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2020-12-19 喬沐說

一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兩個皇帝的命運。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

從瓦剌死裡逃生回來的英宗卻沒有受到大明王朝的熱烈歡迎,因為此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是怕這個哥哥回來之後要跟他爭皇位。於是明朝在與瓦剌的談判中拒絕和談。

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英宗被瓦剌送了回來。明代宗朱祁鈺為了淡化影響,不僅沒有舉辦儀式迎接英宗回國,相反,朱祁鈺很快就把英宗控制起來,囚禁在南宮之中。這對於曾經的帝王來說可謂是莫大的屈辱。

當時是,明代宗朱祁鈺即皇帝位之後,在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的同時,也廢掉了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讓他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得不說明英宗父子倆的遭遇可真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典型案例。

明英宗在偏僻的南宮度過了八年時光,徒有太上皇名號的英宗在這八年的時光裡時刻不想著如何奪回自己的皇位,終於,幸運女神眷顧了他。

景泰七年(1456年)年末,代宗病重,甚至是一病不起,此時太子儲位未定,之前立的太子朱見濟只一年便去世了,於是朝野憂心忡忡。兵部尚書于謙與廷臣一次次上書請早立東宮以穩政局。

面對即將變幻莫測的局勢,大臣石亨想起被囚禁在南宮的英宗朱祁鎮,他想著擁立之功帶來的滔天富貴,於是他下定了主意趁著朱祁鈺重病復立英宗之位。於是又糾集了一幫人馬,一同謀劃此事,他們想著被困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錦上添花哪裡有雪中送炭令人記憶深刻呢?

石亨等人在正月十六這一天撞開了南宮的大門,英宗以為是代宗派人來殺他的,卻沒想是朝臣請他復位。不甘心在南宮度過後半輩子的英宗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於是在石亨等人的計謀之下英宗重新坐上了皇位。

而同在正月十六這一天,代宗正準備上朝時宣布重要消息,這不想朝堂之上的王座已經換了人其他人,代宗怒不可竭,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明英宗再次登基,改年號為天順,這是他擁有的第二個年號。在他被瓦剌俘虜之前的年號為正統,因此明英宗是明朝歷史唯一一個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重回皇位,英宗對於當初自己被俘時擁立朱祁鈺上位的官員大肆打擊迫害,尤其是兵部尚書于謙。于謙在為鞏固大明朝發展,擊退外敵瓦剌等事上有著重大貢獻。

即使是這樣功績累累的忠臣,也沒能逃過成為皇權鬥爭中犧牲品的命運,對於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來說確實令人惋惜。

也許是為了昭顯自己的仁慈之心,明英宗並未對代宗痛下殺手,而是廢朱祁鈺為郕王,遷於西內。然而朱祁鈺二月初一時被廢為王,二月十九日便去世了。自此,兩兄弟之間的皇位鬥爭徹底結束。

參考資料:

1. 明英宗的「奪門之變」 .蘇州新聞網

2. 《明史》

3. 《明史紀事本末 卷三十五》

相關焦點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明英宗被俘虜,大明至少在名義上群龍無首,擺在眾臣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救回明英宗或者另立新帝。前者,大明勢必要付出巨大代價,且時間損耗難以計量。只要英宗一日不被接回,那麼大明就一日無君。於是在權臣于謙等人的推動下,明英宗的異母弟朱祁珏成為新帝,即明代宗,次年改元景泰。還在瓦剌人手裡的明英宗,被迫成為了太上皇。
  • 明代宗去世,留下30歲美貌的皇后,明英宗如何對待她?
    沒想到的是,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對兄弟,曾經親密無間,最後卻鬧得手足相殘,兄弟二人皇帝輪流做,等朱祁鎮第二次坐上皇位,他和朱祁鈺之妻汪氏,也就是他的弟媳之間發生了鮮有人知的故事。小編先介紹一下歷史背景: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22歲時,蒙古瓦剌人入侵,他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御駕親徵,結果兵敗被俘。
  • 兵不血刃成功復闢,一人起了關鍵作用,最後卻非死不可
    1457年2月10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明英宗朱祁鎮發起了奪門之變,取代了代宗皇帝朱祁鎮,完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復闢。那麼英宗皇帝為什麼當初會失去皇位,而後又通過怎樣的方式成功復闢呢?那就要講到之前的土木堡之變了。當時英宗皇帝在徵戰蒙古時,被瓦剌人俘虜。
  • 明英宗為何能奪回帝位?于謙不作為是其次,關鍵是這個女人的首肯
    于謙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不幸被瓦剌首領也先抓獲,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能沒有主心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謙站出來了。他擁立朱祁鈺為帝,統籌明朝剩餘軍隊,在京師打了一場保衛戰,將瓦剌擊退。一年後,瓦剌歸還朱祁鎮。
  • 清廉正直的明代戶部尚書——安平人張鳳
    同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其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景泰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三年(1452年)春,張鳳升任南京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景泰四年(1453年),廷議認為張鳳素有譽望,乃轉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守備機務,景泰五年(1454年)張鳳升任戶部尚書。
  •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正統十四年(1449年),年少氣盛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此戰過後,明英宗被俘,黃河以北的精銳之師近乎全軍覆沒,僅剩不到十萬的老弱士卒。此刻的明朝,舉國惶恐,無論是官員還是商賈農戶,都想著法子逃離北京城,遠離這是非之地,因為在他們看來,大明王朝距離亡國,已經不遠了。
  • 歷代君鑑.五十卷.明代宗朱祁鈺編.明景泰四年內府刊本
    《歷代君鑑》由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帝)編纂。全書共五十卷,以時代為順序,輯錄歷代帝王治國事跡。卷一至三十五為:善可為法,選輯自三皇五帝至明宣宗。部分帝王結束之處,以 「史臣贊曰」、「史臣論曰」 附上史家對其定論。
  • 景泰帝失去皇位的背後:為什麼明英宗復闢以後,沒人擁護景泰帝?
    前言:明朝歷史上,有過一場著名的政變,那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即:已經遜位長達八年之久的明英宗,在少數幾個大臣的支持下復位,而詭異的是,整個大明朝廷上下,居然沒有起兵勤王擁護景泰帝的人,這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
  • 明英宗與錢皇后的愛情簡介 生要同衾 死要同槨
    明英宗回到北京之後,便被明景帝以「太上皇」的名號架空,並幽禁在了南宮之中。從此,明英宗便和錢皇后相依為命,過著朝不保夕的隔絕生活。明景帝不但沒有交還國政的意思,還意圖廢除原來的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將帝位世代傳給自己的子孫。
  •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明英宗為什麼非要冤殺于謙?
    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可惜兵敗被俘。在此情況下,也先繼續乘勝追擊,直逼北京城下。 在明朝生死存亡時刻,于謙挺身而出,擁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改元,抵抗也先,導致明英宗成為沒有什麼價值的俘虜。于謙這一做法於國有利,但於明英宗是赤裸裸的背叛。相信此時開始,明英宗種下了對于謙仇恨的種子。
  • 明英宗為何在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土木堡之變明朝最黑暗的時期就是正統十四年,當時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當時的明英宗還是一個少年,年少不經事。在嚴重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然出軍,最後20萬精銳協同眾多大臣大部分命喪土木堡,明英宗也被俘。
  • 善負才辨,以巧取功名——迎回明英宗的大功臣楊善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明英宗朱祁鎮以皇弟郕王朱祈鈺監國,輔佐皇太子朱見濬留守京師。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一,朱祁鈺在京師正式即位,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即大明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景泰帝)。景泰帝奉英宗為太上皇。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明英宗是如何回報的?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自從被俘後,朱祁鎮一直為能回歸做不懈努力 。除了給太后寫信,充當「帶路黨」叫門之外,還不斷遣使向明廷遊說。但是朝廷對於他回歸的態度是不明確的。
  • 小人得志,命不久:明朝「奪門之變」的功臣,為何下場都十分悲慘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作為守護的大將,見其狀況,不是擔心,而是在為自己找出路,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與石亨一起的還有官宦曹吉祥,朝中大臣徐有貞,這三個人趁景泰帝病重,暗中迎立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官宦曹吉祥原本就隸屬於王振門下,但是他最光鮮亮麗的時刻卻是在景泰皇帝一手提拔下。
  • 他喪師辱國、冤殺忠良,而且還忘恩負義,明英宗朱祁鎮其人
    本篇文章由史家之談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內容~自從《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火了之後,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的說法便廣為流傳,那麼朱祁鎮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瓦刺入侵邊界之後,王振更是唆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就發生了貽笑萬年的打敗「土木堡之變」,此戰不僅打沒了近20萬兵勇,而且自朱棣、朱瞻基為後世培養的大批文臣武將損失殆盡。而朱祁鎮失去了大軍還失去了文臣武將,也就是失去了身邊的所有,但是朱祁鎮卻保留了大明皇帝的「尊嚴」。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明英宗朱祁鎮:俘虜皇帝的二次登基之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真理
    明朝正統十四年,權傾一時的官宦王振陪同著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百官的反對,親自率領著大明王朝二十萬大軍,前往於瓦剌在明朝的邊境地區決一死戰。原本朱祁鎮自信滿滿,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殊不知,在明軍出徵之前瓦剌就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靜待朱祁鎮和明朝二十萬大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