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概又是生娃勸退的一天
。
不生娃不知道,生完發現,產後真的太好抑鬱了。我身邊的女性朋友,沒抑鬱情緒的,好像就……一個都沒有hhh,只是程度輕重而已。
以前我也搞不懂,為什麼產後那麼容易抑鬱?
休半年產假耶,抽空做個醫美、旅個遊、到處吃喝,不香嗎?而且身邊還多了個小可愛,想想都美,快樂plus。
曾經的我,滿眼羨慕,直到自己當媽。
當媽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打臉的過程。你會不斷去做自己曾經發誓不會做的事,比如我才不生小孩(結果還是生了hhh)、我才不會凡事親力親為,我才不碰小孩的屎、我才不會報早教、我才不會買那麼多玩具/繪本、我才不會在3歲前帶他出門旅行、我才不會跟小孩睡同一張床、我才不會穿平底鞋……
以及,我才不會抑鬱。
這篇我不從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各方面找出科學依據來進行佐證(畢竟不專業),僅僅從帶娃直觀體驗來說說為什麼產後抑鬱會如此普遍。
P.S.本篇說的抑鬱,僅指抑鬱情緒,還沒有到達抑鬱症的地步。
波比的工作
在此之前,想跟大家講講波比的工作流程:
波比有一個奇葩老闆,情緒不穩,一沒滿足他的需求,就會大喊大叫。然而,悲劇的是,波比是老闆的秘書。
老闆每天7點必到公司,波比要比老闆先到,因為老闆進門後,一定要喝到一杯180ml、60度的咖啡。而且一天得喝3次,每次衝泡的時間點、劑量和溫度都不能錯。
喝完咖啡,波比要給老闆讀半小時報紙,然後,站在老闆旁邊,看他打30分鐘室內高爾夫,波比負責撿球。
9點:波比終於可以回到座位,處理一下自己真正該做的事。然而,卻不斷被老闆打斷:
10點:老闆必須吃到一份精美的果盤;
11點:給老闆做一份健康三明治;
12點:老闆吃三明治+第二杯咖啡,之後波比要收拾好辦公室;
13點30分:小睡,睡醒的第一時間,必須喝一杯180ml、60度的咖啡;
14點20分:要陪他打30分鐘橋牌;
15點:整理老闆要處理的文件,分門別類;
16點:又得吃一份三明治加餐;
17點:得小睡30分鐘,波比要在旁邊守著,因為老闆一醒,就要看到他。
波比只能在行程的夾縫中,擠時間完成其他工作,但依然無法專注,因為他必須緊盯老闆的每一個動作/情緒:老闆肩膀一抖,得去給他捏背了;打哈欠小憩了,得進去幫他蓋被;脫下外套,得去調高空調溫度;咳嗽兩聲,送上潤喉茶……
內啥,我還沒說完呢……
18點,陪老闆外出吃飯應酬;
20點,送老闆回家,安頓好一切,在樓下看他熄了燈,才能回家。
你以為這就下班了?呵呵。
半夜,波比的手機要調到最大音量,因為老闆每晚都會驚醒,每次驚醒,都要打電話給波比。運氣好就打一次,倒黴的話,可能打3次,並且每次要跟波比聊半小時,有時甚至要出門給他送宵夜/現場陪聊。
第二天的7點前,又必須到公司準備好咖啡,新的一天開始了,奧力給!
對了,這工作全年無周末、無節假日、無高級頭銜、無升職空間。薪水嘛,每個月給3000元,意思一下吧~
產後抑鬱機率很大
這樣的薪水、這樣的工作強度、這樣情緒不穩的老闆,一個正常人幹久了都會抑鬱吧(我估計我一周就能被幹趴下),更何況,是一個剛生產完/身體極度虛弱的媽媽?
其實上面這種工作狀態,就是媽媽產後半年(甚至一年內)的狀態。最崩潰的時段,應該是在6月齡之前,也就是媽媽們休產假的時段。
這個時段,如果沒人幫忙,寶寶又剛好是敏感型/急躁型,加上自己激素不穩,同時碰巧家人/伴侶不給力不靠譜還多嘴,媽媽還得分出一半心力去吵架、去掰頭,本就身體虛弱,餵奶帶娃已經累個半死,精神方面,還要去消化那些不被理解/委屈/被質疑所帶來的情緒問題,那麼產後抑鬱,幾乎是百分百。
其實我還沒說完,除了正常流程中的餵奶哄睡擠奶換屎尿洗澡以外,新生兒需要買買買很多東西,買母嬰用品,也是個腦力活,還需要做功課安排疫苗,如果出生後黃疸高,還得不斷去醫院檢查,如果媽媽或孩子再生個病……酸爽啊~
除了生離死別和某些極端情況,我真的很難想像,人生中還有哪個時刻比當媽更難的了。
我當時在人手方面還是挺充足的,但依然覺得很累很崩潰(主要是被哺乳折磨,同時也引發了家庭矛盾)。
所以,產後真的很容易抑鬱。
工作使我快樂
以前聽很多媽媽說,寧可上班,也不在家帶娃。我覺得不可思議,上班如上墳,還有啥比這更喪的?
可是,是真的!當媽以後才發現,工作真的好快樂,正如vivi可愛多所說,上班就像去趟馬爾地夫一樣,太愜意了。
畢竟上班累了,還能摸會兒魚,上上洗手間,去倒杯水喝,中午還能跟同事嘮嘮嗑,還可以午休,就算加班,也總會下班,回到家,總能無人幹擾地睡個整覺。
而帶娃,是實打實的24小時on call。你困死了,娃沒困,那就死扛,好不容易扛到娃睡了,自己又清醒了,終於有空玩玩手機了,這個時間要珍惜呀,先玩完再說,結果手機沒玩夠,娃又醒了……
所以,大家不要對在家帶娃有什麼誤解,比起帶娃,上班可真是輕鬆太多了。
如何應對產後抑鬱
1 正視困難(媽媽的角度)
媽媽們,既然決定生孩子了,就要正視生育可能面臨的困難,這個困難包括了不公,因為生理構造使然,女性註定要承受更多。
其實很多人生孩子之前,對懷孕生子一無所知,比如我,(因為無知)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結果從分娩開始,就有種被一路突襲的感覺,冷不丁就被暴打一頓,整個懵逼。
這也是我要寫下一系列推文的原因,真實地告訴各位,除了分娩和哺乳很難,養育的部分也很難。
生育就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成長的時機。懷孕生子這一整套困難全集,給予我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真正地察覺到了自我,自我開始覺醒,它正在生根發芽,等待破土而出。
痛苦和挫折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但唯有它們能讓人成長,扛過去了,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產後抑鬱的饋贈。
如果此刻的你覺得特別難,我想說,你並不孤單,覺得自己扛不下去了,那就躺平,然後看看我上一期推文《我的寶藏播客》,戴上耳機,認真聽聽我推薦的播客,相信我,聽完你心裡一定會好受很多。
如果聽完還是不行,那麼,請不要排斥接受心理諮詢。
2 人員配置到位(家人伴侶的角度)
媽媽不是超人,身邊的家人不要等到媽媽發出請求,才去幫忙(主動幫忙和被動幫忙是有很大區別的)。帶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也要參與進來。
在我看來,帶一個娃的最優配置是3個人,其中2個必須是帶娃熟手,這樣大家都能充分休息,且會覺得帶娃是件輕鬆且有意思的事兒,甚至還會想來個二胎哈哈哈哈。
有錢就請人,預算有限就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上。
3 多一些關愛/理解/忍讓(伴侶的角度)
產後的一年是最難的,帶孩子難,同時媽媽的情緒也受激素影響(一年後激素會逐漸恢復平衡),很容易緊張、焦慮,甚至性情大變,突然成了另一個人,曾經的天真爛漫不復存在,因此這對婚姻是極大的考驗(我知道的好幾個博主都在產後一年內離婚了)。
但媽媽們也別仗著激素、仗著自己犧牲更多就百般刁難,還是得正視困難,儘量覺察自己的情緒,穩住穩住穩住。
爸爸們,雖然明知她很多時候反應過度,玻璃心,但忍忍吧,畢竟生理上,她不得不承受更多.那心理方面,你承受多些唄,這也算是一種平衡了。如果涉及婆媳關係,那就必須做好當夾心餅的準備。過了這一陣子,她會感激你的。
現在屁屁快一歲了,我的產後抑鬱情緒也好了很多。雖然某些激發我抑鬱情緒的坎依然在心裡,比如跟屁屁分居兩地,想到就會哭,會有情緒,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情緒,讓我正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無論我多麼故作瀟灑獨立,依然逃不過母性的本能,我很愛屁屁,不想跟他分開,我想珍惜他需要完全依賴父母的前三年。
同時我也認識到,無論造成抑鬱的原因是什麼,最後都只能靠自己修煉內心,去面對去成長,去努力成為那個可以完全依靠自主意識做決定的人,成也好,敗也罷,盡人事,聽天命,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不後悔不甩鍋,目光堅定,一往無前。
一起加油吧!
Read more:
2019年我最難過的事。
我的順產日記 | 9月の大日子。
我是如何完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我的微博:擼大包。
我的微信:lubigbread。
商務合作請看後臺信息欄。
叨叨生活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