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RNA能調節DNA的轉錄方式 對藥物設計具有重大意義

2020-12-13 騰訊網

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基因表達方式。最新的研究顯示,RNA本身可以調節DNA的轉錄方式,而不是單向地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人類疾病和藥物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這似乎是一條我們不知道的基本途徑。任何時候,它都有望開闢全新的研究和探索方向,」世界著名化學家Chuan He教授說。

人體是現存最複雜的機械構造之一。每次你撓一下鼻子,都是在進行比任何火箭飛船或超級計算機更複雜的活動。我們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來解構它是如何工作的,每一次有人發現一種新的機制,就會有更多關於人類健康的謎團產生,新的治療方法就會出現。

例如,2011年,Chuan He發現了一種名為可逆RNA甲基化的特殊過程,開闢了研究的新途徑。

我們許多人都記得,在學校曾學習到這是一個有序的過程:DNA被轉錄成RNA,然後RNA生成蛋白質,完成活細胞的實際工作。但實際上並非這麼簡單。

Chuan He的研究小組發現,一種被稱為信使RNA的分子,以前被稱為攜帶DNA指令到蛋白質的簡單信使,實際上正在對蛋白質的產生影響。這是通過一種可逆的化學反應,稱為甲基化;他的關鍵突破是證明甲基化是可逆的。這不是一次性的、單向的,而是可以被擦除和逆轉。

Chuan He說:「這一發現使我們進入了RNA修飾研究的現代時代,在過去幾年裡,RNA修飾研究確實取得了爆炸性進展。」「這就是這麼多基因表達受到嚴重影響的原因。它影響著廣泛的生物過程——學習和記憶,晝夜節律,甚至是細胞如何將自己區分為,比如說,血細胞和神經元這樣最基本的東西。」

Chuan He的團隊還識別並鑑定了一些識別甲基化mRNA並影響目標mRNA穩定性和轉譯的「閱讀蛋白」。

但當實驗室用老鼠來研究其機制時,開始發現信使RNA甲基化並不能完全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一切。

這也反映在其它實驗中。Chuan He說:「來自社區的數據表明,還有一些其它的東西,一些我們錯過了的極其重要的東西,對許多早期發展事件以及癌症等人類疾病產生了嚴重影響。」

他的團隊發現一組稱為染色體相關調節RNAs,或稱為carRNAs,使用相同的甲基化過程,但這些RNA不編碼蛋白質,也不直接參與蛋白質翻譯。相反,他們控制DNA本身的儲存和轉錄方式。

「這對基礎生物學有重大意義。」 Chuan He說,「它直接影響基因轉錄,而不僅僅是一小部分。它可以引起全球染色質的變化,並影響我們研究的細胞系中的6000個基因的轉錄。」

他看到了在生物學,尤其是人類健康方面的重大意義——從識別疾病的遺傳基礎到更好地治療病人。

Chuan He說:「有幾家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積極開發針對RNA甲基化的小分子抑制劑,但是目前,即使我們成功地開發出了治療方法,我們也沒有一個完整的機械圖來解釋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來幫助指導抑制劑測試的疾病適應症,並為藥物提供新的機會。」

他說,這一突破僅僅是個開始。「我認為這代表了一種觀念上的轉變。」他說,「像這樣的障礙很難打破,但一旦你打破了,一切都從那裡開始了。」

原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1-discovery-gene.html

相關焦點

  • Nature:針對RNA轉錄和剪接的新觀點!磷酸化調節著RNA聚合酶II對不...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凝聚物在剪接中發揮作用,其中剪接是確保遺傳密碼準備轉化為蛋白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他們還揭示了一個細胞機器的關鍵部分如何在不同的凝聚物之間移動。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表明80%的人類基因組序列雖然能夠轉錄表達並產生RNA ,卻不能編碼和翻譯成蛋白。由此產生了大量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其基因數量(近2萬個)和蛋白編碼基因相當。目前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lncRNA被認為是生物學中的暗物質。探索lncRNA的功能和生物學意義,對於人們認識非編碼基因組、生物體的多樣性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 轉錄組研究新利器:ONT直接RNA測序,鹼基修飾、轉錄異構體一網打盡!
    2018年便開展ONT直接RNA測序服務,並承擔了國內首篇ONT直接RNA測序相關研究的建庫測序工作[2]。希望組ONT直接RNA測序服務隆重升級,4大優勢助力轉錄組深入研究。信使RNA(mRNA)鹼基修飾具有重要的作用,5』UTR區域甲基化修飾,在mRNA剪接、編輯、穩定性、降解、多腺苷酸化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而3』UTR區域甲基化修飾有助於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起始以及與polyA結合蛋白一起維持mRNA的結構穩定。在ONT直接RNA測序過程中,經過修飾的鹼基通過納米孔時會引起孔內電流的特徵性改變,從而識別鹼基修飾信息。
  • 滬科學家發現全新長非編RNA 為癌症的藥物設計提供方向
    滬科學家發現全新長非編RNA 為癌症的藥物設計提供方向2017-5-9 02:35:57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嘉露 選稿:吳春偉   據《勞動報》報導,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發現一條全新長非編碼RNA,並命名為SLERT。
  • 發現獨特的DNA編輯功能
    2017年3月23日/生物谷BIOON/---一種單細胞纖毛蟲物種以一種看似不可能的方式使用細胞轉錄複合體。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詳細地描述了 「垃圾DNA」在遭受降解之前轉錄的機制。這種機制是非常巧妙的。它聽起來像是一場設計競賽中的獲獎設計方案:當小片段信息太短而不適合放入讀取設備中時,如何讀取這些小片段信息呢?
  • 表觀轉錄組學: 更好地了解RNA修飾
    5-甲基胞嘧啶(5-methycytidine,m5C)在tRNA中具有穩定二級結構、維持反密碼子環構象的功能。非編碼RNA中的許多修飾在不同物種間是保守的,這進一步表明它們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並且,近期研究已經發現了這些mRNA修飾的一些潛在生物學功能。比如,假尿嘧啶可以介導翻譯通讀、m1A與翻譯調節相關、次黃嘌呤可誘導密碼子重新編碼。對mRNA上化學修飾的研究已經導致了一個新興領域——表觀轉錄組學(epitranscriptomics)的誕生,該研究方向的目的是鑑定存在於轉錄組上的RNA修飾並且研究揭示它們在生物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 全轉錄組後期驗證之非編碼RNA篇
    細胞轉染:(1)脂質體轉染法:陽離子脂質體表面帶正電荷,能與核酸的磷酸根通過靜電作用,將DNA分子包裹入內,形成DNA脂複合物,也能被表面帶負電的細胞膜吸附,再通過融合或細胞內吞進入細胞。靶標驗證:對miRNA及其預測到的靶基因是否具有靶標關係和結合情況,常用實驗方法有以下幾種:(1)雙螢光素酶報告系統作用原理:在報告基因如螢光素酶CDS的下遊3』-UTR區域插入待確認的目的序列,如果3』UTR過長或引物設計困難
  • 核小體核心粒子通過DNA複製和RNA轉錄來記住自己的位置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的PNAS中研究了活細胞中染色質複製的生物化學,並證明了核小體實際上可以傳遞表觀遺傳記憶。此外呢,他們還發現此外,與已公開的模型相反,在轉錄過程中未觀察到核小體局部移位。這項工作也促使人們對已發表的關於染色質複製和轉錄的生化數據進行重新評估。
  • Nature:新研究讓mRNA轉錄本上的m6A標記不再神秘
    2019年8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一些mRNA轉錄本上出現的化學修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細胞在遭受損傷後進行自我修復,並且也可能是了解重要的人類疾病的關鍵。
  • Nature:揭示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在rRNA加工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這種修複方式對於產生能夠幫助免疫系統抵禦入侵者的受體至關重要。但是DNA-PK不僅結合DNA,而且還結合RNA。儘管科學家們早在幾十年前就知道了這一點,但他們還不完全了解哺乳動物細胞中DNA-PK結合哪些類型的RNA,也不了解這種結合的生理後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DNA-PK與參與核糖體組裝的RNA結合的機制。
  • RNA分子如何「主宰」自己的命運?
    Chakraborty及其團隊發現RNA分子通過反饋迴路調節它們自身的形成。RNA分子太少,細胞就會啟動轉錄以產生更多的RNA分子。然後,在某個閾值,過多的RNA分子會導致轉錄停止。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1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NA-Mediated Feedback Control of 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
  • DNA複製的過程
    學生問道這個問題,我上網搜到一個視頻可惜是英文,雖然有字幕,可細看發現是有問題的,直接發動學生的超能力,翻譯,剪輯,做字幕,最後我再加無釐頭的片頭就成這個樣子
  • Nature:重大突破!從結構上揭示RNA聚合酶III轉錄起始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和捕捉這種讀取機制的圖片。這項關於這種分子機制如何運行的發現可能為開發癌症治療的新方法開闢新的途徑。
  • Nature:RNA 修飾研究有助表觀轉錄組學進一步發展
    但該研究面臨的問題也是非常大的,因為這種修飾不僅發生在 mRNA 分子上,同時也發生在其它 RNA 分子上,幾乎涉及到了生命科學的所有領域,連病毒的 RNA 都會發生這種修飾。 其實這些修飾本身並不新奇。我們現在之所以這麼關注這種修飾的意義,這麼關注所謂的表觀轉錄組學,是因為發現了與這些修飾有關的酶,並且對這些酶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人類基因組計劃發現人類基因組中有30億個鹼基對,其中1.5%能夠編碼蛋白質,98.5%是非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基因序列一度被認為是垃圾基因。然而隨後的ENCODE計劃表明,大約75%的人類基因組能被轉錄成RNAs,當中74%是非蛋白編碼RNA(ncRNAs)。
  • 組蛋白修飾研究的歷程和意義
    組蛋白與染色體組蛋白研究可追溯至19世紀末。1884年,德國有機化學家科賽爾(A. Kossel)首次從細胞核中鑑定出一種攜帶正電荷呈顯鹼性的物質,將其命名為組蛋白(histone) [1]。同時期的另外兩大發現對組蛋白而言也有重大意義。1869年,瑞士外科醫生米歇爾(F.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然而隨後的ENCODE計劃表明,大約75%的人類基因組能被轉錄成RNAs,當中74%是非蛋白編碼RNA(ncRNAs)。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尤其是microRNA參與了炎症反應的發展
  • RNA的轉錄與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與轉錄機制的研究也是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亞瑟·科恩伯格長子)「因其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引自諾貝爾基金會羅傑一直致力於結構生物學研究,其獲獎的主要原因是解析了酵母RNAP II的晶體結構。但他的貢獻不僅於此,他在70年代即推斷出核小體的基本結構,90年代又通過實驗將其證實。這也為轉錄機制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同時,也說明結構生物學研究並非僅僅依靠儀器,敏銳的頭腦也是必不可少的。
  • 一文講清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的秘訣
    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多年來,人們已經清楚的認識了一系列結構RNA和調節RNA。由Tuschel,Barrel和Ambro實驗室發表的一系列文章裡,記述了這些結構RNA和調節RNA外,還包括有許多發現的僅由22個核苷酸組成的微小RNA(miRNA)的研究前景。
  • 非編碼RNA之lncRNA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Nat Commun:發現治療前列腺癌的關鍵分子開關doi:10.1038/s41467-019-09784-9威爾莫特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常用藥物在四五個月後常常失效的原因,這種藥物似乎具有雙重功能,後來會把癌症變成一個無情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