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張勳復闢力邀徐世昌,得知條件後由敬重變為鄙視

2020-12-27 兔大聖公社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三百二十):此地無銀三百兩。

北洋六年的夏天,北方大地的緊張氣氛,絕不僅是黎、段兩人之間角力的硝煙,更多的還有騎牆派的推波助瀾,一位掀起軒然大波的角兒也即將登場。是年六月,張勳親率五千餘人的「辮子軍」,在黎元洪的盛情邀請下從徐州開拔赴京調停。這位名義上的北洋軍閥督軍團盟主,更多的還是被心機似海的各路諸侯推到前臺渾水摸魚。此時段祺瑞已經被黎元洪免職,留下各省分兵北上意欲驅黎的督軍們,嚇得黎元洪到處請人調解。不過就連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龍」王士珍都不敢繼任,閣臣之首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其後,在徐州穩坐釣魚臺,作為督軍團盟主的張勳,似乎成了黎元洪的最後一根稻草。得知張勳帶著大隊人馬赴京,黎元洪也開始懷疑張勳的居心不良。張勳到達京畿後,果然沒有先去拜會早已張燈結彩迎其大駕的黎元洪,而是前往紫禁城拜謁已經遜位的溥儀,擺明了是要上演一場不按套路出牌的鬧劇。但是張勳有這個膽量以及謎之自信,來源於他對北洋集團一文一武兩位元老的自我分析,這兩個人就是長江三督之首的馮國璋和威望不遜於段祺瑞的「相國」徐世昌。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遜清持同情態度,同時傳統士大夫思想濃厚,特別是徐世昌,在清朝遺老中頗具聲望。

但是,一開始對於調解黎段兩人之間的矛盾,徐世昌是拒絕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與其心意南轅北轍。在張勳入京後,「徐相國」的雄心和抱負似乎又再次看到了曙光,當張勳前來拜會時,兩人相談甚久,對於張勳力邀其出山,徐世昌提了三個條件。一是給其以清朝攝政王的名義,轄制廟堂全權,二是把他的女兒許配給溥儀作為皇后,三是改革遜清的廟堂架構。張勳回來後把兩人會談的內容告訴了一些隨眾,其中劉延琛聽了後大笑道:「此人真不愧為活曹操。」

最終,劉延琛感覺自己為徐世昌安的這頂帽子很恰當,因為活曹操是袁克定罵徐世昌的一個口頭禪,在北洋集團中幾乎無人不知,曹操本人將女兒許配給漢獻帝,徐世昌正好也想做遜清溥儀的國丈。倒是張勳有了很大轉變,此前一直很敬重徐世昌,此次得知條件後,也算識破其底細,發現這隻晚清宦海的「水晶狐狸」,之所以一直不願出山,也就是出山的籌碼還不夠分量,足以說明其廟堂胃口足夠大,因此由敬重的心理轉為鄙視。此時的張勳也開始飄飄然,畢竟急得已如熱鍋上的螞蟻的黎元洪,打開中華門迎其進城,這是當年宋教仁等人才有的禮遇,而風光入城的張勳,戴著瓜皮小帽,帽子中間嵌有寶石一顆,腦後垂著大辮,身穿紗袍,外面罩著玄色大馬褂,腳蹬一雙烏緞鞋,簡直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大怪物。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相關焦點

  • 歷史的另類臉譜:除了丁巳復闢,張勳還有兩次失敗的復闢經歷
    入京後的張勳,並未像黎元洪期盼的那樣調停亂局,而是糾集一幫前清遺老,請出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擠走了黎元洪,上演了一場復闢鬧劇,這場由張勳率領辮子軍在舊曆丁巳年間上演的復闢鬧劇,也被稱為「丁巳復闢」。其後張勳成為眾矢之的,段祺瑞出面幹涉,駐守京畿的北洋軍兩旅人馬與辮子軍交火,最終盤踞在京畿在辮子軍被北洋軍擊潰,張勳躲入租界。除了這場丁巳復闢,張勳一生中還上演了兩次失敗的復闢鬧劇。
  • 張勳復闢前後,中國政壇出了多少醜事?隨便舉幾個例子
    1917年7月1日,張勳帶領辮子軍進京,請出了宣統皇帝,通電復闢。此舉招致全國範圍內的強烈反對,段祺瑞更是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準備討伐張勳。只過了8天,討逆軍就打敗辮子軍,張勳逃到東交民巷的荷蘭公館,宣統再次宣布退位。這次短暫的復闢被很多史家稱為鬧劇。
  • 張勳復闢上色老照片:圖2街頭掛著黃龍旗,圖8張勳府邸被炸成廢墟
    此時養心殿內,張勳身披朝服馬褂,頭戴紅頂花翎,三拜九叩的跪在12歲的溥儀面前。這就是由張勳主導的一次復闢鬧劇,史稱「張勳復闢」。照片中就是北京城外正在生火做飯的辮子兵。 張勳復闢的消息很快傳遍北京城中的大街小巷,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更是憤懣不已,後悔自己引狼入室。大罵道:「好你個辮子軍張勳,竟然言而無信,鑽了老子的空子。」
  • 張勳一生忠孝節義、道德水準極高,卻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
    民國的歷史舞臺上可謂星光熠熠,無數風雲人物各領風騷,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革命的、舊皇室的紛紛走上舞臺表演一番,這其中有一位不能算是大咖的人物,在眾多風雲人物中因為做了一件事兒也跳上了舞臺中央表演了一出鬧劇,卻被口誅筆伐,幾乎小小的改變了一些歷史的進程。
  • 張勳復闢鬧劇:康有為想當官,在下巴上塗生髮藥水,盼鬍子快快長
    張勳復闢的當天下午,手下興衝衝地前來匯報:如今街上到處都是留著辮子的人。張勳聽後樂不可支,拍著大腿笑道:「我就說百姓不會輕易忘了舊主,果然應驗!這就是民心所向啊!」
  • 「辮帥」張勳復闢,欲迎娶平劇名角劉喜奎,劉喜奎一句話成功脫身
    張勳的幕僚劉文揆見劉喜奎遲遲不答話,以為她是害羞了,便對她說:「劉小姐,您就點頭表示一下吧,大帥等著回話呢?」也就在劉文揆的催促之下,劉喜奎忽然心生一計,就抬起頭來嫣然一笑,對著劉文揆說:「劉先生,王爺要娶我,是我天大的榮幸,不過,我也有個條件,不知當提不當提。」「可以,可以。」
  • 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在衛輝調皮搗蛋的童年生活!
    清鹹豐五年九月十三,即公元1855年10月23日,徐世昌出生在衛輝府汲縣城內前曹營街4號院後廂的徐家西屋。那個大院我曾去過一次,現為衛輝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面的房子已顯得斑駁了,再往裡走,仍瞧不出有任何玄機,後來在一位長者的指點下,我才隱隱約約仿佛聽到了傳自百年前的那個嬰兒的哭啼聲。
  • 歷史上的袁世凱到底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對他進行評價?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首領,帶出了一大批當時的軍政要員,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等。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 「辮帥」張勳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卻一生恪守儒家傳統忠孝節義
    民國的歷史舞臺上可謂星光熠熠,無數風雲人物各領風騷,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革命的、舊皇室的紛紛走上舞臺表演一番,這其中有一位不能算是大咖的人物,在眾多風雲人物中因為做了一件事兒也跳上了舞臺中央表演了一出鬧劇,卻被口誅筆伐,幾乎小小的改變了一些歷史的進程。
  • 張勳:清朝漢官之極,敢拿17省督軍做賭注,願用火車換老婆
    一直以來人們都只是把張勳當做小丑把他主導的那場復闢看作滑稽戲,但換個角度看的話,他的復闢何嘗不是一個為人臣的「忠」呢?所以,想要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隱秘,必須要從他的生平說起......漢臣之巔1954年12月14日,張勳出生於江西省奉新縣崗嘴鄉赤田村。
  • 文言文常識:復闢
    今天要給大家拓展一個文言文常識:復闢,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復原有地位或被消滅的制度復活,形式一般是通過政變。復闢:復,即恢復。闢[ bì ],1.君主:復~。 復闢(fù bì),指失位的君主復位。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復原有的地位或被消滅的制度復活。復闢也可意指恢復帝制,如民國初年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復闢帝制或清朝滅亡後1917年的張勳復闢。
  • 清朝最後一位疆臣:溥儀退位後誓死保皇,還找日本人幫忙復闢清朝
    不久後,升允升任陝甘總督,是他官場生涯的頂峰。升允對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的,他為官期間所做的事都是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清朝統治。比如著名的西北大學,前身就是升允修建的陝西大學堂。升允重視教育,開辦陝西大學堂後,培養了很多出色的人才。不僅如此,升允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剛烈,彈劾過很多高官權貴,從一定程度上,對腐敗無能的清廷起到一定的整頓作用。
  • 大帥張勳在日本人面前受辱,徐樹錚和他說了什麼讓他如此歡喜
    於是張勳就在根據地徐州從1916年6月9日開始,召開了奉天,吉林,黑龍江,直隸,河南,安徽等七省。山西等七省聯軍參加會議;九月,十二月又連續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會議,第一次徐州會議,復闢的事簡直就列不進議程,氣得張勳一連罵了萬繩樹三聲「混蛋」,萬繩樹對徐樹錚既仇恨又想攀附。早幾天,他們各自代表主子到南京為馮國璋做壽,仍然由於雙雄不能並立而相會的不愉快。現在,徐樹錚專程來訪了,來意如何?
  • 譚嗣同面見袁世凱是由徐世昌引薦?
    歷史記載咱們中國的電話引進是在1901年,盛宣懷當時給慈禧寫報告,申請建電話局,慈禧不批。庚子年間一個丹麥商人,跟著法國軍隊把電話帶進來了,最後清政府一看挺好使,不得不用。日記上記錄徐世昌晚上在馮國璋那裡,「接慰亭德律風,囑明天赴津」。慰亭是袁世凱的字。就是讓徐世昌明天趕快到天津。從小站到天津是60裡地,得走一天。那天晨起,徐世昌黎明就上路了,冒雨行。
  • 張勳大肆捕殺剪辮子的人,手下問對和尚和尼姑怎麼處理,他說
    漢族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哪能輕易剃頭落髮,很多人特別牴觸,而且覺得拖根辮子在腦後,實在醜爆了。不過,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面前,只好心裡罵娘,表面屈服。統治者絕想不到,到了晚年,洋人竟公開侮辱自己是「pig」,特別是腦袋後面那根豬尾巴,太難看了。在洋人面前不敢聲張反對的變成了清朝統治者,這大概就叫「一物降一物」吧。
  • 故宮閱兵老照片:大總統徐世昌在太和殿發表演說,午門掛上五色旗
    這一張照片是1918年11月28日,主持太和殿閱兵的大總統徐世昌在儀式上發表演說。徐世昌說:我協商國士兵人民,不憚躬冒艱險,卒以公理戰勝強權而獲此最後之勝利。吾國力排眾難,加入戰團,與茲盛舉,是堪欣幸。這一張照片是午門五色旗。在軍樂隊的伴奏下,大總統徐世昌在戰勝國公使團的簇擁下一行人登上丹陛,來到太和殿前。徐世昌發表了演說,並脫下禮帽向參閱官兵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