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動手打孩子的情況,似乎不可避免,倘若孩子在被打時有這幾種反應,父母當及時住手。父母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很多時候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很無奈和氣憤。老唐就是如此,老唐說,前幾天孩子因為寫作業偷懶,把以前的作業拿出來騙老唐說是自己今天剛寫完的。被老唐拆穿孩子的小把戲後,氣憤的老唐舉手,一巴掌打在孩子的屁股上。
這時,誰曾想,孩子順手拿起放在邊上的書本朝著老唐的胳膊砸過來了。老唐沒想到孩子如此膽大妄為,犯錯居然還敢跟父母動手。
大多數的家長都有過打孩子的經歷,有的父母是在情急之下,太氣憤而打了孩子,有的是經常性的打孩子。
而當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哭泣,或者跑掉。而當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出現這些情況,就要趕緊的停止。
1、不反抗,咬牙忍住
不管是孩子的過錯,還是孩子的無心之舉,造成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時。父母動手打孩子時,孩子默默地站立原地不動,等著父母打自己,不反抗,不頂嘴,不爭辯,咬牙忍住不哭,或者不出聲的哭泣。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及時的住手。
2、反抗,與父母頂嘴
當父母動手打孩子時,孩子一邊跑,一邊找傢伙和父母對著幹,跟父母動手,還一邊打父母一邊頂嘴,努力的爭辯。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先停止,不要和孩子計較,避免孩子發生過激行為。
3、記仇,報復
有些孩子自尊心極強,不管是誰,只要是傷害到自己的自尊后,就會很記仇,還會伺機報復。一旦父母動手打這種孩子時,孩子就會當場放出狠話,「你打我,咱們走著瞧」。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及時住手,防止孩子做出叛逆的行為。
經常打孩子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性格形成,影響孩子一生。這就需要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要謹慎,並及時住手。
1、膽小自卑,孤僻
當父母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低頭小聲哭泣,不反抗,咬牙忍住。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及時的住手,這種孩子天生內向,膽小,但是心思細膩而有敏感,不懂得反抗,而內心卻很倔強。
李玫瑾教授說:經常被父母打罵長大的孩子,就會漸漸養成膽小自卑強烈的性格。而且,孩子原本內向的性格,還會變得更加不愛說話,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性格孤僻。
2、叛逆,不聽話
父母動手打孩子,孩子不但不哭,還動手與父母對著幹,動手打父母,還頂嘴。這種類型的孩子,更是不能打。父母如果讓要通過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者讓孩子屈服聽話,是不可能的。而且,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不聽話。
3、討厭父母,與父母產生距離感
愛跟父母記仇,且有報復心理的孩子,經常挨父母的打,就會打心眼裡討厭自己的父母。慢慢的就會與父母產生隔閡,時間長了形成一種討厭父母的習慣,不願與父母交流,始終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感。等孩子長到青春期,這種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更加糟糕。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對於孩子所有教育,我們都應該採取尊重孩子身心健康自然的成長為原則。而對於犯錯的孩子進行打罵,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是一種教育的上策之選。
走心的教育,父母不需要訓斥,不需要打罵,便可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想法,親子相互尊重,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1、讓孩子發洩,表達自己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心情不好,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的脾氣性格和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自己的脾氣無法進行有效的掌控,難免會情緒化,這就需要父母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給予孩子發洩不良情緒的空間和機會,這樣才會讓孩子心理暢快,更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而非看到孩子發脾氣,發錯就立馬制止,甚至用打罵的方式來讓孩子停下來。這樣會讓孩子的不良情緒無法安放,而內心抑鬱無法排解,不利孩子身心健康。
2、洞察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老話常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這句話只能說大多數情況可能是對的,但不是百分之百,甚至連百分之五十的正確率都無法保證。
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走進孩子的內心,自然也就不理解,不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洞察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來更加全面深層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3、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之道
法國作家教育家盧梭說,所有的學科在本質上都應當,從啟迪孩子的心智開始。
教育孩子,不是一個可以用某種公式,或者某種原理就可以計算出結果的。而是一種需要父母付出真心,細心,耐心和愛的過程,更是一種與孩子之間很好的互動過程。我們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時,不是打罵孩子發洩自己的不滿,而是幫助孩子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和孩子各抒己見,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找出雙贏的解決方案。這樣不僅更利於親子關係的融洽,還會讓孩子學會遇事不急躁,不發脾氣,找出解決方法。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的家長都無法避免動手打孩子,或輕或重,或多或少。而在打孩子的過程中,需要父母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並及時住手。打孩子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當父母拿出足夠的耐心和理解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互動話題討論:你動手打過孩子嗎?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動手打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