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2月10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明英宗朱祁鎮發起了奪門之變,取代了代宗皇帝朱祁鎮,完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復闢。
那麼英宗皇帝為什麼當初會失去皇位,而後又通過怎樣的方式成功復闢呢?那就要講到之前的土木堡之變了。當時英宗皇帝在徵戰蒙古時,被瓦剌人俘虜。
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防止瓦剌用皇帝來要挾明朝就範,兵部尚書于謙不顧眾人反對,推舉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
瓦剌人看見原來的皇帝已經失去了價值,只能重新把明英宗送回明朝,和明朝繼續談判。明英宗回到宮裡,不想卻被帶到南宮囚禁起來,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
為了阻止英宗復闢,代宗命人用鉛填滿南宮大門,並派錦衣衛日夜看守,每天的食物只能通過一個小洞送進去。
就這樣英宗在南宮裡被軟禁了7年,如果沒有後來的變化,英宗估計就在南宮裡度過餘生了。後來隨著代宗的病情加重,英宗復闢的機會來了,因為岱宗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王位,也一直沒有定下來合適的人選。
岱宗臨死的時候,想解決繼承人的問題,於是把負責守衛故宮安全的將軍石亨叫來,吩咐他做好安保工作,並擬寫聖旨,迎接襄王世子進京。不幸的是代宗這次失算了。
石亨出了宿齋宮,立即去找他的死黨太監曹吉祥,商議後一致認為他們的機會來了,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幫助英宗皇帝復闢,但他們只是武將和太監,要成大事還缺少一個能出謀劃策的人,他們發現徐有貞足智多謀,是個合適的人選。
於是找來徐有貞一起商議,徐有貞認為這件事需要儘快動手,以防之後發生變數,錯過時機再想翻身就難了。
一切準備就緒,石亨負責皇宮的警衛工作,他有宮門的鑰匙,曹吉祥負責監視皇宮中一切動靜,而徐有貞則負責制定一切計劃。整個行動考慮周密,也非常順利,幾乎兵不血刃,三個人就在南宮迎出了英宗皇帝,並在第二天一早,百官上朝的時候舉行了英宗的復闢儀式。
當時上朝的官員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英宗當眾宣布因為岱宗皇帝重病不起,已經沒有精力治理朝政,所以部分大臣希望我來再次做這個皇帝,為了江山社稷,我必須但其這個重任,各位只需各安其位,各司其職。
就這樣南宮的復闢成功了,史稱奪門之變。而英宗為什麼能夠成功復闢,而且兵不血刃呢?大概有三點。
第一代宗的重病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之前代宗剛登基的時候,剛好處於國家危難之時,先不說他王位來得正不正當,從他繼位以來,兢兢業業,並且有于謙這樣的得力大臣全力支持他,朝政還是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他一夕病倒就給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些人創造了機會,他們都想通過這一次復闢飛黃騰達。
第二就是立儲的事情一直耽擱,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中國皇帝最大的苦惱就是他們沒有兒子或者兒子沒能力繼承皇位,而代宗恰恰是前者其中之一。
當時關於代宗王位繼承人的問題,朝堂基本分為三個派別,第一派主要是朝中的老臣主張冊封沂王為太子。誰是沂王,沂王就是明英宗的長子,這意味著把王位歸還給英宗。但是問題是英宗現在還活著,又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
更有趣的是當英宗執政的時候,他就已經被冊封為太子。而代宗繼位之後,首先就把他太子之位廢除了,現在反而又想傳位給他,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所以對於這個建議岱宗一直沒有採納。
第二派是以大學士王文為代表,他們主張迎襄王接班繼承大統。而襄王是誰?襄王是英宗的叔叔,代宗從他的兄弟英宗取得了皇位,現在他又將王位傳給他的叔叔,那麼問題又來了,英宗今年剛剛30多歲,而他叔叔襄王已經50多歲了,還有就是當初英宗即位之時,襄王是一個擁護者,現在先皇親自傳下來的繼承人被囚禁在深宮,而他的叔叔卻要繼承皇位,這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之後肯定還要出大亂子,但是代宗似乎更認可這種做法。
第三派就是石亨和曹吉祥為首的復闢派,作為朝中的中層官員,他們在政治生涯中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很顯然他們想通過幫助皇帝成功復闢,達到他們飛黃騰達的目的。歷史正好給了他們這個機會,他們也成功抓住了。
第三點原因,也是整個復闢行動能夠成功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孫太后的默許。還是曹吉祥在這件事考慮周到,偷偷把復闢的事告訴了孫太后。
英宗在位的時候他就是太后,關係也屬她跟英宗更加親近。而無論代宗死後輔佐齊王或是襄王為皇帝,他的地位都不如擁護英宗復闢來得穩固。只要英宗重新做了皇帝,他的太后位置就坐得更加舒服了。
所以孫太后也默許了南宮的復闢,事實上英宗的個性也是他復闢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歷史資料記載,他有時會忠奸不分,但卻也是一個非常善良,性格溫和的人。無論是一個忠臣還是奸臣,英宗都對他們彬彬有禮。
即使他當年被瓦剌俘虜,帶到了北方。他也和當地的蒙古人民成了好朋友,當他離開要回明朝時,也先得弟弟薄顏帖木兒還擔心英宗的安全,更不想他離開,因此不得不承認英宗的性格也是石亨、曹吉祥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幫他復闢的重要原因。
最後還有一個決定復闢成敗的關鍵人物,那就是執掌兵權的于謙。當年岱宗登基,也是于謙一手促成的,在北京的保衛戰之後,于謙力挽狂瀾扭轉了局勢,讓代宗地位穩固,他一直是代宗執政時期所依賴的一個最強力的助手。他官至少保,隨時可以調動全國的軍隊。
甚至在案發當天晚上,臥病在床的岱宗被告知有人篡位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問于謙在哪裡,可見于謙當時是有能力和實力控制全局的。但他當時卻選擇了不作為,任由事態發展,最後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