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覺得無精打採,提不起精神,做事也沒積極性,朋友也不想搭理,整個人基本處在負能量的陰影下,突然開心或者莫名哭泣,經常情緒低落,焦慮,睡不著,有自殺傾向等,這些提示我們可能患有抑鬱症。
那麼造成抑鬱病的原因是什麼呢?
1.家族遺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美滿幸福的家庭,可以塑造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相反,一個灰暗暴力的家庭充滿了陰霾,長期在高壓生活下,孩子的性格深受影響。家庭中有抑鬱症的人後代容易患抑鬱症,他的親屬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的10~30倍。
2.社會和生活環境的誘因
一個人在社會上遭受了重大事件的打擊,如被騙、破產、失業、失戀、天災人禍、網絡暴力、親人亡故、夫妻不和、人際關係緊張等,因為每個人各自的能力,性格,抗打擊能力不同,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人敢於從頭再來,有的人會一蹶不振。
3.自身性格的原因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的多種因素引起的,孤僻、內向、脆弱、焦慮、偏執型人格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不懂向人傾訴,不會排解壓力,所有情緒喜歡藏在心裡,覺得世界上沒人能真正的理解自己,陷入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是個廢物,被所有人拋棄,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悲觀的看待世界,負面情緒越積越多,陷入死循環,從而導致病情加重。
4.酗酒
大量的酒精和神經性藥物會破壞人體免疫力,器官多功能紊亂,內分泌失常,造成失眠、脫髮、精神不振、長期焦慮。
5.濫用藥物
如大量服用安眠藥、止痛劑等精神類藥品,造成反應力遲鈍,記憶力減退,加大肝腎負擔,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6.氣候的影響
季節交替或雨季時期,抑鬱症的發生率和復發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的人天生敏感細膩,光照、氣溫、溼度、風速和氣壓發生變化,因此,受到的影響更大。
7.疾病的影響
如各種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免疫疾病、重症肌無力、糖尿病、腎病症候群、類風溼性關節炎、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身體長期不適,加上睡眠障礙,造成持久的心情低落。
那麼我們該如何治療抑鬱症呢??
1.遵醫囑,適量服用藥物
抗抑鬱藥,它是需要根據自身的症狀配合使用。建議諮詢相關醫師。
2.找到感興趣的事情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釣魚、下棋、繪畫、寫作、寫歌、攝影、做美食等。從事你感興趣的事情,並且做到儘可能的專注和專業。當一個人對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兩眼發光,侃侃而談,那麼一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對他真正熱愛並且為之努力的事情,他整個人是發光的,充滿了自信和力量。
3.聽音樂
好的音樂能治癒一個人的心靈。經常聽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關注一些音樂排行榜或者歌單;大聲歌唱也是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
3.堅持鍛鍊、堅持流汗
運動是最簡單排解壓力的方式。如慢跑、爬山、馬拉松、遊泳、健身等,人全身心的投入運動,既可以增強身體素質,支配餘暇時間,又可以調節精神狀態,忘卻憂愁和煩惱。
4.積極暗示、保持心態平衡
經常進行自我暗示,自我關注,自我關懷,不斷鼓勵自己,我是一個健康樂觀的人、我是一位內心強大的人、我的指甲很好看、我的鬍子特別man等等,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讚美,鼓勵自己,學會自戀,把積極的觀念灌輸到潛意識,轉換思維方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此調節情緒,舒緩壓抑情緒,保持心態平衡,找到自信。
5.學會忘卻
快速的生活節奏總是在影響著每一個人,人總會出現短期或者長期的煩惱。忘記失意和憂愁、忘記他們的傷害、忘記事情的不順利、忘記情感的挫折、忘記脆弱的心情、忘記不確定的感情……忘掉有害無益的事情,放空自己的情緒,學會灑脫。
6.建立社交圈、主動接觸社會
人是社群動物,渴望認同感,渴望歸屬感,抑鬱患者經常封閉內心、拒絕和牴觸社交。當人滿足了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後,就會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為了更好的融入社交圈,下面就有幾條重要的人際關係原則:學會表達、學會讚美、保持善意、尊重他人。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宇宙,想完全獲得另一個個體的認同是很困難的,你不能要求別人改變,但你可以儘可能融入社會,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7.建立樹洞、合理宣洩
生活難免不如意,內心情感化、情緒化,但是又無處宣洩,如果不良情緒積累過多,很容易引起身心緊張甚至生病。可以建立的「樹洞」,將秘密或者煩惱寫進日記,或者找個合適的人或者地方排解壓力,或者去網上找交流群等等,越是消極,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和方式放鬆心態,學會自我調節,排解負面情緒。
8.堅持自律
很多人也都會為自己制定一些計劃,如早睡早起、不熬夜通宵、堅持鍛鍊、養花養草養小動物、堅持運動打卡、堅持瑜伽冥想、堅持讀書等,但是再好的計劃不執行就是零,一切回歸到原點。所以,制定健康表格,馬上行動並且堅持,才是成功的前提!
邴飛虹醫生提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沒有人是完美的,學會建立自信,善待自己,寬慰自己,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學會自我調節,體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