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何在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2020-12-13 歷史遊俠阿春

坦白來說,我覺得于謙出生就是一個傳奇,他是1398年生的,剛好那一年朱元璋去世。

朱元璋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建立了漢族在中華大地上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解放了在蒙古族欺凌下的族人。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而于謙是大明王朝的延續者,這一延續就是200多年。這個出生點,真巧,真可謂傳奇。

但是就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卻被再一次登基的皇帝明英宗謀害致死,成了一個千古冤案。

熟讀歷史的話,我們就知道,政治家是沒有感情的,再他們心目中只有權力。于謙立了大功還要被殺,並不是擁兵自重或者以下犯上等謀逆之罪。主要是一場陰謀,主角是一群投機取巧的人和一個被矇騙的皇帝。

土木堡之變

明朝最黑暗的時期就是正統十四年,當時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當時的明英宗還是一個少年,年少不經事。在嚴重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然出軍,最後20萬精銳協同眾多大臣大部分命喪土木堡,明英宗也被俘。

想想那個時候是多麼的危機,明朝皇帝搬到北京就是要抵禦北方的勢力,所謂「天子守國門」,如今天子被俘,軍隊精銳基本上覆滅,即使回來的人也心驚膽戰,士氣低落。北京城一片譁然,此時城裡兵力空虛,人心不穩,建議「南渡」者佔據了上風。

在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情再一次重演,之前的宋朝就是,宋微宗、宋欽宗被俘,國都被佔領,北宋被打成南宋,宋人懦弱,像金國屈服,最後金國都沒有放回兩個皇帝,這期間還不斷地向宋朝索要物資。宋朝在金國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國不像國。

為了不重蹈復撤,于謙力排眾議,主要是徐有貞等人力主南渡,向外族屈服。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君臣是非常強硬的,于謙就站了出來說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于謙力主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全力支持于謙的做法,臣民再一次達成了一致。這個時候就苦了被俘的明英宗,因為新皇帝已經立了,追封明英宗為太上皇,那麼明英宗就不是皇帝了。蒙人再拿明英宗來索要城池、金銀財寶的希望就沒了。不好意思,明英宗這個皇帝已經過期了,過期的皇帝我們不認。

朝局穩定下來之後,于謙掌握了大權,作為兵部的管理者,他積極調動周邊的軍隊入城勤王,積極調動各種物資入城,在短時間內,京城的兵力再一次擁有了幾十萬人眾。

不久,也先帶領著軍隊直接進攻京城,已經做好準備的于謙,帶領著軍隊反擊,將幻想著統治中原的也先只能劫掠一番失望而歸。

于謙因為此事名垂千古,拯救大明於水火之間,也成了新朝的重臣。這個就是歷史上轟轟烈烈的京城保衛戰

一場陰謀

于謙的死徹徹底底是一場陰謀,說到這個就不得不說徐有貞,當初英宗被俘的時候,徐有貞當時還叫做徐珵,因為建議南渡,被于謙呵斥。最後于謙帶領大家渡過了最危急的時刻。他兩的梁子算是結下了。徐珵後面幾年都在朝臣的一片罵聲之中度過,他也改了自己的名字,改為徐有貞。

景泰帝繼位第二年,號稱明朝最佳辯手的楊善在不帶一絲一縷的情況下出使也先部落,通過一系列的說辭,最後成功地迎回了明英宗,但是景泰帝很不開心,畢竟皇帝做了一年多了,自己做的也很舒服,自己哥哥回來了,景泰帝也很是尷尬,因為國內還有很多忠心於明英宗的人,這樣對景泰帝的皇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免除後患,景泰帝對明英宗實行了軟禁,這一軟禁就是7年。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徐有貞聯合石亨、曹吉祥發動政變,迎回了明英宗做皇帝。

坦白來說,這個政變毫無可寫的地方,因為實在是沒有經歷過各種波折,軍隊拼殺,血染京城的殘酷人間。

明英宗乘景泰帝病重,登基成為了新皇帝,大家按時入朝。

明英宗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為了感謝徐有貞等人,都給足了封賞,徐有貞後面還成為了明朝的內閣首輔,一時風光無兩。

緊接著就是清算了。徐有貞本來就和于謙有過節,即使過了八年,當年的恥辱也要一次性奪回來。

石亨本來就是一名敗將,因為逃得比較快,在土木堡之變中僥倖回來,被于謙委以重任,但是不懂得知恩圖報,因為大家讚頌的是于謙,而不是石亨,他覺得自己也立下了大功,但是卻沒有經過很好封賞而憤憤不平。徐有貞和石亨這兩個小人組成了利益共同體。

為了絞殺于謙等人,徐有貞等人向明英宗進言,以謀反罪處死。但是明英宗還是比較識大體的,腦袋還很清醒,因為于謙是有功的大臣,是他保衛了國家,雖然沒有效忠於自己。

著急的徐有貞想出了一個明英宗不得不屈就的理由,起碼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毫無破綻:

「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據《明史》)

明英宗一想,確實是這樣,於是于謙和王文等人就被殺了。

這句話其實就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景泰帝已經是大明王朝鐵定的皇帝,明英宗等人復闢說白了也就是奪位,在古代,奪位是謀反罪,是非常重的一個罪名。歷史上很可能會留下:某年某月某日,朱祁鎮乘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之際,奪得了皇位,謀反成功。

但是把這個罪名安處在于謙等人身上就不一樣了。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但是于謙乘著朱祁鎮被俘,和朱祁鈺等人謀劃變動,將屬於朱祁鎮的皇帝位奪走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反派。而朱祁鎮在徐有貞等人幫助下,破壞了于謙等人的陰謀,最後成功拿回了自己的位置。

可伶的于謙就這樣被殺了。說到底就是徐有貞等人的一場陰謀,利用明英宗內心的弱點擊敗了于謙。

但是,天道好還。這個看似毫無破綻的理由卻被另外一個著名的大臣看穿了,他就是李賢。

李賢是看著于謙是如何拯救大明王朝的,他知道他是冤枉的。為了幫于謙討回公道,在未來的三四年的時間內,李賢運用自己的計謀逐漸解決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

具體來說也是抓住了明英宗的心理,明英宗的弱點就是帝位的合理性。而李賢就告訴明英宗,無論如何,帝位都是明英宗的,因為朱祁鎮沒有子嗣,能繼承大位的無非就是所謂的一個藩王(後面他也來京城表明心跡,自己無意爭奪王位),還有一個就是朱祁鎮兒子,朱祁鎮的兒子繼位那皇位還不是朱祁鎮的嗎?這套理論直接擊穿了明英宗的理論。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被欺騙。

說下那幾個奪門團員的最終結局吧:石亨被殺,曹吉祥因為謀反被殺,徐有貞被驅逐,最後在一片罵聲之中度過了自己悽慘的晚年。

他們三個,徹徹底底就是一群小人。

關注我,給大家更多精彩的歷史!

相關焦點

  •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明英宗為什麼非要冤殺于謙?
    于謙是一個清官、能官,上對得起國家社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是千古難得一遇的好官,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官竟被明英宗朱祁鎮冤殺,難道明英宗不清楚于謙的為人和能力嗎?顯然不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明朝于謙被殺93年後,蒙古再次兵臨京城下,奸臣嚴嵩如何保衛北京
    詩文之中唱到:西湖是英雄最後的歸宿,它埋葬了宋朝的嶽飛,收斂了明朝的于謙。南宋一個靖康之變後建立起來的國家,本靠著以嶽飛為首的中興四將可以再度恢復北宋時期的疆域,直搗黃龍也是有可能,可卻因為趙構與秦檜的一意求和而使得宋朝軍民與金軍十多年的戰爭結果毀於一旦。
  • 此人為明朝續命二百年,卻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況下被殺
    李進只是北京保衛戰中京郊死難的百姓之一,在瓦剌軍在北京城下到處肆虐的那幾天,除了李進,京郊還有不少普通人家遭到了搶劫,乃至遭遇了和李進同樣的命運。對於更多的百姓來說,給他們帶來生機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名垂千古的名字——于謙。
  • 史上三大最牛書生: 一位為明朝續命二百年, 一位抗清戰死乾隆追諡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抗清名將。于謙(1398年-1457年),明朝名臣。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
  • 英宗復闢殺害于謙,太后絕食三日、念叨五字,事後發現母親真高明
    至於明朝衰亡,百姓生靈是否塗炭,他真的在意嗎?但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和北宋一樣的下場,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多了一聲怒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發言者,兵部侍郎于謙。——《明朝那些事》就在明朝要做宋朝第二的時候,兵部尚書于謙站了出來。一聲「敢言南遷之人皆該殺」!震醒了所有朝臣,低迷之氣橫掃一空,一根擎天之柱支起了將要崩塌的朝堂。
  •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于謙這位忠正之臣,是如何恪守朝綱的呢?他為明朝續國兩百年,為何最終又魂斷帝京呢?于謙之死的背後,又透露出了明朝的哪些弊端呢?于謙在這件事情上做的很好,也讓明宣宗明白了于謙是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於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需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時,明宣宗親自寫上于謙的名字,將其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兩地。于謙到任後,發現山西情況不容樂觀。當地賦稅沉重,又有旱災蝗蟲等自然災害侵襲,百姓民不聊生。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明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但是在明中後期的時候,這個王朝又是昏暗腐朽的。 在明朝晚期的時候,人民漸漸受不了這個昏庸的王朝了,有不少的起義不斷爆發,明朝也隨之滅亡了。
  • 他喪師辱國、冤殺忠良,而且還忘恩負義,明英宗朱祁鎮其人
    本篇文章由史家之談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內容~自從《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火了之後,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的說法便廣為流傳,那麼朱祁鎮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看看朱祁鎮做過的事吧——寵信奸宦、喪師辱國、冤殺忠臣、為敵立廟、忘恩負義,下面慢慢給大家說一說,慢慢往下看! 首先沒朱祁鎮繼位後,寵信宦官王振、其後喪師辱國、隨後成為「叫門天子」。對朱祁鎮所寵幸的王振是明朝開國之後第一位專權的太監,王振在獲得朱祁鎮的信任後;對內結黨營私、打擊異己、對外更是更改朝貢制度侮辱瓦刺,是以激怒了瓦刺。
  • 朱元璋建立明朝,國運僅有80年,此人用4字,使明朝續命2百年
    明朝建立以後,不到上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這樣的三件事情,差點讓朱家丟掉了江山。朱元璋剛當上皇帝以後,就把不會處理君臣關係的弱點暴露出來了。他既沒有唐太宗那麼大的肚量,也不如趙匡胤的心胸寬厚,所以他在處理和臣子的關係的時候用的是最原始的辦法,那就是殺。三十四個跟著他打江山的功臣,最後被他殺的只剩下了四個。
  • 如何看待朱祁鎮殺了于謙這件事?明粉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什麼?
    南宮復闢,以意欲殺了于謙,殺了這個保護國家的人,正所謂天下冤之。景泰廢太子,遲遲不恢復憲宗太子之位,是頂著官員們巨大壓力的,直接有人寫信罵于謙和王文尸位素餐。于謙在立儲這件事上沒什麼立場,別的大臣不說話他也沒說話,到景泰兒子死了,景泰病重,大家都支持恢復憲宗的太子地位,于謙也支持,沒有特別的立場。所以用擁立景泰和廢太子為殺于謙的罪名,是毫無道理的。唯一一個因為這兩件事獲罪的,時人也覺得他是活該,那人是王文。但是王文也沒有引藩王入京。
  • 明朝皇帝朱祁鎮,打錯一仗,殺錯一人,為何死後廟號卻為英宗?
    而這一敗仗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首先在這一戰中,明朝的精銳軍隊損失殆盡,而五十餘名隨行出徵的文官武將也盡皆戰死;其次在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後,當時的瓦剌首領也先發動了對明朝的侵略,還險些讓明朝因此而滅國;最後由於這一戰的失敗,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了被動防守,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九邊防禦體系。
  • 明英宗為何能奪回帝位?于謙不作為是其次,關鍵是這個女人的首肯
    于謙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不幸被瓦剌首領也先抓獲,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能沒有主心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謙站出來了。他擁立朱祁鈺為帝,統籌明朝剩餘軍隊,在京師打了一場保衛戰,將瓦剌擊退。一年後,瓦剌歸還朱祁鎮。
  • 于謙在前線作戰,念及家中父母,感忠孝兩難全,寫下此詩催人落淚
    于謙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土木堡之變後保衛京師。他在朝廷做官的時候,正是明英宗時期,這個皇帝十分寵幸宦官,不做正事。因為當時有「三楊」輔佐政事,加上太皇太后張氏掌舵,明朝這艘船到也行駛在正道。 不過三楊去世之後,一位叫做王振的宦官,開始帶著明英宗胡作非為。後來,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帶領二十萬大軍徵討瓦剌。
  • 明英宗朱祁鎮,是坑貨皇帝的差評還是英明君主的諷刺?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後在位22年,就是這位造成土木之變,兵敗被俘的帝王,坑光了明朝的家底,卻得了廟號「英宗」。最終太皇太后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打贏了保衛戰,守住了北京城,也挽救了大明王朝。由此可見,後人評價明英宗是坑貨皇帝也不足為奇。一年之後瓦剌覺得留著這個名存實亡的皇帝已經沒有任何價值,於是把他送回了北京,至於瓦剌為什麼沒有直接殺掉他,有說是因為其人格魅力,和看守他的人以及其他瓦剌人成為了好朋友,事實究竟如何,也不得而知。
  • 他因「打老婆」進了語文書,卻是明朝中興的幕後英雄
    幸運的是,他的仕途生涯,正趕上明朝吏治相對清明的年代,既能出狠人王翱,也自然有欣賞「狠人」的人,比如宣德年間的重臣楊士奇,以及正統年間的能臣于謙,都對他不斷力挺。王翱,也就在大明政壇上脫穎而出,不斷承擔重任。
  • 淪為俘虜還能再次稱帝,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為何能活著離開瓦剌
    中國歷史上大朝皇帝被周邊遊牧政權擄走的情況很少見,除了最慘烈的北宋靖康之變時的徽欽二宗,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了。不同的是,徽欽二宗被擄至金國,宣告北宋滅亡,兩位皇帝最終埋骨他鄉;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抓走後,大明雖經歷浩劫卻沒滅亡,更神奇的是,在明朝未與瓦剌達成和解的情況下,瓦剌居然主動將朱祁鎮完好無損的還給了明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詩文典講古詩—《石灰吟》明朝于謙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十分有名的大臣叫于謙,他曾經在外族入侵時,力排眾議主張抵抗,幾乎憑藉一己之力保住了首都北京,還救回了被抓走的皇帝明英宗。成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于謙從小就樹立了一個堅定志向。他十二歲那年,有一次做完了功課,去外面玩。走著走著就來到一座石灰窯前面,他很好奇,從來沒見過這種場面。
  • 明代宗去世,留下30歲美貌的皇后,明英宗如何對待她?
    朱元璋開闢大明朝,建立傾世偉業,然而,朱元璋去世後,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走皇位,從此明朝的江山就變成了燕王一脈的了。朱棣死後,皇位經仁宗,傳到明宣宗朱瞻基這一代,明朝已經經歷5位帝王,然而,朱瞻基38歲英年早逝,他只有2個兒子,長子朱祁鎮當年只有9歲,次子朱祁鈺只有7歲,在太皇太后張氏等人的擁立下,朱祁鎮正式繼位,是為明英宗。
  • 于謙死後,瓦剌為什麼不捲土重來?答案你萬萬想不到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一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兩個皇帝的命運。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於是明朝在與瓦剌的談判中拒絕和談。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英宗被瓦剌送了回來。明代宗朱祁鈺為了淡化影響,不僅沒有舉辦儀式迎接英宗回國,相反,朱祁鈺很快就把英宗控制起來,囚禁在南宮之中。這對於曾經的帝王來說可謂是莫大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