們去幼兒園,只是讓他們學習新知識,並不是要離開他們,那麼孩子在這方面,就能有較為出色的表現。
如果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感受環境,讓孩子逐漸過渡,這遠比在九月一日,突然把孩子送去幼兒園要好。
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家長就需要讓孩子提前學習一些自理能力,例如:讓孩子學會獨立吃飯,獨立大小便,獨立穿衣服。
因為進入幼兒園後,雖然會有老師的幫助,但孩子的數量畢竟比較多,老師可能會出現照顧不過來的情況。
所以,家長提前培養孩子的這些自理能力,往往能讓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後,更加順利的度過不適應期。
通常家長可以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對孩子這些方面進行培養,往往能夠獲得較為不錯的效果。
孩子在家的時候,生活作息可能並不是特別規律,特別是孩子餓了或者想上廁所,都是隨時可以的。
但是當孩子上幼兒園後,孩子的這些生活方面的事情,就得按照幼兒園的作息進行。
所以,家長要提前做準備,儘量讓孩子的生活作息,與幼兒園的保持一致,例如孩子的大便習慣,就可以提前讓孩子養成在早晚進行的規律。特別是中午沒有午休習慣的孩子,家長也可以提前與老師進行溝通了解,讓孩子提前適應。
家長的這一做法,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加適應幼兒園的作息習慣,同時也更能達到無縫對接的狀態,這能讓孩子覺得,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裡,都是一樣的。
想必即將要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各位家長,在看了這篇文章後,應該會對自己有所幫助。
那麼在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進行調整的時候,家長也不要操之過急,儘量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態,幫助孩子進行調整。
家長應該保持一個較為輕鬆的心態,與孩子談論幼兒園的一些事情,這樣能避免孩子出現緊張的情緒,也能讓孩子更快的適應上幼兒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