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為什麼歷史上評價他是個好人?

2020-12-11 熊貓先生觀天下

說朱祁鎮是好人的恐怕不是什麼好人。

開個玩笑。

總得來說,按照一個皇帝治國理政的角度,他是很不稱職的。

作為大明王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朱祁鎮的命運可算是跌宕起伏,非常具有戲劇性,朱祁鎮他爹死的早,年僅九歲就當了皇帝,由於年少不懂事,就讓太皇太后垂憐聽政,到了自己管事的時候,治國能力的硬傷就顯露無疑了。

太皇太后一死,本來很不受待見的太監王振開始得到朱祁鎮的寵信(真是人以群分,沒辦法),而原本欣欣向榮的大明王朝馬上走了下坡路。

治理國家能力差點也就算了,偏偏還愛打仗,動不動就御駕親徵,大家都知道萬曆三大徵,其實朱祁鎮也來個了個英宗4次北伐,前三次還好說,總算是小有收穫,主要自己人沒出事,到了第四次北伐,由於受太監王振誤導,加上自己麻痺大意,直接在土木堡被瓦剌包了餃子,自己悲劇的成了俘虜,手下文臣武將死傷無數,可謂損失慘重。

由於自己成了俘虜,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定,他弟弟朱祁鈺順勢當了皇帝,等他一年後從牢裡出來後,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太上皇,從此被弟弟關了七年禁閉,七年之後在大臣的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又從弟弟的手上把皇位奪了回來,至此,朱祁鎮的人生已經實在是大起大落,太刺激了。

但這還沒完,接下來臭毛病又犯了,先是殺了中興大臣于謙,然後緊接著重門達、逯杲等幾個大奸臣,民間又爆發了數十萬的流民起義,把他弟弟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的家業又敗了七七八八,然後兩腿一蹬,自己也掛了。

就這麼結束了自己老拖明朝後腿的一生,享年37歲。

如果非要說他和好人有點關係的事,可能就是廢除人殉制度了吧。

當朱祁鎮第二次當皇帝之後,深感自由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突然想起太宗皇帝朱棣時代就被關禁閉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這位哥的人生可就慘了,靖難之役後才兩歲就被幽禁宮中超過五十年,要不是朱祁鎮有被關禁閉的慘痛經驗,肯定想不起他來,朱祁鎮很爽快的把他放了,準許他從此自由生活,這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吧。

另一個就不得不說嬪妃人殉制度了,這個是老朱同志(朱元璋)開得最不好的一次歷史倒車,按說人殉制度這麼不人道的事早就消失在封建社會的長河當中了,連秦始皇下葬的時候都知道用兵馬俑來代替活人了,老朱硬是想不開要活人陪葬,知道朱祁鎮這一代,朱祁鎮也覺得人殉制度實在太過沒有人性,終於幫老朱改正了錯誤,廢除了人殉制度,並明確規定,後代都不能再這麼做了。

歷史就是這麼的神奇,想想如果唐朝的時候也有人殉制度,那我們的武媚娘就沒機會成為武則天了,中國歷史將會少了很多精彩。

結語

明英宗是不是好人,都是一家之言,從不同角度看,得出的結論也不同,見仁見智吧。

相關焦點

  • 明英宗為何在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這個就是歷史上轟轟烈烈的京城保衛戰一場陰謀于謙的死徹徹底底是一場陰謀,說到這個就不得不說徐有貞,當初英宗被俘的時候,徐有貞當時還叫做徐珵,因為建議南渡,被于謙呵斥。最後于謙帶領大家渡過了最危急的時刻。他兩的梁子算是結下了。徐珵後面幾年都在朝臣的一片罵聲之中度過,他也改了自己的名字,改為徐有貞。
  •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明英宗為什麼非要冤殺于謙?
    于謙是一個清官、能官,上對得起國家社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是千古難得一遇的好官,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官竟被明英宗朱祁鎮冤殺,難道明英宗不清楚于謙的為人和能力嗎?顯然不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他喪師辱國、冤殺忠良,而且還忘恩負義,明英宗朱祁鎮其人
    本篇文章由史家之談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內容~自從《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火了之後,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的說法便廣為流傳,那麼朱祁鎮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瓦刺入侵邊界之後,王振更是唆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就發生了貽笑萬年的打敗「土木堡之變」,此戰不僅打沒了近20萬兵勇,而且自朱棣、朱瞻基為後世培養的大批文臣武將損失殆盡。而朱祁鎮失去了大軍還失去了文臣武將,也就是失去了身邊的所有,但是朱祁鎮卻保留了大明皇帝的「尊嚴」。
  • 如何看待朱祁鎮殺了于謙這件事?明粉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什麼?
    偏偏朱瞻基子嗣不盛,就倆兒子,一個還絕了後,算來算去就朱祁鎮和他兒子了,如果于謙鎮壓了朱祁鎮的奪門,那基本上就把朱祁鎮這一脈的合法性給砸了,皇位只能給外藩朱瞻墡一脈,這又不符合于謙的初衷。 明粉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你們大明,朱祁鎮,明英宗是個啥玩意?
  • 明英宗朱祁鎮:身世離奇,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人
    可是,歷史上的朱祁鎮卻與此大相逕庭。他寵幸奸佞小人,面對朝廷大人的諂媚,宦官王振的專橫,他都視而不見,反而認為王振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最終導致自己被北方的瓦剌部所俘。 後來,經過「土木之變」和「曹石之亂」後,朱祁鎮想任用賢臣、勵精圖治也為時已晚,國力日漸衰敗,自己的身體也日益衰退。
  • 明英宗朱祁鎮,是坑貨皇帝的差評還是英明君主的諷刺?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即位之初,由於年齡較小,朝政可以說由太皇太后張氏主持,《大明風華》裡是孫太后,這就是編劇的不嚴謹了。最終太皇太后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打贏了保衛戰,守住了北京城,也挽救了大明王朝。由此可見,後人評價明英宗是坑貨皇帝也不足為奇。一年之後瓦剌覺得留著這個名存實亡的皇帝已經沒有任何價值,於是把他送回了北京,至於瓦剌為什麼沒有直接殺掉他,有說是因為其人格魅力,和看守他的人以及其他瓦剌人成為了好朋友,事實究竟如何,也不得而知。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首先,張太皇太后在那個時代早已經去世。張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正妻,同時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當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奶奶。在真正的歷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後,張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當時就有一些大臣覺得朱祁鎮年紀實在太小,只有八歲,恐怕無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請立張太皇太后另外一個兒子為新的皇帝。
  • 明英宗朱祁鎮:俘虜皇帝的二次登基之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真理
    朱祁鎮劇照這一戰,是明朝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戰役之一。後瓦剌的也先進軍北京,無奈敗于于謙等諸位明朝大臣手中,在如此情況下瓦剌只好退走大漠。原本瓦剌以為俘虜了朱祁鎮就能夠從明朝手中撈取到不少利益,誰知在朱祁鎮被俘虜的這將近一年中,瓦剌都沒有從他身上撈取半分好處,甚至在後來跟明朝的作戰中還屢戰屢敗。瓦剌在深思熟慮之下,為表示想求和的誠心,願意將朱祁鎮放回北京。
  •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歷史上明英宗朱祁鎮,早回答說「有能為力」
    雖然,最後明王朝沒有覆滅,但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那點家當,全被朱祁鎮這個「好曾孫」給敗光了。影響明王朝生死存亡,這算得上是重要轉折了吧。而宦官王振跟也先的衝突,這是偶然事件吧。偶爾事件發生之後,對待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嗎?這對明英宗朱祁鎮來說,不存在的。
  • 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後,也先為何不趁機殺掉他並直取北京呢?
    也先殺朱祁鎮與南下拿下北京,這是兩個事情,並不是他殺了朱祁鎮就能拿下北京,所以,殺不殺朱祁鎮從根本上上不能決定能不能拿下北京。最為嚴重的就是,明朝的正牌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也在此役中被俘,成為了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階下囚。
  • 明英宗為何能奪回帝位?于謙不作為是其次,關鍵是這個女人的首肯
    于謙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不幸被瓦剌首領也先抓獲,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能沒有主心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謙站出來了。他擁立朱祁鈺為帝,統籌明朝剩餘軍隊,在京師打了一場保衛戰,將瓦剌擊退。一年後,瓦剌歸還朱祁鎮。
  • 朱祁鎮復位後,身邊美女如雲,為何要復立殘疾又無子的錢皇后?
    奪門之變發生後,原本被朱祁鈺牢牢監視起來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登上了帝位。他復闢之後,又再次冊立錢氏為後。這位錢氏並不是什麼傾國傾城的美女,相反飽經風霜的她,此時已經是一個瞎了一隻眼的瘸子。那麼,朱祁鎮為什麼對這位殘疾的錢氏念念不忘呢?
  • 朱祁鎮雖然有點昏但也是善良的皇帝,但是為什麼要殺于謙呢?
    這是與嶽飛齊名的忠臣于謙所作的<石灰吟>,縱觀于謙的一生,他潔身自好,忠君愛國,「北京保衛戰」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清清白白,無愧於心。可是即使這樣的忠臣卻在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之後慘遭殺害。朱祁鎮雖然有點昏,錯信王振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差點使大明王朝滅亡,但他還是一個善良的人,也知道于謙是忠臣,可他為什麼最後還是要殺掉于謙呢?
  • 女醫明妃傳將收尾 朱祁鈺為什麼不殺朱祁鎮原因大揭秘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御駕親徵時失策被瓦剌所擒,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悲劇的一段時間。在朱祁鎮被俘虜的那段時間裡,明朝宮廷裡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臣們看著皇帝被抓走了,宦官弄權的王振也死了。   大臣們對王振是恨之入骨,他禍國殃民的行為造成了「土木堡之變」,促使明英宗被蒙古首領也先俘獲,然後被廢除,引起明朝之後朝政混亂,同時王振自己也在這個時候被護衛樊忠用錘子殺死。
  • 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居然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二十二歲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御駕親徵被俘虜,一年後獲救回宮卻已經是太上皇的虛銜,然後被軟禁監視在南宮七年後,策劃「奪門之變」取得皇位。朱祁鎮的帝王一生,可以說汙點非常多,甚至可以總結成幾大罪!
  • 明朝皇帝朱祁鎮,打錯一仗,殺錯一人,為何死後廟號卻為英宗?
    而朱祁鎮同志在整個明朝歷史的皇帝中都非常特別,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他從皇帝到俘虜、到囚犯、再到皇帝的傳奇經歷,以及他在政績上的兩大敗筆——打錯一仗,殺錯一人。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從瓦剌死裡逃生回來的英宗卻沒有受到大明王朝的熱烈歡迎,因為此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是怕這個哥哥回來之後要跟他爭皇位。於是明朝在與瓦剌的談判中拒絕和談。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英宗被瓦剌送了回來。
  • 《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在歷史上作用大嗎?于謙才是主要人物
    孫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在劇中簡直跟武則天一般英明神武,而在史料中,她只不過是一個搞宮廷鬥爭的人而已,完全不可能帶著大明飛。更不可能穿著鎧甲帶領大明軍隊和瓦剌人打仗了(看到這裡,我汗毛真的都豎起來了)。 她在明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作用,那就是將郕王朱祁鈺立為皇帝。至於其他的就不是什麼貢獻了,而是在搗亂。
  • 朱祁鈺寧願囚禁朱祁鎮七年,也不敢殺他,他到底在害怕什麼?
    1457年的正月十六夜晚,在中國歷史上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夜晚,按照中國古代的說法,這一年是景泰八年,景泰帝朱祁鈺病重,而被他囚禁在南宮七年的親哥哥明英宗趁著這個時候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一舉奪回了自己闊別八年的皇位。明朝的歷史,也在這一天,徹底的又被改變了一次。
  • 淪為俘虜還能再次稱帝,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為何能活著離開瓦剌
    中國歷史上大朝皇帝被周邊遊牧政權擄走的情況很少見,除了最慘烈的北宋靖康之變時的徽欽二宗,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了。不同的是,徽欽二宗被擄至金國,宣告北宋滅亡,兩位皇帝最終埋骨他鄉;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抓走後,大明雖經歷浩劫卻沒滅亡,更神奇的是,在明朝未與瓦剌達成和解的情況下,瓦剌居然主動將朱祁鎮完好無損的還給了明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