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燭臺、菱形福字,這些在
城陽區棘洪灘街道趙家堰社區居民胡維智編制的蘆葦簾上可不是畫出來的。記者了解到,作為區級非遺趙家堰
蘆葦簾編制技藝傳承人,胡維智根據幾代人積累下來的技藝,用普通蘆葦杆上的節點能在一張蘆葦簾上拼出生動圖案。趙家堰蘆葦簾到底是怎麼編出來的?下面記者將帶讀者一觀。
割蘆葦、剝葦葉,兩天編出一張簾
春節期間,城陽很多居民會把蘆葦杆編制的宗譜帘子掛到牆上,祭奠祖先。「城陽區棘洪灘街道趙家堰社區有個厲害人,他編的蘆葦帘子花樣好、耐用,聽說還入選區級非遺傳承人了」。2月27日,記者根據城陽市民提供的線索找到了這位編簾好手——棘洪灘街道趙家堰社區居民胡維智。
2月27日上午10時30分許,記者來到今年75歲的胡維智老人家中,胡維智告訴記者 ,每當冬季農閒時節,他便和老伴編簾拿到大集上賣,補貼點家用。2012年秋至臘月期間,他和老伴王同彩總共編了90多張蘆葦簾,在大集上擺攤吸引不少人搶著買。
據胡維智介紹,編制蘆葦簾的材料是棘洪灘街道大大小小河塘水溝裡長著的蘆葦,每年霜降,蘆葦經霜一打,葉子掉了一大半,蘆葦杆反而更結實了,此時正是割蘆葦的最好時機。「趙家堰老村在棘洪灘街道西北的桃園河邊上,1997年因為『引黃濟青』工程我們才遷到現在的新村。老村地勢低,河塘裡長了好多蘆葦,我現在編帘子還是到那裡去割蘆葦。」
記者了解到,霜降後天氣變冷,穿著雨鞋在有水的河塘裡割蘆葦十分辛苦。胡惟庸說,從距離新村近10公裡的老村駐地把蘆葦割回來,再晾乾、剝皮、編制,一張2米長、2.3米寬的蘆葦簾得耗費兩天時間才能編好。
蘆葦節拼成門樓燭臺花樣
採訪時,胡維智拿出一張成品蘆葦簾向記者展示,記者看到,這張帘子寬約2米,帘子正中有門樓、燭臺和菱形福字花樣,燭臺上有一根點燃的蠟燭,火焰線條流暢,似乎正在微微顫動,像真的一樣。更讓人稱奇的是,這些花樣全是用蘆葦杆上的蘆葦節和蘆葦本身深淺不一的顏色拼成的。
「 編帘子時,長蘆葦杆優先用,根據它們蘆葦上的節點和每一節的顏色拼圖案,最後再用剪子把邊上長短不齊的地方剪掉。有時候為了把花樣拼出來,一捆十斤左右的蘆葦杆裡,只能挑出那麼幾根合適的。」胡維智告訴記者,編制時需用木架把蘆葦杆撐起來,再一根根往上加,直到出來完整的圖案為止。
胡惟庸告訴記者,2012年底他和老伴一起編了90多個帘子,當時割回來的蘆葦都把院子堆滿了,一剝皮灰飛得滿院子都是。而且由於蘆葦葉和蘆葦杆的打磨 ,老兩口的手上還裂了不少小口子,到現在都沒有完全癒合。
編制蘆葦簾已傳第四代
胡維智說,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會編這種蘆葦簾,他十幾歲時,有些花樣就會自己編了,「以前村裡有很多人編蘆葦簾,現在蘆葦少了,大家住樓房地方少,編帘子的人就越來越少了。」胡維智告訴記者 ,老伴王同彩是萊陽人,他教會老伴編簾之後,又把這項技藝教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如今胡家的蘆葦簾編制已經傳到第四代,可是孩子們都在外上班,現在只有老兩口年底農閒時編幾張帘子,延續著這項傳統技藝。 文/圖 記者 江倩倩(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