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退守大陸,張學良也被帶回了臺灣。其實在大陸的時候,張學良就被秘密轉移很多次,到臺灣也並不是他的本意,是被騙去的,可是按照當時的情況,張學良也無可奈何。
蔣介石用什麼手段,將張學良秘密轉移到臺灣呢!
1946年,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起來到飛機場,這種情況他們很清楚,蔣介石又要給他換地方居住了。可是讓張學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飛機起飛之後,直奔臺北桃園機場而去。
到達臺灣之後,按照蔣介石的部署,張學良被安排在遠離市區的,新竹溫泉居住下來。選擇這裡,是蔣介石深思熟慮的,對外張學良處於管束狀態,可是決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保證高度的監視。
1949年,第一次改變居住地,從新竹溫泉轉到臺北近郊的陽明山。
原來,1949年之後,蔣介石退後臺灣,為安定人心,抓緊臺灣建設,好儘快達成「光復大陸」的夢想,在國民黨內部,進行了巨大的調整。蔣經國被任命為「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在這個時候,管制張學良的保安處,也歸蔣經國管理。
大家都知道,蔣經國曾經在蘇聯留學,對共產黨並沒有偏見。只是回國之後,蔣介石是他的父親,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從內心而言,他對張學良十分的敬佩,從心中將其當成老師,朋友一樣看待。
經過長久的思量,蔣經國決定給張學良,換下環境改善下生活,決定給他們另選一個住處,為此他費了好大一番腦筋,張學良身份特殊,居住的地點,必須有嚴格的要求:離臺北近,環境要好,交通便利。就這樣,蔣經國選定了陽明山。
其實在他的心中,還有另一個打算。
當時蔣介石和宋美齡,已經把日後居住的官邸,定在了陽明山士林鎮。從另一個側面來說,為蔣介石和張學良以後的會晤,提供一個便利的條件,想暗中策劃,讓兩人冰釋前嫌。
張學良本來對於居住地點並不在意,可是還是在蔣經國的邀請之下,一起來陽明山,視察了一番。在商議居住地點的時候,蔣經國沒有想到,張學良竟然想住在陽明山的公募之中。
張學良認為,很多相熟的人,已經埋在這裡,思念之時,可以常來看看。以後還有更多的朋友,也會埋身於此。另外如果有人尋找他,只要說公墓,也極為方便。蔣經國也十分的固執,怎麼可以讓張學良住在公墓之中,於是在陽明山附近,親自給他挑選了一棟別墅。
雖然來到臺北居住,可是還是處於囚禁狀態,還有一個好處。很多昔日東北軍的將領,有機會前來看望他。每當老友前來看他,高山路遠之下,都顯疲憊之態,張學良知道他們也都老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心中那股情分。
1961年,從臺北來到北投。
1961年,張學良被解禁,他想政府提出申請,希望到偏遠的地區居住,就這樣臺灣允許他在北投建立一座小別墅。
「嚴加管束」的命令被解除之後,張學良心裡也釋然,在臺灣「管束」「陽明山」幾乎成為他的代名詞,這個時期只想遠離臺北,開啟另一番的生活。張學良對這次遷居,十分的滿意,在別墅之外,還有一塊空地,專門建立一個網球場,和花園。
對於張學良來說,被囚禁之後,一共轉換居住地點,在大陸的3次,都是蔣介石安排的,來到臺灣前兩次,也是蔣經國一手操辦的,只有這一次,是自己精心選擇的。