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除了丁巳復闢,張勳還有兩次失敗的復闢經歷

2020-12-11 兔大聖公社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六十二):辮帥與雄主。

民國六年,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之爭矛盾激化,黎元洪在敦請「相國」徐世昌和「北洋之龍」王士珍兩位北洋元老調解無果的情況下,親赴王士珍宅院,苦苦相求,王士珍也依然不願意趟渾水,黎元洪只好請淮軍老人李經曦出面組閣,幻想著淮軍元老的虛名能夠壓過北洋軍實力派。但是段祺瑞挑唆各省督軍聯名發難,黎元洪進退失據,此時躲在督軍團背後的張勳卻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出面調停,黎元洪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禮遇備至,甚至派專人前往定武軍的駐地徐州迎接張勳。

是年六月七日,五千餘人的定武軍從徐州開拔,氣勢洶洶地直撲京畿。入京後的張勳,並未像黎元洪期盼的那樣調停亂局,而是糾集一幫前清遺老,請出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擠走了黎元洪,上演了一場復闢鬧劇,這場由張勳率領辮子軍在舊曆丁巳年間上演的復闢鬧劇,也被稱為「丁巳復闢」。其後張勳成為眾矢之的,段祺瑞出面幹涉,駐守京畿的北洋軍兩旅人馬與辮子軍交火,最終盤踞在京畿在辮子軍被北洋軍擊潰,張勳躲入租界。

除了這場丁巳復闢,張勳一生中還上演了兩次失敗的復闢鬧劇。一次是在民國二年的初春,張勳聯合寓居青島的前清恭親王溥偉等人,計劃從兗州出兵突襲濟南,畢竟此時張勳麾下的辮子軍已經擴充到六十營共計二萬餘人,是清末民初北洋軍中的銳旅之一,而且復闢的通電及檄文都已擬好,只待昭告天下攪亂大局,從而達到渾水摸魚趁機復闢的目的,但是此時袁世凱及時偵悉,果斷扼殺,復闢計劃遂宣告失敗。

另一次失敗的復闢經歷是在贛寧之役期間,不死心的張勳秘密聯絡北洋軍中忠君思想較為濃厚的北洋之狗馮國璋,這位在武昌起義時立下軍功,被清廷嘉封為男爵時感激涕零的晚清秀才。張勳企圖聯合馮國璋在贛寧前線以按兵不動的態度,逼迫袁世凱支持復闢,但是此時作為北洋軍前線主將之一的馮國璋斷然拒絕,不肯與之合作,此次復闢經歷遂也宣告失敗。

在北洋軍閥中,駐守徐州的張勳因為復闢之心不死,麾下的定武軍始終保留著前清的辮式,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角色,也一直被前清遺老們視為「恃以定乾坤」的「徐州王」。張勳也曾坦言:「宮保在,從宮保,宮保不在,從舊朝。」所以在袁世凱死後,張勳並未從前兩次失敗的復闢經歷中汲取教訓,而是得以繼續實施丁巳復闢,並且苟延十二天的時間,對於愚忠的辮帥張勳來說,在他的復闢經歷中,那個身材不高,不怒自威,讓「山西王」閻錫山不敢抬頭、「東北王」張作霖不敢直視的一代梟雄,或許是他復闢的唯一忌憚。

相關焦點

  • 張勳復闢前後,中國政壇出了多少醜事?隨便舉幾個例子
    1917年7月1日,張勳帶領辮子軍進京,請出了宣統皇帝,通電復闢。此舉招致全國範圍內的強烈反對,段祺瑞更是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準備討伐張勳。只過了8天,討逆軍就打敗辮子軍,張勳逃到東交民巷的荷蘭公館,宣統再次宣布退位。這次短暫的復闢被很多史家稱為鬧劇。
  • 張勳一生忠孝節義、道德水準極高,卻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
    民國的歷史舞臺上可謂星光熠熠,無數風雲人物各領風騷,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革命的、舊皇室的紛紛走上舞臺表演一番,這其中有一位不能算是大咖的人物,在眾多風雲人物中因為做了一件事兒也跳上了舞臺中央表演了一出鬧劇,卻被口誅筆伐,幾乎小小的改變了一些歷史的進程。
  • 張勳復闢上色老照片:圖2街頭掛著黃龍旗,圖8張勳府邸被炸成廢墟
    此時養心殿內,張勳身披朝服馬褂,頭戴紅頂花翎,三拜九叩的跪在12歲的溥儀面前。這就是由張勳主導的一次復闢鬧劇,史稱「張勳復闢」。照片中就是北京城外正在生火做飯的辮子兵。 張勳復闢的消息很快傳遍北京城中的大街小巷,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更是憤懣不已,後悔自己引狼入室。大罵道:「好你個辮子軍張勳,竟然言而無信,鑽了老子的空子。」
  • 「辮帥」張勳復闢,欲迎娶平劇名角劉喜奎,劉喜奎一句話成功脫身
    1917年7月1日,張勳挾清末帝溥儀在北京宣告復闢,受封忠勇親王 、 議政大臣。一時間,張勳風頭無兩。而在此之前,張勳早就對平劇名角劉喜奎垂涎已久了,並且還曾表示過自己的心意,不過被劉喜奎婉拒了。對這件事,張勳也是耿耿於懷。
  • 張勳復闢鬧劇:康有為想當官,在下巴上塗生髮藥水,盼鬍子快快長
    張勳復闢的當天下午,手下興衝衝地前來匯報:如今街上到處都是留著辮子的人。張勳聽後樂不可支,拍著大腿笑道:「我就說百姓不會輕易忘了舊主,果然應驗!這就是民心所向啊!」
  • 文言文常識:復闢
    今天要給大家拓展一個文言文常識:復闢,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復原有地位或被消滅的制度復活,形式一般是通過政變。復闢:復,即恢復。闢[ bì ],1.君主:復~。 復闢(fù bì),指失位的君主復位。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復原有的地位或被消滅的制度復活。復闢也可意指恢復帝制,如民國初年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復闢帝制或清朝滅亡後1917年的張勳復闢。
  • 「辮帥」張勳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卻一生恪守儒家傳統忠孝節義
    民國的歷史舞臺上可謂星光熠熠,無數風雲人物各領風騷,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革命的、舊皇室的紛紛走上舞臺表演一番,這其中有一位不能算是大咖的人物,在眾多風雲人物中因為做了一件事兒也跳上了舞臺中央表演了一出鬧劇,卻被口誅筆伐,幾乎小小的改變了一些歷史的進程。
  • 世界上復闢次數最多的朝代,先後復闢五次,至今仍統治西班牙
    在中國歷史上,滅亡後又成功復闢的朝代寥寥無幾,漢王朝是最著名的一個,實際上東漢就相當於是西漢的復闢,因為國號都是「漢」,而且東漢皇室確實是西漢皇室的後人。不過並不是所有國號相同的朝代都是復闢,還是拿漢為例,中國還有後漢、南漢、北漢、成漢等等,這些朝代只不過國號都是漢,實際上跟西漢東漢沒有半點關係,絕不是漢王朝復闢。至於中國其它國號相同的朝代,比如西周、東周、北周、武周、後周、李唐、後唐、南唐等等,同理。
  • 波旁王朝的兩次復闢
    拿破崙退位後,在聯軍的支持和保護下,路易十六的兄弟路易十八上臺,波旁王朝復闢了。路易十八又實現了復闢。 馬克思曾經說過:「拿破崙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事,但是也作了許多惡」。綜觀拿破崙的一生,他的主要功績是他作為資產階級軍事家和政治家,數次鎮壓了王黨復闢的叛亂,多次粉碎了歐洲封建國家「反法聯盟」的武裝幹涉,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打亂了歐洲的封鎖秩序,推動了以後的歐洲革命。
  • 世界文明史:法國的復闢與七月王朝,波旁王朝復闢與革命
    百家原創作者:南琴觀歷史學過歷史的我們應該都可以感覺到,法國是大革命始發源地,法國在1815—1848年間經歷的政治波折更甚於英國。國王路易十八成功周旋於大革命支持者及其對手之間,維持住了當時法國的政治穩定。
  • 歷史的另類臉譜:張勳復闢力邀徐世昌,得知條件後由敬重變為鄙視
    北洋六年的夏天,北方大地的緊張氣氛,絕不僅是黎、段兩人之間角力的硝煙,更多的還有騎牆派的推波助瀾,一位掀起軒然大波的角兒也即將登場。是年六月,張勳親率五千餘人的「辮子軍」,在黎元洪的盛情邀請下從徐州開拔赴京調停。這位名義上的北洋軍閥督軍團盟主,更多的還是被心機似海的各路諸侯推到前臺渾水摸魚。
  • 清朝最後一位疆臣:溥儀退位後誓死保皇,還找日本人幫忙復闢清朝
    前面小編介紹了閩浙總督松壽、兩廣總督葉名琛,今天繼續來介紹晚清總督,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總督,他對清廷忠心耿耿,清帝溥儀已經宣布退位,但他卻誓死保皇,仍率清軍和革命軍作戰,還親自去找日本人幫忙,企圖復闢大清王朝,他就是最後一位陝甘總督升允。
  • 張勳:清朝漢官之極,敢拿17省督軍做賭注,願用火車換老婆
    民國初建之時,復活帝制的呼聲一直存在,但採取行動的只有兩次且都對近代產生了無比深入的影響。一次是袁世凱洪憲稱帝,結果八十三天後又改回當總統;還有一次就是張勳復闢,他本人留著小辮,帶著一幫同樣留著辮子的軍隊鬧騰了十二天,最終以失敗告終。
  •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何走向復闢帝制,失敗更是讓他一塌糊塗
    如果這個議案被通過了,那麼反對者會接受不了失敗,可能掄起椅子就上去打架。同時議會對於自身在整個政治體制當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它畢竟是中國社會的新興事物,議會和各個政府機關、和各級政府怎麼銜接,大家都沒有想好。結果就導致了政局混亂。
  • 【 稗官野史 】、【 復闢 】怎麼讀?
    胡適 《歸國雜感》:「果然船到了 橫濱 ,便聽得 張勳 復闢的消息。」今亦泛指被推翻的勢力重上臺,或指恢復舊制度。魯迅 《集外集·選本》:「《文選》的影響卻更大……五四運動時雖受奚落,得『妖孽』之稱,現在卻又很有復闢的趨勢了。」 孫犁 《白洋澱紀事·紀念》:「住在 定縣 的還鄉隊回村復闢。」
  • 我的祖父復闢狂人恭親王(下)
    他博覽群書,精通歷史,也懂易經測算,擅長寫詩卻鮮少示人        我爺爺生於1880年,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時他32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爺爺很推崇德國的普魯士軍事貴族制度,所以他把避險地選在了德國人管理的青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實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朝廷覆滅的情況下,作為皇室貴族已經沒有可能再呆在北京,外逃是必然選擇,而當時的青島作為德國租界,非常適合遜清遺老定居,或者作為復闢的基地。
  • 試論波旁王朝復闢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衰敗
    1814年法國波旁王朝的復闢具有歷史必然性,法國國家性質已經由封建君主制轉變為資產階級君主制。波旁王朝復闢時期的法國科學文化繁榮發展,浪漫主義在全歐洲產生深遠影響。1852年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難以滿足國內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 老照片:末代皇帝的一生,年幼住皇宮,中年忙復闢,老年是公民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王朝,作為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一生可謂是充滿著傳奇與悲哀,他從三歲登基,年幼的時候,所謂的江山對他而言不過是一個名詞,年少住在皇宮,錦衣玉食,生活無憂,長大後本以為可以改革,振興大清,奈何命運不給他機會,經歷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溥儀的身份換來換去,
  • 兵不血刃成功復闢,一人起了關鍵作用,最後卻非死不可
    1457年2月10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明英宗朱祁鎮發起了奪門之變,取代了代宗皇帝朱祁鎮,完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復闢。那麼英宗皇帝為什麼當初會失去皇位,而後又通過怎樣的方式成功復闢呢?那就要講到之前的土木堡之變了。當時英宗皇帝在徵戰蒙古時,被瓦剌人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