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祁鎮殺了于謙這件事?明粉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什麼?

2020-12-11 騰訊網

殉葬從未在明國官方文化中見過具體標準,如果說是祖制,明國重要祖制絕大部分都在皇明祖訓中呢,在明國官方記載中朱元璋從來都沒有要求過自己妃子殉葬,大明會典的從不一定是殉的意思,如果是朱元璋的妃子只有兩個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七十歲死的,他那麼多妃子不可能只有兩個死在朱元璋前面,殉葬跟皇明祖訓整體宗旨似乎相違背,究竟是上位皇帝要求的還是下位皇帝自發的,朱祁鈺的事件則明顯是下位皇帝自發的,害怕年輕留在宮內影響自己名聲,皇明祖訓,對繼承順序有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但朱祁鈺事件比較複雜,朱祁鎮是因為被俘無法履行皇帝職責所以成為太上皇,朱瞻基就兩個兒子,朱祁鎮,朱祁鈺,根據祖訓應該是由朱祁鎮繼位,奪門之變攻擊于謙準備擁立藩王,就是想攻擊說于謙違背皇明祖訓,所以自己部分不採取強制措施,之後繼承皇位後如果不殺于謙明正他的罪行,則奪門之變就師出無名。

于謙眼裡的明主估計不是朱祁鈺更不是朱祁鎮,應該是朱瞻基,所以于謙不會讓皇位旁落到非朱瞻基一脈的,偏偏朱瞻基子嗣不盛,就倆兒子,一個還絕了後,算來算去就朱祁鎮和他兒子了,如果于謙鎮壓了朱祁鎮的奪門,那基本上就把朱祁鎮這一脈的合法性給砸了,皇位只能給外藩朱瞻墡一脈,這又不符合于謙的初衷。留他狗命的是大明威武,雖三大營盡滅,但對瓦剌來說仍是強明,想手上有個趁手的武器,打架也方便些。 就這軟骨頭,三大營盡失,文臣武將盡滅,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朱老四要天子守國門,你天子叫國門,不忠。老娘還在北京,國門一破,老娘變奴隸,不孝。老代死了,要他妃子陪葬,不仁。于謙勸老代接你回來,你秋後算帳,不義。

明粉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你們大明,朱祁鎮,明英宗是個啥玩意?

朱祁鎮不是壞人?他就是一蠢貨,土木堡之變別說都是王振的錯,他已經親政了,20歲了,是這個王朝的至尊,他有自己的命令和主意。南宮復闢,以意欲殺了于謙,殺了這個保護國家的人,正所謂天下冤之。他殺于謙,完全不在理,奪回皇位也不是搶他弟弟的,搶的完全是自己兒子的皇位,按《皇明祖訓》的規則接下來繼承皇位的也是他最年長的兒子朱見深,這是盲目而愚蠢,復闢以來,重用返鄉團,太監曹吉祥造反,石亨謀亂,這全是他自己的鍋;再者重用廠衛,逼死宗室,迫害大臣,連當初被俘時真心實意幫他的袁彬也被下獄,退職,民不聊生;輕信敵人,丟失河套,致使邊防吃緊,邊民被入寇所困擾;更在京中為也先立廟,天下已憤然久矣。這種人?配得上好?

一,于謙不是極力擁戴景泰即位,景泰即位是因為發生了在京官員打死英宗親信的準政變,為了平息事態安撫人心,必須由景泰即位,以示涉事官員無需擔心英宗回來清算,立太子憲宗登基在當時不可行,等於英宗回來還是執政,必然清洗涉事大臣,人心動搖之下明朝很可能就此滅亡。第二,英宗是嫡支大宗,禮法上雖然代宗即位,但是應該把皇位還給大宗,這道理沒有人不承認。景泰廢太子,遲遲不恢復憲宗太子之位,是頂著官員們巨大壓力的,直接有人寫信罵于謙和王文尸位素餐。于謙在立儲這件事上沒什麼立場,別的大臣不說話他也沒說話,到景泰兒子死了,景泰病重,大家都支持恢復憲宗的太子地位,于謙也支持,沒有特別的立場。所以用擁立景泰和廢太子為殺于謙的罪名,是毫無道理的。唯一一個因為這兩件事獲罪的,時人也覺得他是活該,那人是王文。但是王文也沒有引藩王入京。最後,殺于謙是毫無道理的,于謙什麼也沒做錯。

其實親徵的決斷從政治上講,是繼承從朱元璋,朱棣下來一脈相承到他父親親自領兵,確保軍權的舉措,這個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命的是朱祁鎮天資可能並沒有小時候表現出的那麼好,他爹早死又導致沒有接受足夠的帝王培訓,導致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執行能力非常低下。其實說什麼王振害人,那都是給領導背鍋,仔細閱讀史書記載,明顯就可以看出實際情況就是朱祁鎮專斷指揮導致大敗的。

「袁崇煥是漢奸,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會亡」。一個是為了洗白崇禎帝,一個是為了痛打公知,由此可見這都是些什麼玩意兒。更可笑的是為了給所謂關寧鐵騎找塊遮羞布,這幫貨一直很推崇吳三桂,吳三桂松錦大戰時和大同總兵帶頭夜奔導致明軍大部集體潰逃,13萬大軍最後全軍覆沒,洪承疇被俘失節。之後又引清兵入關,這妥妥的漢奸又成了關寧鐵騎戰鬥力的代言人。昏君,權閹,逃跑將軍一個個都成了正面人物,這些歷史發明家腦子裡都裝的是什麼?

如果于謙真的支持明英宗"奪門之變",那麼為什麼他沒有直接參與?從于謙改明朝軍制,設置文官統兵的巡撫一職看,他恐怕是最害怕明英宗復位秋後算帳的.如果于謙真的高尚到自我犧牲的地步,那麼他最初就不會搞文官統兵的所謂改革于謙不過是為圖忠君愛民之名而為文官集團牟利的虛偽官僚罷了,他的所謂"高尚"不過是文官和滿清編的作為對他為文官集團牟利的回報和黑明帝。

明英宗之前的永樂和宣德年間 ,皇帝對文官的追責有多麼嚴厲嗎?永樂年間山東爆發白蓮教起義,雖然後來起義百姓接受了招安,但朱棣把山東布政使及以下官員殺了一批。宣德年間,有個刑部尚書只因為沒有及時給獄中的疑犯審案和看病,被直接關進了大牢.那可是正部級的官員啊!不要說在古代王朝,即使是現在的"公僕"恐怕也無法接受。

這兩個皇帝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軍事才能出眾,喜歡御駕親徵.皇帝御駕親徵可以拉近自己與軍隊間的距離,鞏固皇帝對軍權的直接控制,有此基礎便可放開手腳對文官進行追責.所以,文官們不願看到皇帝御駕親徵,阻止不了皇帝御駕親徵,就設計讓皇帝親徵失敗。明英宗御駕親徵,既不是王振誤國,也是英宗的錯誤,那是當時明朝的傳統,也是皇帝對擁戴供養自己的國民生命財產安全負責任的態度。明代的皇權是制約官僚集團的存在,和文官集團有著直接尖銳的利益衝突.而且,明代文官都是科舉選拔上來的,而和皇帝有親戚關係的軍事貴族是不能當官的,所以文官謀害皇帝不存在"謀害親戚家人"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作為張太皇太后的孫子輩,朱祁鎮是沒有可能,也沒有理由殺張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鎮南宮復闢時還活著的話,那朱祁鎮最多就是把她軟禁起來,不可能說殺就殺了。《大明風華》中,由於張太皇太后(張妍)過度寵愛朱祁鎮,處處和「虎媽」孫若薇對著幹,包括起用太監王振、重用親弟弟肆意妄為,禍亂朝綱,直接導致了之後朱祁鎮御駕親徵、土木堡慘敗等事,朱祁鎮當了俘虜皇帝,祖宗基業動蕩。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
  • 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為什麼歷史上評價他是個好人?
    說朱祁鎮是好人的恐怕不是什麼好人。開個玩笑。總得來說,按照一個皇帝治國理政的角度,他是很不稱職的。但這還沒完,接下來臭毛病又犯了,先是殺了中興大臣于謙,然後緊接著重門達、逯杲等幾個大奸臣,民間又爆發了數十萬的流民起義,把他弟弟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的家業又敗了七七八八,然後兩腿一蹬,自己也掛了。就這麼結束了自己老拖明朝後腿的一生,享年37歲。
  • 明英宗為何在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于謙立了大功還要被殺,並不是擁兵自重或者以下犯上等謀逆之罪。主要是一場陰謀,主角是一群投機取巧的人和一個被矇騙的皇帝。土木堡之變明朝最黑暗的時期就是正統十四年,當時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當時的明英宗還是一個少年,年少不經事。
  • 明朝皇帝朱祁鎮,打錯一仗,殺錯一人,為何死後廟號卻為英宗?
    可以說當瓦剌大軍攻打明朝京師時,如果沒有以于謙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堅決抗戰與發動北京保衛戰,明朝可能因此而覆滅,因而說于謙是明朝的大功臣也不為過。然而,因為于謙在北京保衛戰時擁立明代宗即位,導致了後來朱祁鎮第二次當上皇帝後狠心殺了于謙。而于謙的被害不僅令當時的天下人扼腕嘆息,還成為了朱祁鎮一生沒法抹去的汙點。
  • 如何看待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這書要辯證看待,說它有功,是因為它用風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大明274年的歷史,讀史書不再是枯燥乏味,說它有過,個別錯誤之處誤導了許多歷史文盲,總體而言功大於過
  •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明英宗為什麼非要冤殺于謙?
    于謙是一個清官、能官,上對得起國家社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是千古難得一遇的好官,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官竟被明英宗朱祁鎮冤殺,難道明英宗不清楚于謙的為人和能力嗎?顯然不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于謙手握兵權,對朱祁鎮復位態度保持中立,想不到下場如此悽慘
    如果要說到宋朝最傳奇的皇帝,那一定是朱祁鎮,他是唯一一個被自己國家送上去,被活活侮辱的皇帝。本來以為他的命運肯定會逃不過被殺掉,沒想到他竟然活著回來了,不僅如此的話,他在回來之後被關進了大牢,可是沒有立馬被斬殺掉,後來又重新當上了皇帝。
  •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反觀漢王朱高煦,在于謙的凌厲攻勢下,竟不敢抬頭,只敢趴在地上不斷發抖,稱罪該萬死。這件事情,也被如實記載在《明史》中,「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于謙在這件事情上做的很好,也讓明宣宗明白了于謙是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於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需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時,明宣宗親自寫上于謙的名字,將其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兩地。于謙到任後,發現山西情況不容樂觀。當地賦稅沉重,又有旱災蝗蟲等自然災害侵襲,百姓民不聊生。
  •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歷史上明英宗朱祁鎮,早回答說「有能為力」
    所以,這件事讓也先很惱火。明英宗朱祁鎮畫像誰能想到,這麼一個意外事件,竟然差點導致明王朝覆滅。當時的兵部尚書鄺埜(kuang ye)以及侍郎于謙,硬是沒勸住朱祁鎮。這件事對於鄺埜和于謙來說,才是真正的無能為力。
  • 女醫明妃傳將收尾 朱祁鈺為什麼不殺朱祁鎮原因大揭秘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御駕親徵時失策被瓦剌所擒,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悲劇的一段時間。在朱祁鎮被俘虜的那段時間裡,明朝宮廷裡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臣們看著皇帝被抓走了,宦官弄權的王振也死了。   大臣們對王振是恨之入骨,他禍國殃民的行為造成了「土木堡之變」,促使明英宗被蒙古首領也先俘獲,然後被廢除,引起明朝之後朝政混亂,同時王振自己也在這個時候被護衛樊忠用錘子殺死。
  • 大明風華:朱祁鎮被放回京,孫若微卻將兒子囚禁,于謙:他活該
    由朱亞文、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正在熱播中,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還沒上映,就讓大家十分期待,上映後更變成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收視率也一路飆漲,朱祁鎮親政後年少輕狂,竟聽信小人讒言
  • 于謙才是主要人物
    孫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在劇中簡直跟武則天一般英明神武,而在史料中,她只不過是一個搞宮廷鬥爭的人而已,完全不可能帶著大明飛。更不可能穿著鎧甲帶領大明軍隊和瓦剌人打仗了(看到這裡,我汗毛真的都豎起來了)。 她在明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作用,那就是將郕王朱祁鈺立為皇帝。至於其他的就不是什麼貢獻了,而是在搗亂。
  • 明英宗朱祁鎮,是坑貨皇帝的差評還是英明君主的諷刺?
    說起明朝的皇帝和明朝的那些事,可真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梗,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英明君主朱祁鎮,一代賢后萬貞兒,治世能臣魏忠賢,鐵骨錚錚錢謙益。」這句話中只提到一個皇帝,從後面三個人前面的評論來說,這完全就是一首諷刺之作,嘲諷意味深重。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後在位22年,就是這位造成土木之變,兵敗被俘的帝王,坑光了明朝的家底,卻得了廟號「英宗」。
  • 他喪師辱國、冤殺忠良,而且還忘恩負義,明英宗朱祁鎮其人
    看看朱祁鎮做過的事吧——寵信奸宦、喪師辱國、冤殺忠臣、為敵立廟、忘恩負義,下面慢慢給大家說一說,慢慢往下看! 首先沒朱祁鎮繼位後,寵信宦官王振、其後喪師辱國、隨後成為「叫門天子」。對朱祁鎮所寵幸的王振是明朝開國之後第一位專權的太監,王振在獲得朱祁鎮的信任後;對內結黨營私、打擊異己、對外更是更改朝貢制度侮辱瓦刺,是以激怒了瓦刺。
  • 女醫明妃傳也先為什麼不殺朱祁鎮 有什麼企圖?
    女醫明妃傳也先為什麼不殺朱祁鎮?土木之變英宗被捕,但也先並沒有立即殺害朱祁鎮,最後確實無條件釋放,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劇情的介紹。  女醫明妃傳手遊下載:進入下載
  • 朱祁鈺為什麼沒弄死明英宗?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按明朝的繼承制度來說,朱祁鎮當了皇帝,作為皇帝的弟弟,朱祁鈺這輩子就不可能當皇帝。其實事實上朱祁鈺也是這樣想的,他老老實實做起了朱祁鎮的好弟弟,對皇位沒有一點非分之想。但命運的偉大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朱祁鎮是當了皇帝,並且雄心勃勃。人有點雄心是應該的,制定一個宏偉的目標,然後想辦法去實現它。
  • 朱祁鎮:從少年天子到成熟帝王,我用了八年
    八年,能幹什麼?明英宗朱祁鎮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八年能讓一個人長大。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同時也是明朝第八任皇帝。人家一輩子能當一次皇帝就已經是很牛了,他一生當中做了兩次。而兩度沉浮,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天子到牢獄重生的落魄皇帝,他的一生更是是跌宕起伏。少年天子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36歲。
  • 朱祁鎮復位後,身邊美女如雲,為何要復立殘疾又無子的錢皇后?
    就在這兩個熊孩子的智障操作下,20萬大明精銳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盡數殲滅,隨軍出徵的勳貴重臣也死傷大半,就連英宗皇帝本人也被也先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場戰役的結局,改寫了明朝與蒙古各部的攻守態勢,也差點讓明朝重蹈北宋靖康之恥的覆轍。若不是于謙等主戰派大臣的極力周旋,明廷甚至都有了南遷至舊都南京的打算。
  • 孫太后清醒賢明,為何不能像張太皇太后那樣,阻止朱祁鎮胡來
    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她積極支持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組織力量,對抗瓦剌的侵略。別的不說,就這一點,便十分難能可貴,以讓她躋身於歷史上賢明的太后之列。為什麼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的?因為朱祁鎮是孫太后的兒子,而朱祁鈺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被敵人抓去,俘虜了,照一般的情況來說,孫太后肯定會在朝廷中又哭又鬧,要求大家無論如何要滿足瓦剌的要求,只求把自己的兒子贖回來。
  • 朱祁鎮雖然有點昏但也是善良的皇帝,但是為什麼要殺于謙呢?
    這是與嶽飛齊名的忠臣于謙所作的<石灰吟>,縱觀于謙的一生,他潔身自好,忠君愛國,「北京保衛戰」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清清白白,無愧於心。可是即使這樣的忠臣卻在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之後慘遭殺害。朱祁鎮雖然有點昏,錯信王振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差點使大明王朝滅亡,但他還是一個善良的人,也知道于謙是忠臣,可他為什麼最後還是要殺掉于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